85度c小說網

葉落一共給了三首詩。

乍一聽起來,好像不怎麼多。

但實際上,除了這三首詩本身之外,還有許多的配套“橋段”。

畢竟,葉落寫的這本《大唐詩仙傳》,從本質上來說並不是詩詞集,而是一本虛構的。

有主人公,更有完整的故事情節。

這也是為什麼剛才李文正沒直接說是三首詩,而是說“節選”的原因。

說白了,葉落給他們的,是三個中的片段。

大伙兒此時都在低頭看着眼前的A4紙。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開元十三年這個時間。

已經讀過王維和孟浩然的故事,大夥自然對“開元”不會陌生。

說起來,葉落在書中也不止一次的提及過“開元盛世”這個說法。雖然他從來沒有特意的描寫過這個盛世如何,但李文正他們這些讀者,還是能從字裡行間的行為當中,感受到這個大唐的強盛。

哪怕葉落這幾本書側重的都是文化方面,但讀者們是能夠切實感覺得到,王維、孟浩然他們所處的開元年間的大唐,比之劉禹錫、白居易他們所在的那個大唐,要繁華強盛的太多了。

繼續讀下去,大家又愕然的發現,在這一節選當中,最先出現的人物並不是主人公李白。

而是一個讓他們意想不到的人。

孟浩然!

開元18年,孟浩然即將前往廣陵。

作為其摯交好友的李白,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便託人帶信,約孟浩然在江夏相會。

事實上,這一段劇情,對於李文正他們這些讀者來說,並不算突兀。

因為,在之前的《大唐詩星傳》當中,葉落就曾經寫過孟浩然與李白之間的故事。

只不過,那時候描寫的並不詳細。

而且當時是以孟浩然作為主視角,讀者們只知道孟浩然在開元15年的時候,結識了一位小他12歲的詩人,名叫李白。

但現在看這篇節選,則是以李白的視角展開,而且描寫的明顯要比之前詳細的多。

別看內容總結起來比較簡單,但在葉落的當中,是有着許多細節和心理活動描寫的。

等兩個人在江夏相會之後,葉落又花了大篇幅描寫兩人是如何遊玩、相處,最終李白在長江邊的黃鶴樓上設宴,為孟浩然踐行。

席間,還有諸多的名流文士作陪,推杯換盞之後,李白寫下了一首送別詩——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終於讀到詩詞的部分了!”李文正忍不住說了一句,“葉老師的詩詞雖好,但他寫的這部分,真是顯得有些枯燥啊。”即便是他研究古典文獻方面的人,在讀葉落這些的時候,都不免感覺有些無趣。

其他人也都深以為然。

葉落的這些書,雖然名為,但實際上大多數的讀者,都是衝著當中的詩詞去的。

如果單看這些“”的故事劇情,確實是有些太過枯燥。

就像是之前張如夢的評價一樣,葉落的這些,嚴格來說根本就是不合格的。

完全沒有應有的啟程轉合,也沒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讀起來就像是在喝白開水一樣,寡淡無味。

當然,如果是歷史愛好者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

因為,葉落這個“葉唐系列圖書”,完全就是純正的史書風!

說它們是,還不如說他是葉落虛構的史書更加恰當。

但是,讓李文正他們抓狂的是,這些味同嚼蠟的情節,他們還不得不耐着性子看完。因為,不讀這些情節的話,那後邊的詩詞他們根本就理解不了。

想要品讀一首詩的好壞,其創作背景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硬要說葉落這些能吸引人是地方,那就是每一段情節後邊蘊藏的這首詩詞了。

大夥耐着性子讀完之後,終於見到了最後的這首詩詞。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前後一共四句。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但整個現場,沒有一個人是失望的表情。

他們費勁巴力讀了十多分鐘的“創作背景”,是的,在他們看來,葉落的這些情節完全就是詩詞的創作背景。

之所以能耐着性子一字一句的全都讀完,為的就是這四句詩啊!

李文正讀完,眉頭先是皺了一下,隨後又是一臉不解的抬頭看了劉穎教授一眼。

旁邊的馮家華教授,反應也差不多。

有一說一,他倆能感覺出來這首詩寫的很好。

但是,你要說這首詩寫的有多麼的好,那他倆還真沒看出來。

又或者說,在他們兩個人看來,這首詩頂多也就是孟浩然的水平吧?

和孟浩然的那些詩詞,區別很大嗎?差距很明顯嗎?

甚至,在他們幾人看來,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似乎好像還不如白居易寫的那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呢。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青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凄凄滿別情。

同樣是送別詩,人家白居易這首寫的不僅蘊含哲理,而且字裡行間無不透露着不舍離別之意。

相比之下,李白這首送別詩,就顯得有些太寡淡了吧?

這倒不是說他們覺得這首送別是不好,主要是頂着詩仙的名頭呢啊!

這就能被稱為詩仙了?

這真看不出來是詩仙的水平啊!

李文正和馮家華倆人對視了一眼,但誰也沒率先開口。因為小會議室里還有人沒看完,又過了幾分鐘後,見大家基本都已經結束了。

李文正又看了看眾人的表情,見除了劉穎教授是一臉思索的樣子之外,其餘好似都有些不解和迷惑。甚至,還有人臉上露出了失望和擔憂的模樣,李文正主席這才忍不住開口,說道:

“大家說說吧,說說自己的想法。”

李文正聲音低沉,能聽得出來,他的心情應該也不怎麼暢快。

經過短暫的安靜之後,小會議室里終於熱鬧了起來。

雖然屋子裡的人數不多,但聲音卻不小,大夥紛紛開始發言。

馮家華教授第一個說道,“主席,我我怎麼覺得葉老師寫的這個李白,差點意思呢?”

他倒不是給葉落拆台,而是擔憂葉落這本書,擔憂他創造的這個李白,夠不上“詩仙”這個稱號,他心情也很沉重,說道:“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絕對可以稱得上是送別詩中的佳作。如果是放到別的書里,那肯定也是這些人的代表作之一。但問題是,放到李白的身上,是不是顯得有些平淡了?”

另一個人馬上接話道:“是啊,李白可是號稱詩仙的人啊。如果你說他是白居易寫的,是劉禹錫寫的,那我絕對會驚嘆一聲。那如果你說他是詩仙所寫的,那是不是就有點……”這人後邊的話沒說完,但大家都懂他是什麼意思。

又有人說道,“從這首詩身上,我一點也沒看出詩仙應有的實力來。”

“之前葉老師也寫過那麼多送別詩,像是孟浩然、王維、劉禹錫、白居易他們都寫過。你說李白是詩仙,那他寫的詩怎麼也得比他們強吧?但咱們平心而論的話,這首詩真的比他們寫的那些送別詩要強嗎?我覺得……唉,我不說大家也懂,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