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130章大河文明“講的倒是頗為鞭辟入裡。”

顧成點了點頭,給予了肯定。

顯然,老將軍的人生經驗比較豐富,在沒有先入為主的前提下,以沒有任何偏見的視角去看待姜星火提出的觀點後,得到了一些啟發。

“講的是不錯。”朱棣略作思考,“如果按照這個思路來看,一個整體的地理單元中,不同的分單元顯然會導致地方割據的產生,這在歷史上,似乎也驗證過。”

朱高熾接過話來,繼續說道:“正如同華夏的諸多地理分單元會導致五代十國一樣,蒙古高原的漠南和漠北,也會由游牧民族盛衰而定那麼以此來推論,是否說明?”

幾人的眼眸一亮,同時明白了朱棣和朱高熾的意思。

道衍挑明了話頭:“朝鮮可以劃漢江而治,日本可以讓四島分治,同時按照山脈把主島劃為兩半,再挑動各個小沖積平原的勢力獨立。”

“沒錯!”朱棣頷首,“就目前來說,這無疑是最好的辦法!”

“只要控制住了濟州島和對馬島,就相當於將一把利刃頂到了日本的頭上,足以威懾日本的幕府將軍。”

朱高熾贊同着父皇的想法,“至於其它方向,則完全可以用懷柔之策,慢慢滲透.”

顧成卻皺眉道:“這個辦法聽上去雖然可行,但還是遠離日本幕府將軍所統治的核心地區而言,並不具備足夠強大的威懾力。”

“如果陛下非要征伐日本,而且目的就是奪取陛下所說的那兩座金山銀山,臣倒是有一個想法。”

“喔?顧老將軍且說來聽聽。”

朱棣很尊重這位燕軍總參謀長的設想。

“以水代步,列島鎖國。”

顧成解釋道:“日本的水師並不強大,根據道衍大師之前給出的情報,日本又恰巧被周圍的幾座島嶼所封鎖。”

“也就是北面連成一條線的濟州島、對馬島、隱岐島、佐渡島,以及西南面最關鍵的屋久島。”

“老衲明白鎮遠侯的意思了。”道衍解釋道,“便如同圍棋一般,日本周圍的海便是棋盤的邊界,而我們大明只需要把它向外的幾個島嶼,如同落子連星一樣全部佔住,那麼日本就會被徹底封鎖死。”

“這裡有個前提條件,那就是大明的水師,要徹底把日本的水師打的出不了港。”

說罷,道衍以眼前空氣為棋盤,手裡捏着並不存在的棋子,一一落下。

●●●●●日本

顧成點頭道:“就是這個意思,之前老臣之所以對征伐日本持反對態度,便是因為日本據說人口上千萬,且剛剛經歷了統一戰爭,士卒頗有戰鬥經驗.再加上此前元朝兩征日本失敗,因此老臣對直接登陸日本,是存有一些顧慮的。”

“既然佐渡島有金山,那麼自然是順手取了。”顧成繼續說道,“但陛下說,對於大明的未來最為重要的是靠近海岸地區的石見銀山,便很難直接登陸佔領,即便登陸了,也要面對日本四面八方包圍過來的軍隊,單從軍事角度,是很難立足的。”

“可如果只是以絕對力量的水師封鎖日本,在通過‘勘合貿易’的利益誘惑,以逼迫不知情的日本割讓這片田地,老臣反倒覺得,不僅沒有了貿然登陸的風險,反而很有可能通過這些利益脅迫而成功。”

“如果日本真的能讓出這片田地,或者幕府將軍與這片田地的守護大名之間有矛盾,默許我軍登陸,那就好辦了。我軍順利登陸後鞏固一陣子,不會被半渡而擊,到時候再想把我軍趕下海,那基本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顧成之前所憂慮的,便是如蒙古人那樣灘頭陣地站不穩就被推下海。

畢竟,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明軍並不擅長跨海登陸作戰,這是最大的風險所在。

而如果能先控制島嶼鏈繼而封鎖日本,再以勘合貿易的巨大利益誘惑脅迫幕府將軍,或許就能不戰而屈人之兵。

而明軍只需要安全度過灘頭登陸這個環節,後續的兵馬和輜重源源不斷地運上來,建立好完整的防禦線,那麼哪怕日本軍隊再多,也不管用了。

朱高熾有些欣喜地說道:“如此一來,便可以不費一兵一卒,而獲取日本的金山銀山!”

朱棣蹙着的眉頭微微舒展。

姜星火在樹下侃侃而談。

“所謂的地理環境,決定一個國家的精神特質,其實換成我們的古話,非常的好理解,那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什麼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姜星火提出了一個問題,旋即自己給出了答案。

“這句話,不僅闡述了人本身的不同,譬如北方寒冷地區人臉上的血液為了供血取暖,一定比濕熱地區的人要用的多,所以面色通常會較紅;同時,北方無法農耕只能畜牧,因此那裡的人通常也會因為吃肉習慣而變得強壯一些。”

“更重要的是,這一方田地養出來的人,他的思維方式也不同。”

李景隆和朱高煦略微有些費解。

“還有兩句話,一句話叫倉稟實而知禮節,另一句話叫窮山惡水出刁民。”

“那單一的地理環境舉例,有的地方生來就田地肥沃且物產豐富,所以人們才有大量的閑暇時間去思考問題、研究藝術;而有的地方田地貧瘠且物產稀少,所以就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想盡一切辦法去掙一條命來。這也是為什麼通常靠近河海的人,比內陸平原的人,要更加富有冒險精神的原因。”

“那麼我們接下來,把視角從一個地區,放大到一個國家來看,看看地理環境是如何決定一個國家的精神特質的。”

“我們依舊先以華夏文明來舉例。”

姜星火清了清嗓子,繼續說道:“如果從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也就是黃河流域來看,在春秋以前的時代里,由於種植糧食的能力比較低下,野外沒有開墾的田地還有很大部分,所以基於農業而形成的聚居區相對分散、彼此孤立,在各個小的地理單元內交通不便,經濟和文化都自成一體.也正是因為如此,在戰國時期,諸侯之間都是以‘城’為單位計算領土的,這便是因為,城內的才是國人,而城外的都是野人。”

朱高煦有些恍然,原來國人和野人,竟是這麼來的嗎?“那麼國人和野人的區別,是怎麼消失的呢?”

姜星火說道:“還是因為地理因素,因為黃河流域較為平坦,缺乏足夠阻隔各個小的地理單元之間交流的地形,因此隨着人口的增長,各地區的交流很快就頻繁了起來。”

“但這種頻繁,卻並沒有促成大規模商業貿易的形成,也沒有培養出人們的重商習慣,你們猜猜是為什麼?”

朱高煦猜測道:“黃河河運不方便?”

李景隆則是說:“或許是人們不喜歡貿易?”

“是也不是。”姜星火糾正道,“原因其實還是由地理條件衍生出來的。”

“之所以沒有培養出重商習慣,第一個原因就是物產不足,沒有充裕到足以大規模輸出的程度。這裡面的關隘就在於季風氣候雖然雨熱同期能讓農作物很好的生長,但同樣是因為季風氣候,降水量不穩定,某些年份降水過多,某些年份降水過少因此會導致乾旱和洪澇災害頻發,使得靠天吃飯的農業耕種的年均產量維持在勉強溫飽或是略微飢饉的狀態,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所需,但卻偏偏不會有大量剩餘的農產品累積,商品不足也就無法進行大規模的商業貿易,所以培養不出人們的重商習慣。”

“看到了嗎?正是因為土壤、水文、氣候這些地理因素,導致了華夏的發源地黃河流域的人們常年被困在田地上求個安穩,在精神特質上,就出現不了勇於冒險的重商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