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今年的上影節,一句話評價:很官方!

大的主題是“新時代的中國電影”。

此外還有“一帶一路電影文化圓桌論壇”、“改革開放與中國電影”、“中國電影新力量:我的 2035”、以及“一帶一路電影人沙龍”。

全部 11場論壇中,佔到了 5場。

而且,但凡官方論壇的介紹,原本的表述——“從產業格局、電影製作、技術前沿、人才培養、文化交流等多角度,邀請資深人士展開討論”——也加上了一句話:“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緊扣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等等官方詞彙…

這是官方,至於參與的很多嘉賓,一個詞形容:焦慮!

“一抽屜合同”風波下,影視行業一直萎靡不振,全然沒了前兩年的意氣風發…

各大公司標配的片單發布會直接沒了!

倒是酒會還有很多新入局的人,各大中小公司們忙着辦酒會,各種社交之夜讓人暫時忘卻了“影視之殤”。

但現實還是面對的!

上影節的領袖峰會,就成了訴苦大會,王常田先說話:“2016年票房增長緩慢,大家都以為挑戰來了,其實沒有。現在的電影行業已經出現了資金大幅減少,很多電影公司出現融資難,股權質押,製作成本不斷上升,版權銷售不斷下降等現象。”

“每年 600部國產電影,可能只有 10%是打平或者賺錢的。如果無法給予投資者足夠的回報,未來這個行業的金主在哪裡?

資本的撤離導致資金的緊張,我們現在很多影視公司的項目融資都出現了困難,我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在未來的一兩年時間裡說不定有幾千家影視公司要倒閉!”

黃中磊跟上:“除了資金、內容上的挑戰外,中國電影企業需要一個良好的輿論環境,希望媒體人深入調查研究,有着責任擔當…很多自媒體既不了解行業情況,也不願意了解,哪怕是最基本的數據,唾手可得的,隨便搜索都可以找到的數據,每一天都公開的數據都不願意引用,只願意情緒化的傳達某些道聽途說,使整個行業目前形象受到非常影響。”

沈旭東插話:“這個不能怪自媒體,是我們自己透支了信任!”

“金錢、美貌、權力、娛樂,是人們給娛樂圈最大的標籤,現在嘛,恰爛錢、出軌、偷逃稅、流量明星、睡粉,諸如此類的負面詞彙跟文娛產業聯繫起來,不用懷疑,娛樂圈在大眾眼裡就是這麼負面!”

“我說的是大眾,不是粉絲!粉絲眼裡,自己愛豆冰清玉潔…”

“咳咳,”沈旭東住嘴,回到話題:“電影圈本身屬於娛樂圈,自然而然就會受到波及,從 2015年影視公司高額收購明星自己成立的空殼公司,到 2016年監管層認為海外收購有轉移資產的嫌疑,再到最近陰陽合同事件,醜聞纏身的電影行業在風光過一陣之後,變得面目可疑起來。”

“我以前覺得,這些事只要我不參與,就不會影響到我…事實證明我想的太簡單了,我本人就是娛樂圈一份子,天美傳媒也是內地影視製作龍頭公司…在民眾看來,你既然在這個圈子裡,很多事情都跟你脫不了關係…至少也是個知情不報!”

“我是真委屈,很多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啊…我們天美公司一直堅持正道經營,我根本想不到會有人搞什麼大小合同,想不通影視製作公司為什麼要高額收購明星成立的空殼公司…明星有那麼重要嗎?

我們的項目就很少用所謂的明星,反倒是很多明星搶着出演,比方說《葯神》,鄧朝、陳曉都很喜歡,倆人基本沒怎麼收片酬…”

“《紅海行動》除了張譯,其他所有演員都是新人,照樣賣了四十幾億!”

“有個事,我之前就想說,就是明星的高片酬…既然這麼抱怨,為什麼非要給?不能用其他演員嘛?我就這麼多預算,你愛演不演,不演我就換人,還有什麼流量小鮮肉耍大牌之類的…我怎麼就沒遇到過?包括PPTV拍劇的時候,也沒有發生過…”

“後來我才知道,作品才是底氣!”

“沒有作品啥也不是!”說到這,沈旭東看了看黃中磊:“我一直以為華宜已經轉型房地產了,真沒想到還在做電影,而且還做了《手機3》…我挺納悶的,《手機2》我好歹還算編劇,《手機3》就沒想過知會我一聲嘛?”

“華宜怎麼可能轉型做地產,我們做了24年電影…”

沈旭東打斷他:“可據我所知,華宜在全國各地的土地儲備就有14000畝…這是一家主營業務為影視製作的公司應該有的規模嘛?”

黃中磊還想解釋,沈旭東已經扭頭跟於東聊起了洗錢…

“洗錢?我不是很懂!”

“我也不懂,但我知道港台電影大部分背後都有黑錢…最近有一家賭博公司經常參與博納的影片製作…你說這個要不要調查一下?”

於冬趕緊道:“我們跟太陽娛樂的合作,僅限於正常範疇的電影投資業務,合理、合法、合規,不存在任何非業務性質的資金往來…”

沈旭東笑了:“我也沒說公司名字啊,你自己說的…”

主持人尹鴻趕緊岔開話題,聊起了‘一帶一路’,沈旭東閉嘴…

……

16號晚,《我不是葯神》舉辦千人首映…

《葯神》這部戲很中國化!

本質上屬於讓陸勇的個人的神格行為,成為了對制度自我修正的誘發。

並沒有發生殉道的事…

因為這是現實——電影確實反映了一個社會矛盾,但在現實中,這樣的矛盾後來是通過法治的方法解決的。

所以電影根本不是在批判什麼法治的缺陷。

結尾苦路的部分也很巧妙,揭示了陸勇的神格,也暗示了陸勇能力範圍的有限,更廣大的病患還是要由制度集體來拯救。

這符合客觀事實…

但這也是《葯神》沒有入圍歐美電影節的原因——電影落腳點偏離了西方審美。

在歐美電影里,個體與制度的對抗,往往聚焦於個體受到的傷害,或個體的徹底反抗,階級對抗的屬性極強。

如達內兄弟的《兩天一夜》,展現工人因經濟危機而失去工作後的人情冰冷。

《大衛戈爾的一生》,讓男主角以自己被判死刑的“錯誤”來警示死刑制度的問題,卻身死而無結果…

奧利弗斯通、肯洛奇、考里斯馬基這樣屢屢獲得一流獎項認可的美歐“憤青”。

相比起來,《我不是葯神》的表達,無疑是不太對路的,不符合西方電影的審美…

如果程勇入獄,十五年。

政府嚴查並且收繳走私葯。

病人一個一個死去…

那就可以拿獎了,至少,可以入圍主流電影節。

相對來說,賈樟柯的電影會更符合西方的口吻。

特別是威尼斯、柏林等歐洲一流電影節,向來都會以強烈的政治性作為評審的考量側重之一。

所以,《葯神》的海外口碑沒有特別好,更沒有拿到值得一說的海外獎項…

但…這個電影很適合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