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熱錢正在瘋狂湧進電影圈…

以天美傳媒為例,市值居然超過千億。

但天美傳媒一年的利潤最多也就30億左右,今年更少,因為收購貓眼還有投資象山幾個攝影棚,包括組建的特效聯盟…

花了十幾億…

這些屬於邊界投資,畢竟要做科幻、魔幻大片,需要頂尖的攝影棚,也需要特效公司。

扯回來,也就是說天美傳媒今年的利潤最多也就十幾億,但現在市值過了千億…

市盈率一般在15-20倍比較合理,這尼瑪都快逼近百倍了!

典型的泡沫…

但事實就是這樣——文娛賽道成為新的投資熱點,大文娛、IP的提出,讓文娛一躍成為資本眼中的香餑餑,當然,政策方面的鼓勵,也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前投資了錢,投資人就有責任有壓力了,至少他會督促導演按時完成項目;

現在嘛…

這麼說吧,從投資開始,本來這個片子是一個億拍,拍着拍着就變成三個億了,賣的時候就是六個億了。

拿到投資權的各種溢價往外賣。

擊鼓傳花一般…

像《你好,BJ》,沈旭東編劇、製片,寧昊執導,葛尤主演,怎麼看也是十億級別項目…

所以,懂行的人會判斷出六億不太可能,但按照三億成本入股,還是有賺頭的!

那怎麼溢價賣到六億?

簡單,熱錢很多——一堆資本介入電影不是希望通過電影本身而掙錢,而是希望通過複雜的金融工具與金融衍生品去掙金融背後的錢,他們缺的就是現象級的電影項目。

《你好,BJ》這樣的項目,他們願意溢價加入。

沈旭東當然知道這些事。

他對這些事很看不慣,但…也知道這種事不是他能解決的,就好像P2P借貸…

他能做的只有規範電影本身…

至於《你好,BJ》的投資份額——既然知道這玩意肯定能賺錢,主演們自然有份額!

這是天美的規矩——一般電影,主演都有投資份額,甚至可以不要片酬,只收票房分紅。

當然,前提是大明星。

也可以選擇拿高價的片酬,比方說《你好,BJ》給葛尤開了6000萬的片酬,稅後6000萬!

……

馮曉剛沒空管《私人訂製》,宣傳他都沒怎麼上,主要忙着鼓搗春晚…

但他再忙,首映也得過來!

首映禮是李詠主持的,馮曉剛攜四位主演葛尤、白百何、李小璐、鄭愷出席…

《失戀33天》之後,白百何在中國式小妞電影這個領域簡直是無敵…

中國式小妞電影,追求的是一種‘中國式政治正確’前提下的傲嬌與放縱。

——把女性從固有套路里傾聽者的形象改為宣教者,說一些看似是女性主義為上的大道理,實際上,吃拿卡要之餘還把逼給裝了…

這類電影,女性肯定喜歡!

她的長相還有整體氣質,給人的感覺有一種生活感,還帶點文藝和剛,同時也有成功職場女性的那種颯…

這玩意簡直是利器!

至於她的演技,老實說,一直沒啥進步,屬於那種低級門派的掌門水平。放到武俠里就是‘五虎斷門刀刀王’、‘通臂拳拳皇’之類的程度,就是所練習的武功都屬於不太能上檯面的,但一招鮮吃遍天…

在這個時代,同領域基本沒人能打得過她!

末法時代,五虎斷門刀刀王已經足夠了。

看到沈旭東,白百何眼睛一亮,趕緊迎上前——白百何是出演《失戀33天》正式進入電影圈的,沈旭東算是她的伯樂…

抱了一下,沈旭東想到《私人訂製》的一篇新聞,於是問:“聽說你被范韋老師震驚到了?”

白百何點頭承認:“…嗯,有一場戲,范韋老師太太自然了,我都忘了是在演戲…一瞬間抽離了…”

“范韋確實厲害,《大佛》他的戲份太少了,所以,我們準備再合作幾次…”

“真的?有適合我的角色嗎?”

“有的話肯定會找你…”

范韋的演技確實厲害,更厲害的是他的韌勁還有可塑性…

很多所謂的老戲骨年紀大了之後塑造的人物都趨向單一,演來演去都是一個樣。

范韋不一樣,總能給你新的感覺…

就像老陳醋,越久越香。

有人比較他跟趙本衫,這麼形容的:

看范韋演戲,給人一種感覺:有個人拿斧頭剔牙,看着馬上嘴都被砍掉了,偏偏啥事沒有,而且牙剔得倍兒乾淨;

趙本衫…他不拘泥於固定台詞,而是先把握劇情大概走向,然後根據任務特點和場景去進行發揮…

以前一直覺得范韋勝過趙本衫,畢竟老趙一直在舒適圈打轉,後來看了《落葉歸根》、《鵲刀門傳奇》,發現老趙的舒適圈有點大,去哪都是舒適圈…

有機會一定要讓他倆再合作一把!

劇本都想好了——《東北夏洛克》,根據《平原上的夏洛克》改編…

……

馮曉剛滿臉疲憊,顯然春晚讓他耗損巨大!

不管誰導春晚,都是一個樣…

框架套路已經既定。

“難搞啊,一個節目你覺得很好,但領導覺得不行,那就得斃掉,以前,我覺得春晚最重要的是讓老百姓滿意,但是啊,你讓老百姓滿意的前提是你必須讓領導滿意,因為領導不滿意,老百姓看不見。”

“但領導滿意了,節目很有可能不好看!”

後台,馮曉剛簡單跟沈旭東吐槽了一下,沈旭東只是聽着,陪着抽了根煙,然後去了放映廳…

馮曉剛這種叫上層思維…

他現在已經體制化了,《私人訂製》充斥的都是油膩腔調…

復盤一下這三個故事,各是一種“爛”:

第一段:群眾裡面有壞人;

第二段:雅俗之辯?這玩意已不接地氣,九十年代的議題,拿到二十年後討論,有意義嗎?

第三段最爛,圓宋丹丹的有錢夢,狠狠灌了一把雞湯,最後得出結論:有錢人也不容易。

其實還有第四段,但支離破碎…完全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

賀歲檔,跟人上個吊毛的政治課啊!

這個事,其實怨編劇王碩——紙醉金迷的生活過慣了,還創作個屁啊…

創作者的宿命,尤其是喜劇創作者,因為大部分喜劇的着力點都是小人物的悲喜,你得接地氣,至少讓觀眾共情,但你成功了之後,直接階級躍遷,很難再有途徑去接觸與感受小人物的喜怒哀樂,雖然還能創作,但故事更多是想當然…

《私人訂製》確實不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