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孽,哪里逃》 夏虫不可语冰

通過李有財細緻的講解,他已經明白了所謂凝聚「儒心」,本質上與道家的百日築基極其相識。

修道第一步就是築基,顧名思義也就是說打下修道的基礎,而修儒第一步,即凝聚「儒心」。

所謂「儒心」,即是儒道之心。

心志越強,儒心則越強,未來儒道成長空間越大。

凝聚「儒心」卻也要講究天賦、才情、機遇、心智,缺一不可。

世間有很多讀書人,但並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可以成為儒道中人,只有那些凝聚了「儒心」,並且獲得了儒道之氣的讀書人,才是真正的儒道修行者。

因此,對於普通的儒門弟子而言,想要修行儒道,就必須打下儒道基礎,種下儒道的種子,凝聚「儒心」。

凝聚「儒心」的方法有很多。

有人通過誦讀先賢經典產生才氣,從而凝聚「儒心」;有人可通過作詩,讓詩詞與自我意志相合,從而凝聚「儒心」;還有的可以寄情音樂,凝聚「儒心」;也有通過書畫凝聚「儒心」的,大儒魏政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簡而言之,不管是詩書禮樂,還是琴棋書畫,都可以作為凝聚「儒心」的載體。

數千年以來,儒道傳承皆是如此。

不過,這一切都是對於普通儒道修行者的約束。

對於儒道聖人而言,所謂的「儒心」也不過是一個形式而已。

要知道在數千年以前,是沒有所謂的儒道修行者的,有的也僅僅就是讀書人而已。

當時人族羸弱,妖魔鬼怪縱橫無忌,黎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作為讀書人手無縛雞之力,面對妖邪的肆虐,也是有心無力。

彼時,有儒道聖人「丘」出世,其將讀書人學習的琴棋書畫、詩書禮樂與天道共鳴,隨後創立儒道,教化眾生。

儒道得天道認可,成為三千大道之一。

至此,才有了儒道修行之法,也才有了凝聚「儒心」一說。

陳文卿並不是儒道聖人,倘若按部就班修行儒道,免不了需要先凝聚「儒心」,因為沒有「儒心」而空有大儒境界,是無法調動儒道之氣進行戰鬥的。

不過,陳文卿雖然不是儒道聖人,但也絕不是普通人。

或者這樣說,支持他有底氣打破儒道修行規則的,是因為他擁有著前世數千年華夏儒道文明的底蘊。

「儒心」,歸根到底也不過就是儒道之基而已。

擁有華夏數千年絢麗多彩的儒道文明作為底蘊的陳文卿,凝聚「儒心」對於他而言,簡直不要太簡單。

不論是唐詩宋詞元曲,還是《詩》《書》《禮》《易》《春秋》,亦或者《大學》、《中庸》、《論語》隨便拿出一個來,都是傳世名篇的存在。

陳文卿他的儒道基礎,可以說比任何人都要深厚,他有這個自信。

此時,大堂中章靼發出了一聲大笑,笑得他都直不起腰來。

「哈哈哈...大言不慚!本公子從未有聽說過,修煉儒道可以反著來的。沒有「儒心」作基,任你儒道修為再高,也是空中樓閣,無根之浮萍。」

章靼根本不相信陳文卿可以成功地凝聚「儒心」,因為數千年一來從未有人成功過。

陳文卿聽著章靼的嘲諷也只是搖了搖頭,卻是不再理會他,只是昂首傲然說道:

「聖人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此言一出,只見一道恢弘的浩然正氣自天際而落,化作一條洶湧澎湃的大河,沒入陳文卿體內,如同白光一閃而逝。

「剛才那是什麼?我似乎看到了一道大河狀的「儒心」...」

有儒生擦了擦眼睛,似乎以為自己看花了眼。

「好像我也看到了...不過,哪有凝聚儒心僅憑一句話就能做到的?」

「你說的也對...或許是我等的錯覺。」

儒生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不過卻不影響陳文卿繼續凝聚儒心。

「聖人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話音剛落,又見一道道儒道之氣翻滾,化作一棵蒼勁的青松,又沒入了陳文卿體內。

「這…這竟然真的是「儒心」?沒想到他真的可以修煉出儒心?」

章靼看著陳文卿周身環繞著儒道正氣,並且親眼目睹一道「青松」狀的儒心沒入他體內。

「聖人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聖人曰:雖千萬人,吾往矣。」

「聖人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

陳文卿幾乎一步一語,一語即一顆「儒心」。

章靼已經看傻了!

他已經無法表述出來此時自己的心情,甚至他都在想一個問題。

這些「儒心」,是不是陳文卿他家裡養的?

多少讀書人為了凝聚儒心,求而不得,陳文卿卻隨便一句話,便可凝聚一顆「儒心」?

這場景,看得章靼心態都要爆炸了!

平常儒道修行者,都是以一顆「儒心」為基,再進行儒道修行。

比如說,以「書法」為儒心作基的修行者,則後續儒道修行主要方向則是會放在書法上。

因為只有這樣,儒道修為才能日益精進,畢竟每個人的精力都極其有限,以有限的精力,去追求無限的儒道是不可取的。

陳文卿卻反其道而行之,在這不到一盞茶的功夫,便已經凝聚了十八顆「儒心」。

這一幕幕,震驚得章靼懷疑人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儒心」居然變得和蘿蔔白菜一樣隨處可見了?

陳文卿心神一動,十八顆儒心從體內飛出,環繞在自己的四周。

「章公子,你要不要確認一番,看看貧道這十八顆儒心是否有假?」

陳文卿帶著似笑非笑的表情說道。

章靼聞言,卻只是張大了嘴巴,再也不敢多說一句話。

陳文卿此人,才是真正的妖孽!

章靼已經徹底沒了脾氣。

曾幾何時,章靼以為對方只不過是一隻螞蟻隨意可以捏死,現在看來這哪裡是螞蟻,分明就是一條巨龍!

李有財看著陳文卿周邊的十八顆「儒心」,心中也是震驚不已。

不過,儒道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

十八顆「儒心」,也就代表著十八種儒道修行方向。

不論多麼天賦異稟之人,也無法同時修行十八種儒道方向。

「師兄,你如今已凝聚成十八顆儒心,不知師兄有沒有想好未來儒道方向究竟以何為主?」

李有財心知陳文卿儒道才學天下無雙,不過也擔心儒道修行方向過雜過多,導致陳文卿耗費大量的時間。

「師弟,其實我修行儒道純屬機緣巧合,卻不知儒道修行至高深之處,將是一番什麼風景?」

陳文卿本意並不打算投入太多精力在儒道修行上,只是因為他擁有前世幾千年的儒道積累,因此他修行儒道不可以常理度之。

「儒道修習到深處,可做到口含天言,一語成讖。亦可探知未來,回溯過去。」

「可過目不忘,舌綻春雷。」

「亦可一言可敵百萬兵!」

「搬山、渡海輕而易舉;追風、拿月不在話下。神威莫測,妖魔譬易。」

陳文卿聞言點了點頭,心道:「如此看來,儒道的確有很多特殊之處,修行至深處,威力也非同凡響。最大的好處就是無需靈力,卻是可以在我靈力耗盡之時,作為另一手保障的手段!」

陳文卿心中一動,十八顆「儒心」匯聚快速地旋轉了起來。

「給我碎!」

陳文卿發出一聲清喝,只見儒道浩然正氣形成的十八顆「儒心」,竟然一顆接著一顆破碎開來,化作一道道純粹的浩然正氣。

陳文卿的做法,將在場眾人都驚訝地合不攏嘴。

十八顆「儒心」說破碎就破碎的,不帶一點心疼?

其實,這十八顆「儒心」分別代表了十八種儒道思想,對於陳文卿擁有數千年儒道積累而言,並不完全與自身意志相契合。

陳文卿鼓動天地之間浩然正氣,發出一聲清喝道:「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儒道浩然正氣千秋筆,給我凝!」

陳文卿心中一動,將十八道破碎的「儒心」浩然正氣重新匯聚起來,化作一支大筆橫貫在半空中。

這支大筆上散發著濃烈的浩然之氣,如同一輪大日,散發著灼灼光輝。

大筆上有儒道正氣流轉,筆身出現有兩個字:春秋。

春秋筆上散發著無盡的厚重儒道氣息,讓眾人無法直視。

陳文卿心中一動,春秋筆頓時化作一道白光,沒入陳文卿體內。

這是陳文卿靈光一閃之時,突然領悟到的。

既然,前世儒道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各種儒道學說和理論不勝枚舉,那麼為何不將這些都呈現出來呢?

春秋筆,顯然就是最合適的。

一筆一春秋。

一筆一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