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二十五章隆武勛貴

但是,封在海外,幾乎都是大明勢力的空白地帶,如果不是這樣的地帶,也不至於封藩建國以鎮守之。

所以,大部分時候,在海外只要有根基,就要看他們自己能夠輻射多遠的地方,而不是區區百里了。

不過。百里也好,千里也罷,還是在政治上有所區別的。朝廷也會區別對待。但是在海外,朝廷的權威還有多大,卻真不好說了。

不管怎麼說,這也是確定了大明功臣最高的待遇,封國公,贈三公,祿萬石,賜田,還有海外封地。世襲罔替。

說實話,葉沈的功勞雖然大,但還到不了這個地步。這也是朱雄英與何夕商議過的。加封葉沈。但是代價是,何夕退下來的時候,葉沈也一併要去海外封地。

何夕想了想也答應下來。

一來,對葉沈來說,這並不吃虧。

而今天下太平,葉沈位極人臣。即便留在京師,將來也不過所坐冷板凳的存在。還不如在海外經營,為子孫後代留下一分基業。

二來,何夕也擔心葉沈的脾氣。經過多年的修鍊葉沈的政治覺悟提高了不少。但也僅僅提高了不少。還遠遠達不到能在政治旋渦之中站穩腳跟的地步。

沒有了何夕,葉沈留下來,對他本人還是對大明朝廷來說,都不是一件好事。

這一件事情,何夕也與葉沈有過溝通的。

葉沈雖然也有一些不甘心,但最後還是答應下來了。

葉沈之後,自然就是瞿能了。

封平國公。祿五千石。賜東北莊田。賜北京,南京府邸等等。總之,比葉沈次一等。

然後就是海國公方乘風,祿五千石,賜靖江田莊若干,南北府邸。

靖江,也就是台灣,這作為新開發的土地,是還有很多空閑的土地的。與東北的性質差不多。而方乘風方家的根基都在南方,其實他本人也不願意在北方紮根。

於是,就將莊田確定在靖江了。

然後就是蒙國公,哈刺不花。祿三千石。賜高麗莊田。並賜木姓。易名為木忠。

忠國公平安,祿兩千五百石,賜南京莊田。

平安這個國公水分是最大的,無非只有真定之戰,揚州之戰,南京開城之功,揚州南京幾乎是秋風掃落葉。沒有什麼抵抗。

真定之戰,雖然有戰功。但是戰功不足以封侯。

好在平安在洪武朝就有前功,本身就有爵位,再加上,他也算是效忠朱雄英。是朱雄英貼身護衛。

所以平安的國公,是朱雄英力主加上去的。

他知道平安有些不能服眾的。只是在平安最大的功勞,就是控制住了北京城。確保了朱雄英在朝廷上的影響力。

而且朱雄英也要為之後的着想。

而今大明軍中,已經分成兩撥勛貴了。

其中就有而今的隆武勛貴。遼國公葉沈,平國公瞿能,海國公方乘風,蒙國公木忠,忠國公平安。五國公之下,還有侯爵若干,伯爵若干,加起來枝枝蔓蔓的數十上百人之多。

只是在這裡就不提了。至於伯爵以下,早就塵埃落定了。畢竟下面的人功勞其實很簡單的。一個是賞錢,一個是陞官。朝廷正在改編舊軍,自然有這些功臣的發揮空間,實在不願意打仗了,樞密院其實也是有一些位置的。

畢竟,軍隊規模擴大了,樞密院的規模也需要擴大,自然是會增加人手的。

除卻這些之外,就是開國功臣了。也就是魏國公徐輝祖,宋國公馮勝。不過馮勝已經確定了馮誠作為宋國公世子。如此一來宋國公不會絕嗣。馮家未來的政治地位也可以保留。只是馮勝而今看似康健,但

是也僅僅是看似而已。馮勝是真正研究過新式戰法的,知道自己打仗的那一套,已經過時了。

他已經心灰意冷,不準備在朝政上說一句話,宋國公的未來的地位是很難維持在現在這個位置的。

黔國公沐春。曹國公李景隆。

外加一個涼國公梅殷。

雖然說隨着未來新軍編練,隆武勛貴的影響力將勝過開國勛貴。這已經是必然了。而朱雄英依然覺得不安心。他必須在軍中有一些絕對信任的自己人。

何夕可以不在乎,因為幾乎所有新軍官都是讀何夕的學說出身的。

這種天然的影響力在,再加上與葉沈的合作。足夠掌控軍隊,而方乘風也算是何夕的人。哈刺不花雖然不能算何夕的嫡系,但也不敢隨意倒戈。

而朱雄英掌握的大將,只有瞿能一人,在朱英雄看來,這顯然是不行的。自然要將平安抬進去。

才有今日之局面。

為了這一件事情,朱雄英不得不在其他地方上做出選擇,宋晟與金生玉兩人,本來有機會衝擊一下國公的。只是被平安給代替了。

兩個人只能是侯爵,不過,從各方面待遇來看,兩人相差不大,大概是侯爵之中最頂尖的。與陸仲亨,江陰侯吳家待遇差不多。.

只是兩家想達到吳家與陸家的底蘊,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當然了,除此之外,一些人也有加封。

比如徐增壽如願以償,以獻南京之功,再加上之前協助姚廣孝的功勞,得了一個侯爵。當然了。是侯爵之中比較靠後的那種。

但是對徐增壽已經足夠了。

畢竟有爵位在身,身份地位是完全不一樣了。而他是徐達的兒子,從小習慣了各種特殊待遇。在父親死後,一下子好像什麼都沒有了。

雖然哥哥也算是照顧他,但是用兄長的東西,與用父親的東西,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雖然伯爵這個爵位,在魏國公府的公子眼中,其實不算什麼。但是徐增壽而今已經不是魏國公府的公子了。而是魏國公府的親戚,伯爵總算是用東西傍身。

如此,魏國公一門兩爵,也算是鼎盛不衰。

這一場封爵持續了久。

也算是對軍中勢力的一次梳理。軍中情態也在掌握之中了。

------

第二日,何夕提出的議題,就是最重要的財政問題。

朝廷國債有二十多億了。而朝廷歲入經過整合之後,也不過接近一億元。其中,北方工業區,也就是北京遼東工商歲入在三千萬元,關稅在四千萬元,田稅在一千萬元,再加上雜七雜八的賦稅,總共有近億元已經不錯了。

最少這個數字,是朱元璋時間想得不敢想的。

但是,這個數字想要還清國債,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無他,國家編練軍隊。一共一百多萬軍隊。總體軍費在四千五百萬以上。這僅僅是維持費用,如果開戰,那要另算的。

再加上將新法從兩京推廣到地方,會將地方上隱藏的吏員都清理出來。吏員也都是拿錢的。

也就說養兵加上養官的開支之後,朝廷賦稅最多結餘個幾百萬元,遇見一些問題的話,比如田災人禍,估計,連結餘都沒有。

想要還這二十多億的國債。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這一點上,所有人都知道。

更不要說,國債或許可以不還。但是利息一定要支付的。如果再加上利息,朝廷的開支根本吃不消。

而今的金融思想,還沒有先進到從一開始都沒有想過還錢的地步。

這就是大明朝廷最大的困難。

大家都知道,朝廷手中是一大批抵押品的。那麼多廠礦。如果直接賣出去,不敢說將所有的國債都還掉。但是也是能夠還掉一部分的。

但是即便剩下來一點,也不是朝廷能夠支撐的。

何夕這才圖窮匕見,宣布了政府改革的總方針,一句話,那就是提高政府收入。對新應天府進行改革,建立起的新的部門,以便征商稅。

建立起南京稅務學院。為大明培養稅務人才,重新梳理所有稅務上的事情,制定新的稅務章程。

並且進行財政改革,為國家理財。將國家所有的賦稅進行統一管理,減少浪費與貪污。爭取在任內,將國債還清楚。

這一番簡單的話里,隱藏着何夕龐大的野心。

這本質上,就是將新法從北京推廣到全國各地,也是何夕未來數年一心一意想做的事情。

只是,換了一個說法而已。

雖然很多人明白,何夕拿國債作為借口。但是也不得不承認,這二十多億的國債,讓很多人不知道該如何應對。

但是幾乎所有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認知,那就是大明朝廷有這麼多的國債是不正常的。不健康的。需要儘快還完才好。

而何夕在解決這一件事情背後的一些私貨,這些人未必看不見。但是他們又能怎麼樣啊?

何夕大勢已成。

他們反對也沒有什麼用處。甚至還會禍及自身。即便反對,朝廷面對這樣的局面,他們也沒有什麼辦法可言。

記住是辦法,而不是好辦法。

大概能說的就是緊衣節食,想辦法將錢給省出來,為朝廷還債。但是二十多億,這不是一個小數目。這是一個天文數字,不管怎麼省,根本就是省不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