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三十四章打起來了

有時候,何夕就在感慨。

他越發覺得,自己走向了德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德意志帝國,是有國會,有選票,但是國王一直掌握大權,直到一戰戰敗丟掉了王冠。

只是何夕走到這一步,不是主動的。而是被動的。在不斷解決問題上,一步步走向德國路線。

首先,大明的君權十分強大,這一點,何夕是無法否定的。

即便何夕自己的權力,本質上也是分割了一部分君權。今後任何一個首輔再強勢,也強勢不到如他這樣了。

這是事實。

所謂工商業都必須依附於皇權為核心的權力核心。

這就很像德意志,德意志從普魯士發展而來,皇帝一直掌握權力,並沒有失去權力。所謂國會,議員等等機構都不過協助國王處理事務的機構而已。

正是這很多相似的地方,何夕面對種種問題上,何夕發現很多事情,似乎也只能這樣吧。

國會這個機構一定要有的。

這其實並不是何夕仿照西方政治體系,而是天命觀轉化為儒家的民重觀,從而衍生出來的一種政治設計。從而確定大明皇帝得到天下百姓的擁戴。

這樣的政治邏輯存在,就一定需要一個這樣的機構。

而何夕倒也想給國會一定的權力,制衡皇帝。不讓皇權一家獨大,但是何夕觀察了一段時間,終於確定,將權力分給國會,還不如希望大明皇帝代代明君。

原因很多,一來是這些人根本沒有適應新玩法。最少,他們還都沒有自覺地履行自己的職能的想法。也就說,來參與會議的人。絕大多數,其實沒有與皇帝作對的想法,更不要說制衡皇帝。他們只要效忠皇帝陛下。制衡什麼?

他們是致君堯舜上的。

二來,正如何夕之前所言,當決策層有幾百個人的時候,幾乎不要想完成任何有效的決策了。就比如很多人覺得自己被代表了。還有很多西方哲學家,所說的直接民主,就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權力,參與國家決策等等。

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滿足所有人的決策,根本不存在。

讓所有人都一致認為都是一個好主意,很大可能是辦不了的事情。

大明朝廷想要有效力的運作。將大權給國會,是一件很不負責任的選擇,或者,即便真將大權交給了國會,國會也運行良好執掌了國家大權,但實際上,不過國會之中幾個意見領袖參與了決策而已,大部分時候,大部分普通議員,也都是打醬油的。.

更讓權力由公轉到私。

皇帝的權力本身就代表的公權力,當然了,皇帝很大概率是有私心的。但是皇帝的私心,與公權力緊密相連。而官僚們說得再不好。也是依附公權力而活的。國家強大,國家富裕,他們可以藉著國家的權力,搞事情,搞錢。玩得不亦樂乎。

而所謂的國會與會人員,是怎麼產生的。何夕是直接選地方權力人士,就是那種,一聲令下,在當地召集幾千號人與別人干架的主。

而且這種邏輯,未來也不會改變。

不管怎麼粉飾。能選上去的,也都是地方權力人事。有錢人也是這一撥人中一小部分分支。

也就是說,這些天然代表自己的利益,為了自己的利益發聲。這是無可厚非的。

但是這不符合何夕對未來的設計。

權力歸於皇帝,皇帝需要與內閣,與整個官僚體系分享。而權力歸於國會,大概這國會之中,就會出現類似於法國的四百個家族。

這些家族把持着整個大明所有權力,形成一個頑固集體。

前者,還有一些理想者。一些人讀書做官,從官僚體系之中一步步爬上來,有為民請命之心,但是後者,他們一開始就是為了家族,或者自己身後的利益集團。根本不可能轉化過來。

中國傳統觀念,家大,還是國大。是家大,所有很多門閥大族,關鍵時候,也不會在乎國家的是否存在的。

而中國思想之中,國大於家,其實是在五四運動之中,才逐漸興起來的思潮。

何夕也知道,其實皇帝執掌大權,即便他需要與相權,與貴族等等分享權力。但是本質上,也會形成一個牢固的統治集團。但是何夕覺得,這也要比國會這個制度好。

朱雄英對何夕這個想法,自然也是很高興。

自此,新大明體制之內的最高權力機構,也一一呈現出來了。內閣,樞密院。一個行政權,一個軍事權。而今再有一個定國是會,掌管民意,與監督權。

至於以此衍生出一些隸屬於國會的監察機構什麼的,何夕還沒有確定。

皇帝的內廷,也會有一套班子。並不參與大明朝野日常決策,那是首輔的事情,主要是監督,維繫整個體系正常發展,做一個仲裁者的事情。

但是何夕很清楚,這一套體系,大概會演變成為開明君主專制了。

最少在朱雄英手中是這樣的。

這也是朱雄英最希望的達成的樣子了。

要改革,要發展,要工業革命,但是皇帝手中的權力,卻不能丟。

皇權與國會很有可能重合起來。

只是,何夕想來想去,覺得這是一個很不壞的結果了。

歷史發展自有規律,即便何夕強行加速了發展,但是很多事情也是強求不得的。歷史上不能跑步進入社會主義。何夕而今也不能。

就在兩人說話的時候,忽然有人稟報,說道:「不好了。不好了。打起來了。」

朱雄英一愣,說道:「慢慢說,怎麼回事?誰打起來了?」

這個來報信的小太監,說道:「前面開會的人。河東一個姓薛的儒生,與黔國公打起來了。」

何夕一愣,一時間有些哭笑不得,心中暗道:「這是大明的傳統戲碼嗎?即便是我回來了,這個戲碼,也是改不了?」

-------

「絲」沐春低聲道:「那個可惡的傢伙,我一定要他好看。要他好看。」

沐春也沒有想到,他在太和殿之中,被打了。

一個是沒有想到在太和殿之中還能打架。另外一個沒有想到打架還打輸了。

說起來,沐春家學淵源,從小練習,也不是不能打的。他只是,不習慣空手,不着甲與人打。要知道,家們從小練習的是騎射,而不是手搏。

而且着甲格鬥,與不着甲格鬥,是完全不一樣的。

着甲的時候,幾乎不用怎麼防禦,防禦不防禦都是一樣的。不着甲的時候,可不一樣,如果不着甲的,一下子就會失去戰鬥力。

畢竟身體疼了,動作就會變形。

動作一變形,就很難打下去了。

沐春就是這樣的。一個沒有注意,就失去了先手,被人按着打了好幾下,他反應過來,想要還手的時候,已經被身邊的人給死死按住了。

太和殿不是別的地方,有這麼多人在地,根本不可能真的讓人打個你死我活。

即便沐春再怎麼暴跳如雷,也沒有辦法繼續打下去了。

一想到當時的情況,沐春心中忍不住的怒火中燒,簡直不能遏制。他什麼時候吃過這麼大的虧。吃虧也就罷了。畢竟,人生在世,吃一些虧也是很正常的。

但問題是丟人。不僅僅丟

他的人,也將他父親的人給丟了。

一個武將被書生給打了。

沐春想起來,就滿臉通紅,簡直不想在地球上生活了。

他其實明顯感覺到,山西那個姓薛的書生,雖然是一個讀書人,但明顯不是一般的讀書人,伸手很好,手掌上有老繭,很有可能是練習過搏擊格鬥的。

畢竟,北方很亂,即便是讀書人習武防身,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個書生。

沐春與此人的衝突,就是因為雙方對征南這一件事情的看法不同,沐春的看法就不用多說了。就是要形成一道意義上的邊界,更容易防守。

而對方認為,天下在德不在險。

應該懷德以召遠人,與鄰居好好相處,什麼地利不地利的都不是問題,反而是沐春這種,動輒想要滅之國,夷人之族,方才是善起邊事禍端。對天下不利。

是小人。

沐春自然不願意了。因為,對方不僅僅說他了,也將他父親沐英也說進去了。如果單單說沐春,沐春或許不在意。畢竟,沐春而今日也是有一些騎虎難下了。

對於這個議題,沐春其實有一些給朝廷搗亂的意思在裡面,但是局面到了這個地步,沐春自己提出來的東西,自然要自己出面支持了。

心中也有火氣。與對方爭吵之中,越說火氣越大,雙方背後都有人支持,談不上涇渭分明,但也差不多了。不知道誰先扔東西的。

然後就這樣稀里糊塗的打了起來,不要說別的,就是沐春也沒有反應過來。他有些太老實了。反應慢了半拍。就這樣稀里糊塗地挨了一頓拳腳,反應過來的時候,局面已經被控制住了。

不能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