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一百一十一章河西省

梅殷說道:「大人,不知道大人要我在此地鎮守何事?」

何夕說道:「你也知道,南北之戰關鍵在中原,西北之戰,不過是為了擊中原之側,乃元滅金之故計也。故而臨洮等地,地處偏遠,無礙大局。不過,進可攻退可守。鎮守何事?不在於我,而在於梅兄你啊。」

「蘭州諸軍我都會留下來的,由梅兄節制。其他的事情,任梅兄施為。」

梅殷心頭一動,說道:「我如果想南下蜀中,也是可以的?」

何夕說道:「可以。不過,朝廷給的支援不會太多。」

梅殷沉默一會兒,說道:「下官聽從首輔大人吩咐。」

梅殷最看重的就是自***。

是的。雖然說,這裡不過數府之地,看似十幾萬大軍,但是梅殷很清楚,地方安堵之後,很多所謂的軍隊都會被遣散安置。加上何夕帶來的萬餘精兵,梅殷手中有五六萬大軍就不錯了。

但是他面對的敵人,也不會太多。

梅殷很明白。他到底是後投奔北京的。即便到了北京,也很難有獨立領兵的機會。而在這裡,雖然只有數萬偏師。但是梅殷很自信,他可以顯露自己的才華。

雖然說,他在蕭關一戰中,吃了耿炳文一個大虧。

但是說起來,吃耿炳文這員老將的虧也算不得了什麼。手頭有多少本錢,就做多少事情。讓老將以本傷人,也算是難的。

只是能力不如人,並不能說梅殷的能力有問題。

而今有一個舞台給他,他雖然有一些擔心,但是依然覺得似乎可以做一做。

在他看來,這個機會不在關中,而在蜀中。

從隴西南下蜀中,雖然有山水相隔。但是絕非無路可通,更重要的是,他對南京內部的兵馬調度,了如指掌,他知道蜀中主力已經不在四川了。

而在關中,看現在的情況,一時半會是撤不回去的。

也就是仗打到這個地步,南京兵力優勢已經出現短缺了。這種短缺是南京兵力枯竭的表徵,看似從其他地方徵調人馬,很容易充實四川防務,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容易的。

而且南軍軍心動搖,可不僅僅是西北。當戰火燒到了蜀中,蜀中軍民難道就沒有其他想法。只要招降納叛,手中會越打越多。

如果能拿下四川,重複蒙古滅金之道。梅殷未必不能在將來封賞之中,分一杯羹。

到時候再回朝堂,也不遲。

何夕說道:「好,陛下來的時候吩咐過了,說想念寧國公主,而且寧國公主在西寧偏僻之地久了,想來吃了很多苦,想請寧國公主去北京。一敘天倫。並為寧國公主在北京置辦宅子。這一段時間,就請寧國公主在宮中暫住。」

何夕這番話,也算是一舉兩得,外將家眷入京,這是慣例。強調梅殷是外戚出身,以親緣關係拉攏梅殷。也算是為朱雄英與梅殷牽一條線。

雖然說,梅殷站在朱雄英那邊,或許未來給何夕帶來麻煩,那是未來的事情,現在平定天下為重。而且招降納叛,還是朱雄英的牌子好用。

何夕也不能不用吧。

而且何夕本來就存在功成身退的想法,朱雄英多一些勢力,也無所謂,畢竟,即便何夕不給他開這個口子。朱雄英也會這樣做的。

何夕這樣做還能落下一個人情。

而且梅殷不是尋常人,是知進退的。

梅殷果然安心不少,說道:「臣代公主殿下謝過大人了。」

何夕說道:「你我之間,何必言謝啊。安慶也很想念公主殿下。他們姐妹能在北京相會,也是一件好事。」何夕說了兩句家常,微微一

頓,說道:「對了。新設的省叫什麼好?」

梅殷沉吟片刻,說道:「河西省或者河隴省。」

何夕一愣,他雖然問出口了,但是心中已經有了答案。這一片土地,在後世大概分為寧夏,內蒙古,甘肅三省,但是寧夏太小了。在他看來,根本不該單獨設省,不過因為民族原因。但是而今何夕都不管。

而將來內蒙古地區是要重新調整的。整體上來說,也就是後世甘肅省的版圖。他本來想叫甘肅省。但是梅殷這麼一說。

何夕忽然發現叫甘肅省不行。

所謂甘肅,其實就是甘州與肅州的合稱,這樣的命名方式也是很常見的。比如安徽,是安慶與徽州,江蘇,是江寧與蘇州。

而今,所管轄範圍之中具有影響力打大城市,乃是寧夏城,與蘭州城。寧蘭,蘭寧,總有一些不大順。大抵是平仄不協。

河西就順耳多了。且不說這些地方都是黃河以西,即便將來肅州併入也毫無問題,畢竟是河西走廊。而臨洮以南的確就是所謂的隴西一帶。將兩地合稱,就是河隴。

何夕說道:「那就河西吧。」

雖然名字上有一些怪怪的,但是這並不是什麼大問題。

河西省的建立,很多事情都交給了新任河西巡撫,涼國公梅殷。而河西省而今也是以榆林,寧夏,固原,蘭州,陝西行都司。臨洮,鞏昌等地。將來打下關中之後,榆林自然要轉交給陝西的。而且陝西與河西地理分界需要重新規劃。

畢竟,而今的規劃,僅僅是基於軍事分界,而軍事分界天然是符合地理分界。而今的陝西保留着完整的關中四塞。

而後世的陝西斷然沒有這樣的地理條件的。

當然了,何夕也從北京調來了不少人手為梅殷搭建了河西巡撫衙門。這些人熟悉北京制度,雖然在梅殷之下,但是梅殷也不敢小瞧他們。同時過來的還有萬餘大軍。

這萬餘大軍從西征各軍之中抽調過來了。

與蘭州現在駐紮的軍隊換防,這萬餘大軍為根本,由梅殷為首編練第十三軍。不過第十三軍有一個改變,那就是營改變為大營,一個營要一千多個人。而第十三軍,下轄三個團,每個團只有三個營。再加上軍部,總共一萬多人。當然了,梅殷也擔負著將從當地降軍之中抽調精銳,併入第十三軍之中的任務。

不過,這個編製,也是一種新實驗。看看新編製是不是比老編製更適合戰場。

反正自從何夕編練新軍之後,似乎開了一個頭,從那之後,才短短几年,整個新軍一直有大大小小的變動。大變化沒有多少,但是小規模的調整,一直是有的。北軍都已經習慣這種變化了。

而十三軍是一個新的嘗試。

何夕其實一直鼓勵這樣的事情。

畢竟,何夕很清楚,而今火器時代才剛剛開始,將來還有無數次更迭,不能每一次軍事改革都由何夕推動,而應該讓將領自己有這個概念。

其實軍中對於改革從來不拒絕。因為軍隊是最實用的,行不行,戰場上碰一碰就知道了。

而何夕也建立一整套,作戰,記錄,復盤,總結體系。從而確定在戰爭之中,哪些問題,需要改革,哪些地方不需要。

五五制,改為三三制,也是一種趨勢。

在冷兵器時代,一定要有中軍。中軍既是護衛主帥,也是總預備隊。

前面交戰,三軍依次排開,後面有中軍,然後有後軍作為後勤中樞。所以五五制,大明也是五軍都督府,而火器時代大為不一樣了。

首先,戰場的擴大,讓中軍沒有用武之處。並不是不需要預備隊。而是如果預備隊與指揮中心放在一起,那麼預備隊很難及時地趕赴戰

場。而後軍也因為後勤需要的增多,以及前線擴展,變得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