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第六十一章楊溥

湖廣石首,

楊家一大家子人圍坐着,彼此之間不敢多言。

楊家之中一個長者說道:「我剛剛問過縣衙里的差爺了,他們說了加征三成,說實話加征的話,我們家也是承擔得起的,畢竟這兩三年風水也行。家中也換了鐵傢伙,新開了幾畝荒地,也沒有上冊。只是他給的稅票不對。朝廷的稅票上,可是一點沒有加征,與之前一樣。三成可是十幾石糧食,這可不能白給。諸位說說,咱們楊家該怎麼辦啊?」..

楊家不是大家族,雖然人多,但是在官府也沒有說上話的人。十幾石是分攤到所有人身上,也不算多。畢竟洪武年間制定的賦稅,本來就不高。

但是對於小老百姓來說,一粒米都是錢。這才剛剛擺脫餓死的命運,怎麼不將十幾石糧食放在心上啊。

只是小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智慧。

他們知道,這十幾石糧食,朝廷沒有要,那肯定是有人要了,如果出頭的話,那是要得罪人的。將來還不知道會有一個什麼下場的。而如果不出頭的話,這十幾石糧食善財難捨。而且有第一次,有沒有第二次第三次。

所以大家都盼着別人出頭,自己躲在後面。但是誰也不肯出頭。

這個時候,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站了出來,說道:「諸位叔父,今日這個頭我出了,不過,有一件事情,如果我楊溥出了什麼事情。還請諸位叔父幫忙照顧家母。」

這些人見楊溥願意出頭,他們自然非常高興。紛紛說道:「請賢侄放心。你家的事情就是我家的事情。」

楊溥紛紛道謝。

其實楊溥也有自己的計較,他父親去得早,讀書一直是靠着家族支持,說起來家族支持,很高大上。但實際上,是這個叔叔一斗米,那個叔叔一袋糧食。

畢竟楊家不是什麼大家族,能出一個讀書人,已經很了不得了。

而楊家供養讀書人,一方面就是想讓家裡出個官,對家族有好處,其次,就是家裡出一個讀書人,將來與官府打交代的時候。有人出面,畢竟一個大字不識一個人的與官府打交道,是非常容易吃虧的。

官府的人上下其手,就能讓你有苦說不出來。

就好像這一次,加征了三成賦稅。如果不是楊家有楊溥這個讀書人,根本不知道出了什麼是回去。只覺得是朝廷加稅。對於朝廷,大家都是不敢反抗的。

加稅就加吧,反正現在日子還能過得去。

如果不是楊溥從稅票上看出了貓膩,大家早就交了。

這一件事情,由楊溥而起,楊溥自然也要負責到底。

其次楊溥也知道,朝廷開科舉,洪武二十九年第一次,開科太急。楊溥知道的時候,已經錯過時間了。而今楊溥自然做籌備趕考了。而他如果不像辦法讓家族少交一些賦稅。向族裡借錢的時候,也不硬氣不是。

更重要的是楊溥心中有一股正氣,覺得這一件事情不該如此。

不管怎麼說,何夕辦報紙到而今已經十幾年了,楊溥手中就有很多舊報紙。報紙上的很多內容,自然是加以刪減的,只講好的,不講壞的。但是也讓下面人知道朝廷一些政策,不至於什麼也不知道。

正因為如此,楊溥才非常確定,當地政府私自加稅。

天真的以為皇帝賢明,只是貪官污吏在,一旦挑明了,這些貪官污吏一定會受到懲罰的。

所以,楊溥才有這個決定。

只是,楊溥很快就被世道教訓了。

楊溥去了縣衙,以秀才的身份見到了縣官,說了這一件事情。於是,楊溥很快被摘了功名。並狠狠打了十幾板子。更是給楊家多征更多。本來楊家僅僅要

多繳納十幾石糧食,而今翻倍了。

一時間,楊溥什麼都失去了。

老母更是又害怕,又傷心。又擔憂,病倒了,不過幾日,就過去了。

楊溥跪在老母墳前。身邊只有幾個很親近的家人,也就是叔伯,楊家其他遠支的人,都不敢來看他。

「溥兒,這裡有幾兩銀子。你走吧。我聽人說了,縣尊要殺一儆百。家裡其他人也沒有辦法。哎-----,這都是命啊。」族長嘆息一聲。

他也沒有辦法了。

楊溥神色不變,甚至嘴角有一絲笑意,說道:「我明白。」

這才是大明底層百姓的生活,達官權貴,只是動動手而已。就足以讓一個人從天堂到地獄。之前的楊溥是讀書種子。未來一片光明,雖然家裡比較窮,但也不算什麼?

為什麼楊家其他人苦哈哈的還願意借錢借糧食給楊溥。不就是看到了楊溥的前程嗎?

而今什麼也沒有了。

楊溥作為讀書人,自己不是沒有什麼老師同窗,但是很遺憾。如果打壓楊溥是不同體系的人。比如勛貴一派的,說不定能老師找老師,直接找到更上一層的。但是這一次,並不是不同系統的。

壓制楊溥的就是文官體系之中的人。

楊溥這也樣的讀書人,在這個時代不知道有多少,而能當官的人能有多少。這些當官的讀書人,一旦當官,就覺得自己鯉魚躍龍門,已經不是再是魚了。

他們不在乎楊溥這些底層讀書人。

更何況。

前文也說過,這不是一個縣官的想法,朱元璋在的時候,將這些官僚壓制的死死的。而今朱元璋不在了,他們自然想辦法撈過來。這位縣官不是第一,這錢也不是他一個人的。為了這一件事情平事,也不是第一回了。

說實話,如果不是為了殺雞儆猴,也不用將楊溥弄得如此之慘。畢竟十幾石糧食算什麼?

因為將出頭鳥打得很慘。下面的人才不敢亂來。

這已經是很多人的成功經驗了。

只是楊溥是尋常人嗎?

歷史上,楊溥能混到三楊之一。位列內閣。心性手腕品行都是一等一的。對於尋常人來,縣官這樣打擊,會讓他永世不能翻身。但是對於楊溥這樣的人來說。沒有直接殺了,就是縣官的問題了。

當然了,對於縣令來說,他覺得對楊溥做到這個地步已經夠了,殺人沾血了,總就不好的。更不要說,楊溥到底是讀書人。

數日之後,楊溥就離開了家鄉。

這也是,何夕的善政。何夕規定新路引制度,任何百姓在報備之後,就可以離開家鄉。實際上,這一放開,很多沒有報備的百姓,也能離開家鄉了。

封建社會底層吏員的能力差太遠了。很多比較精細的政策,根本是沒有辦法執行的。

楊溥去的地方不是別的地方。

就是南京。

他要與某些死磕到底。

他來到南京之後,沒有直接去告御狀。

聰明人就是不會吃第二次虧。

他之前直接去找縣令,才有了今日之下場,哪裡不吸取教訓,他在南京以抄寫為生。雖然說,活字印刷,銅板印刷已經很成熟了。但是傳承千年的手抄本,還有一定的價值。

比如很多佛教,只需手抄。表示誠意。

而達官貴人,後宅怨婦。自然不會自己抄寫了。他們只是出錢,讓人抄寫。寺院常年有這樣的活計。楊溥就這樣苟在南京小半年,很多脈絡都理清了。

也搞清楚了縣官在官場上的靠山。

畢竟大部分消息,都不是保密的。這年頭很多人都沒有保

密意思。只是看你能不能找到這些信息的。而南京更是天下信息的彙集地,你想要的消息,很有可能是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