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唐煙終究是打敗了所有人,登上了金鷹女神的寶座。

劉藝菲不幫任何人拉票,但唐煙贏了,她依然送上祝福。

但是有一說一,金鷹女神的金色禮服,從劉藝菲那時候開始,直到現在,禮服是越做越華貴,但歷屆女神都沒能hold住金色禮服。

10年前,劉藝菲穿的也不是很好看。

10下旬,11月的影片就開始預熱宣傳了。

其中聲勢最大最大的,當屬《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這個外來的和尚,陣仗比《我不是潘金蓮》和《救贖》加起來還大。

李鞍全世界推銷他的120幀技術。

自《少年派》後,李鞍在國內封神,好像他是華語導演話事人一樣。

120幀技術,連李鞍本人都拿不準,國內的影迷已經把這項技術吹上天了。

“李鞍導演在拓寬電影語言邊界,華語導演只有他會這麼做。”

“李鞍已經62歲了,他還在探索電影語言的創新,不像國內有些導演,只會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

各自媒體片子還沒看就已經將其奉為神片。

但沒兩天,《比利·林恩》紐約首映口碑傳回國內。

紐約首映後,爛番茄出現11篇評論,僅4篇給出好評,MetaCritic影評給出58分。

李鞍所採用的4K/3D/120幀自然是爭論的焦點,影評都承認,這一技術革新帶來了全新的觀影體驗,但這體驗未必是好事。

《好萊塢報導者》認為技術確實“拓寬了電影邊界”,但同時表示,這一技術有時候會讓自己沉浸其中,但有時卻會讓自己齣戲。而且,因為電影過分清晰,演員的優缺點都會被放大,這對年老的演員來說,尤其不友好。

《衛報》認為,這就是一部沒有找到根基的電影,這個問題不管有沒有沒提高影片的幀數,大家都能察覺,但技術的創新讓故事問題更加嚴重。

Film School Rejects也和《衛報》持同樣觀點,稱“屏幕上的畫面沒有顆粒,色調很冷,它們看上去透明而光滑,在接近兩個小時的時間裡,不斷給那些渴望與這個故事建立情感關聯的觀眾們潑冷水。”

Collider網站更是直言,電影展示的視覺效果是“虛假”的。

李鞍確定下月初會來內地宣傳此片,120幀的技術在國內同樣有很多人在討論。

對,很多人,多的有點不正常。

這是個高端新技術,全世界目前就李鞍一個人用這項技術拍了電影。

但國內對這項技術的討論熱鬧得好像大家都懂120幀一樣。

懂攝影的在科普什麼叫幀數,為什麼主流電影是24幀……

這很明顯是有人在推,不是推電影,而是推120幀技術。

《比利·林恩》只是120幀技術的產品,李鞍是個銷售,滿世界推銷120幀技術。

《比利·林恩》背後的技術公司試圖以如今名望巔峰的李鞍復刻當年詹姆斯·卡梅隆之於3D技術推廣的成功。

如果《比利·林恩》成功了,全世界的影院都跟着換120幀放映技術,那技術公司將賺得盆滿缽滿。

不必指摘,卡車司機當年也是滿世界推銷自己公司的3D技術,為此還專門來了北影節。

但紐約首映的差評明顯出乎技術公司意料。

張元君沒看片子,但他的美國經理人埃迪當時就在紐約電影節,埃迪對這項技術很有興趣,想看看李鞍會弄成什麼樣。

這幾天一直在跟張元君交流自己對120幀以及對《比利·林恩》的看法。

張元君雖然沒看片子,但他看過48幀的《霍比特人》,當時已經有不適感了,120幀可想而知。

埃迪對這項技術沒意見,只是對李鞍的這次試驗不看好:“我不明白技術公司為什麼會把這個任務交給李鞍。”在埃迪看來,李鞍就不是乾電影技術擴展活的人。

“要復刻《阿凡達》推廣3D的成功,首選的肯定是商業大片,讓漫威用120幀做一部《復仇者聯盟》都比交給李鞍要好。李鞍卻選擇用這項技術拍一個美國大兵的心理創傷。”

張元君笑道:“《復仇者聯盟》是漫威下金蛋的雞,他們不會在這上面用這種高風險技術。”也就這麼一說。

“我當時在首映現場看,”埃迪向自己老闆彙報,“清楚,無比的清楚,然後就是強烈的不適,這跟我以前看的所有電影都不一樣,坐在現場非常難受。我永遠喜歡24幀。”埃迪連48幀的《霍比特人》都不接受,曾經當著張元君的面大罵彼得·傑克遜。

張元君是個演員,他沒有在120幀的鏡頭下表演過,但他這幾天請教了一些導演和攝影師,甚至給李鞍打過電話,想知道他在拍戲的時候,演員表演發生的變化。

李鞍忙裡抽閑與他分享了自己在片場的經驗,告訴張元君,在120幀鏡頭下,化妝被拋棄了。

“因為太清晰了,觀眾一眼就能看出你化了妝,為了保證真實度,演員必須素顏出演。”

“在表演上我們也遇到了很多苦難,有些24幀下非常好的表演在120幀鏡頭裡看就會走兩個極端,太誇張和太膚淺。所以我要求演員把表演的誇張度降下來,可一旦這樣表演,整個畫面就顯得太過沉悶,所以又要用豐富的細節來調和整場戲。”

最後李鞍很誠懇地跟張元君說:“120幀下演員的表演會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其實也沒太大把握能說清楚,我只拍了這一部戲,積累的經驗還不夠。如果你以後有時間,可以來這邊的實驗室,我們拍一段看看。”

張元君對李鞍的邀請很有興趣,他暫時不認同120幀用於故事片,但他又好奇高幀率對表演的影響,口頭答應一定找機會來拍一個120幀的實驗短片。

劉藝菲對120幀的表演也很有興趣,纏着丈夫給他講。

“聽李鞍導演說吧,第一不能化妝。”

“啊?!”第一點劉藝菲就有點打破認知。

“第二呢,就是先做減法,然後再用細節豐富表演。李鞍當時也沒說太明白,挺玄乎的,說觀眾在120幀下,不再是看戲,而是感受戲。演員的表演也要往深邃里走。”

劉藝菲聽了個一知半解,決定下個月電影上映親自去看看。

“其實我這幾天想了一下,120幀還真不適合用來拍故事片,應該拍紀錄片和做遊戲,那沉浸感多好。”

“你又懂嘞?”劉藝菲嘴欠道。

張元君翻了白眼,不理她。(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