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实世界得道成仙》 鳄鱼皮的皮

金山寺、經堂。

金池長老盤坐於蒲團,老僧入定,如肉身莊嚴肅穆。

待經堂眾僧靜默許久,方才睜開渾濁雙目,開口講法:“我佛有五性九識之妙境。”

“五性:聲聞、獨覺、菩薩、不定、無性。”

“聲聞者,沉迷於聲色,因色而喜,因色而悲,如怒海孤舟不知何往。”

“獨覺者,不以色喜,不以色悲,與塵世自覺求索,不似無舵之船。”

“菩薩者,感一切眾生,度一切眾生,已無物類之別,可化嬴鱗毛羽昆諸相,…………。”

“不定者,已超脫生靈界限,感山川之氣脈,江河之靈韻,一念化山海…………”

“無性者,萬法歸虛,超脫諸界,入寂而明,…………”

“…………”

金池長老口中的色。

指的是財富、權利、娛樂、美色等,聲聞者便是沉迷其中的尋常之人,

獨覺者並不是將財富、權利視之為無物,而知道這些都只是為自己意識服務,不會沉迷於酒色財氣。

陳景按五性劃分已至獨覺境界,因此有所明悟,至於菩薩境及之後的境界,卻不敢置喙。

“現實世界也有五性之說,卻與金池長老所言有別。”

“聲聞、獨覺、菩薩,分為下乘、中乘、大乘,衍生之意更是極盡誇張,不過為了傳教倒也正常。”

“若以將金池長老口中的五性,與相學境界相結合。”

“聲聞是我相需達到的境界。”

“獨覺是修人相需達到的境界。”

“菩薩是修眾生相需達到的境界。”

“不定是修壽者相需達到的境界。”

“無性是修仙相需達到的境界。”

“…………”

經臺下,眾僧同樣聽得如痴如醉。

金山寺多數出家人,並不是上山混一口飯吃的貧民,基本都和千葉一樣有著不錯的家境。

出家是為了求法,聽聞妙法自然豎起耳朵來聽,課堂紀律好到不需要維持。

金池長老講完五性之妙,瞥見眾僧或沉醉,或撓頭,心中不由浮現一抹得色。

繼續開口道:“九識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阿摩羅識。”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此五識為顯識,先天皆具備,眼觀色,喜美麗、厭醜陋,耳聽聲,喜悅耳、厭刺耳…………。”

“第六識:意識,為第一覺識,不應以喜厭而動,明覺自身,…………”

“第七識:末那識,為第二覺識,…………”

“第八識:阿賴耶識,為第三覺識,…………”

“第九識:阿摩羅識,為第四覺識,…………”

“…………”

五性對應著認知、思想層次。

說是心靈脩持境界也不為過,修行諸法皆能通用。

九識卻和相法一樣,都是修煉之法,不過一個修煉的是相,一個修煉的是意識。

修識之法,不僅如相學先天入門,而且只要是個正常人,直接就第五境起步,而後面四重境界,也就第六識意識比較好修成,後續三重聽這拗口的名字就知道,起碼是三班那么難修。

另外也有八識的說法,第九識就像無壽者相境,都不能具象進行描述,屬於非人所能達到境界。

“…………”

金池長老講了一個時辰,才結束本次講法。

一雙渾濁眼眸掃視眾人:“諸位有疑惑儘可提出來,求法之路甚艱,老僧略盡綿力幫諸位答疑解惑。”

眾僧撓頭者有之,垂目低頭者有之,提問本身就需要水準,一不小心就容易露底。

陳景卻不管那么許多,起身行了一個佛禮,開口問道:“敢問金池長老,五性九識妙境該如何修持?”

金池長老神色不變,淡淡開口道:“自然是坐禪,人人皆有佛性,只需入定冥想向深處挖掘佛性,就能達到五性九識妙境。”

“你個小沙彌,雖說好學求知是一件好事,但未免太疏於誦經唸佛,囑咐他師父,往後讓他多抄幾遍經。”

陳景:“…………”

講境界,講達到此境界有多妙,講了足足一個時辰之久,都足夠出好幾本經書了!

結果問你該怎么修持,就這么一句囫圇不清的話?

擺好餐具,擺好筷子,講完用餐禮儀,描述餐點是多么多么的可美味。

卻不種稻,不砍柴,不打穀,不燒火,你能吃到個大錘子?

佛陀又不生崽,你丫從哪裡繼承的佛性?

這和打開基因鎖開啟生命進化,吐納天地靈氣,煉氣,築基……又有什么本質區別?

只不過前兩者容易被人給戳破,打開基因鎖怎么不得有點超能力?吐納靈氣不得有點法力?

但心性和‘識’方面的修持卻只能自知,不是那么容易證偽,甚至無法證偽。

陳景明白金池長老是個樣子貨,控制情緒行了一佛禮:“多謝金池長老指點,是弟子學藝不精。”

也就修仙之後脾氣變好。

換做現實世界有人這么傳法。

陳景早就一口唾沫啐到金池長老臉上。

純粹的假和尚騙點香錢就罷了!但以偽法騙人,那就是讓人虛度一生。

某種程度上來說,以假代偽也算是功德無量。

“…………”

“金池長老所講五性九識,境界描述基本沒有問題,本人卻並不是一位修仙者,就是不知道是拾何人牙慧?”

“而這一套佛性理論也不能證偽,真真假假,用於傳教倒是極其便利,不似相學揚名還需殺只猴,作偽之人亦有大智慧啊!”

陳景莫名被批一頓,不過五性、九識也算是修仙知識,修仙者論壇指不定要賣多少錢,這場講法也並非全無收穫。

走出金山寺經堂,就朝不遠處偏峰走去。

卻沒有注意到清登師弟看他眼神透露出幾分別樣的意味。

迦蘭寺,不像金山主鋒佛像刷金漆,樑柱染硃紅,破舊的宛如一座山間野廟。

陳景跨過門檻踏進大門,只見神臺上有一尊孤零零的佛像,手持九環錫杖,圓臉慈目,面有風霜痕跡,為戴竹笠的行僧打扮,正是唯識宗供奉的大乘天像,也就是唐僧。

法濟和尚盤坐於蒲團,背對大門,頭也不回的問道:“你去聽金池講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