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管是亞洲還是北美,如果要評選出一個最具備含金量的文學獎項,那麼毫無疑問,這個文學獎項——
就只能是諾貝爾文學獎!
因為某些原因,或是因為邊緣地區,或是因為政治傾向,實際全世界各國對於文學獎項的含金量,暫時沒有達成一個合理的共識。
就比如說,在中國富有盛名的文學四大獎:茅盾文學將、老舍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魯迅文學獎。
縱然這四大文學獎,在國內還算是具備一定的知名度,但走出中國之後.
它們貌似就沒有多少人認識了?
在中國人看來,亞洲最具備含金量的文學獎項,一定是茅盾文學獎。
在日本人看來,亞洲最具備含金量的文學獎項,一定是芥川文學獎。
因為國籍不同,身處地域環境不同,大家對於各自國內文學獎的認可程度,肯定是大不相同。
但是,這之中肯定有是有一個例外——
那就是諾貝爾文學獎!
拋開地域、國籍、政治立場,要論起當代文學界至高無上的榮耀,那肯定是諾貝爾文學獎。
縱觀全世界的文學獎項,諾貝爾文學獎在全世界有著相當特殊的地位,它的獎金最為豐厚,儀式最為隆重,影響最為廣泛,地位也最為崇高。歷史證明,全世界公認的最優秀的作家,除了個別有遺珠之憾,幾乎都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也基於此,諾貝爾文學獎被視為世界最具權威性、最重要的文學獎項。獲獎者和他的作品,會被被載入世界乃至於自己國家的文學史冊,甚至於——
還會被當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榮耀!
迄今為止,中國還未曾擁有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不過縱觀中國文學歷史,還是曾經有過幾位和江海一樣,獲得過諾獎提名的近現代作家。
宛若極其感慨一般。
北平,大會堂。
中作協主席鐵寧,正站在會堂中央,慷慨激昂地向室內領導彙報:
“1913年,北大講師辜鴻銘,首次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細數中國文學近百年間發展史,兩鬢斑白的鐵寧熱淚盈眶,“辜鴻銘先生熱衷於向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並對西方文學歷史產生深遠影響,曾經在西方文學界,流傳著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縱然,辜鴻銘先生在西方的影響力極大,但在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評選之中,最終還是以三票之差,敗給了一位來自於印度的作家,這位作家也就是後來聲譽響徹於世界的泰戈爾。”
“1944年,林語堂先生以顧長篇《京華煙雲》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從1944年到1975年,這三十年間,林語堂先生獲得至少4次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但最終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1968年,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終於出現,他就是對中國近代文學歷史產生過深遠影響的人民藝術家——老舍!”
“這,是中國文學界最後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一年!”
“但很遺憾,人民藝術家老舍英年早逝,諾貝爾文學獎規定只能頒發給現存於世的作家”
“當年,諾貝爾文學獎頒佈給了日本作家川端康成,這位作家,後來也成為了影響世界文學歷史進程的日本文豪.”
中國,不是沒有出現過文豪,不是沒有出現過可以拿下諾貝爾文學獎的頂級名家!
可是!
由於種種際遇!
或許是生不逢時,也或許是時不我待.
中國作家,從來都未曾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
在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民國年代,那時候群星閃耀,整個文壇迸發出一陣前所未有的璀璨光芒。
那時候的中國文壇,乃至於中國作家,還具備衝擊諾獎的資格!
可是,自那之後.
中國的文運就好像是被斬斷了一般,再也沒有出現過足以被載入世界文學歷史的現象級作家?
正當,所有人都開始絕望。
正當所有人都開始反思,現有的中國文學體制,是不是真的不適合誕生出足以影響世界文壇的現象級作品?
大家就在這種迷惘的情緒之下,度過了整整十年.
當所有人都放棄之際。
當所有人都已經絕望之時。
也就是在這種堪稱是中國文壇的至暗時刻——
江海,出現了!
“時隔四十五年,終於,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名單之上,再次出現了我們中國作家的名字”
此刻,年過半百的中作協主席鐵寧,熱淚盈眶。
北平,大會堂內。
不管是之前和江海有過交集的文人,亦或是之前和江海有過爭執的學者。
此刻,他們全都在以一種極其虔誠的眼神,一臉激動的盯著這場來自於瑞典文學院的諾貝爾文學獎現場實況轉播。
文人,自古相輕,這固然不假。
但在這種大是大非的問題上——
大家還是一致對外!
出門在外,江海代表的就是中國,代表的就是中國的文人形象!
如果說,江海能以中國作家的身份,拿下這一屆的諾貝爾文學獎,依江海的年紀,再以江海現如今的資歷
從今往後的五十年,整個亞洲文壇,乃至於世界文學歷史——
都將處於被江海支配的恐懼之下!
這,是屬於吾輩文人的驕傲!
這,也是屬於中國文人的驕傲!
在另一個世界,諾貝爾文學獎,是一年一度。
每一年都會從世界文學範圍之內,挑選出一位影響力最大,也是對各自地域文學影響程度最大的現象級文學作家。
而在這個世界,諾貝爾文學獎,是四年一度!
這也就意味著
原本,能有四位獲得諾獎的作家,齊聚一堂,共同角逐這唯一一個獲獎名額。
由此可見,在這個世界,諾貝爾文學獎的含金量究竟是有多高!
“一定,要贏啊!!!”
此刻,一向鎮定的劉震雲,肉眼可以察覺到他眼神裡的緊張情緒。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想當初,江海只是個晚輩,江海的作品還需要他的推廣才能讓外人熟知,可現在,只單單憑藉著【江海】這個名字.
這就已經是一塊金字招牌了!
縱然文人的自信從來都是心比天高,可即便如此,劉震雲早就清楚,以他現如今的年紀,還有他名下的這些代表作品.
想要登臨神作?
想要衝擊諾貝爾文學獎?
用四個字足以形容——
遙遙無期!
準確來說,是根本就不可能
如果說,自己沒有辦法達成的成就,在有生之年能親眼目睹自己提攜過的後輩登頂
這,當真是中國文學歷史上的一大幸事!
這,當真是死而無愧了!
“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劉震雲在看向諾獎實時轉播的眼神裡,在凝重之中蘊含著幾絲激動,在激動之中蘊含著幾絲嚮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
“請築文脈!”
“請為當代文壇,重築一個嶄新的時代!”
坐在劉震雲身旁,之前和江海有些過節的賈平凹,在看向江海的眼神裡,莫名多出了幾分無奈與悵然。
“這,才是江海的真正實力嗎.”
曾幾何時,他一直把江海當做是晚輩看待。
在他眼裡,所謂中國青年文壇一代當之無愧的天才,也不過只是在文學路途上有著幾分幸運與天賦的晚輩,原以為這樣一位晚輩不足為懼,不論他怎麼樣成長也不可能會撼動自己在當代中國文壇的地位。
可誰曾想,當初那位不入流的小輩.
竟然都已經成長成為參天大樹?
竟然都已經站上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領獎臺?
“我原以為,我就已經算是近代文壇最有天賦,最有文采的那一批作家,可現在來看.”
“所謂天才,也不過是見江海的門檻?”
回想自己當初在江海面前倚老賣老,甚至於依仗自己的資歷,同江海耍起大牌。
這一刻,一向老練的賈平凹不禁為當初自己的行為感到面紅耳赤:
“可悲。”
“更是可嘆.”
這一刻,金碧輝煌的大會堂場內。
來自於五湖四海的作家,高校教授,文學學者,盡皆齊聚於此。
現場,所有人的視線,開始紛紛朝著會場正中央的實況轉播屏幕,近乎瘋狂般彙集。
或期待。
或緊張。
或興奮。
或感慨。
當看著江海年輕的臉龐,出現於瑞典文學院,出現於諾貝爾文學獎頒獎現場。
不止於劉震雲,有許多人,都在以一種極其緊張的情緒,開始在私底下近乎於虔誠般議論著:
“大世之爭!”
“重築文脈!”
“請先生為中國文壇,開創一個嶄新的時代”
瑞典文學院。
諾貝爾頒獎典禮現場。
許久未在公眾面前露面的江海,身穿一襲得體的黑色燕尾禮服,出現於這諾獎頒獎典禮現場。
當江海出現於現場之際。
頓時,就有不少在場的異國作家,走上前來主動同江海打著招呼:
“江海先生,久仰大名。”
“江海先生,你好。”
“恭喜你,江海.”
諾貝爾文學獎的甄選委員會通常在每年10月公佈得主,頒獎典禮於每年12月10日,也就是諾貝爾逝世週年紀念日,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並由瑞典國王親自頒獎。
縱然,在瑞典國王沒有宣佈諾貝爾文學獎最終獲得者之前,任誰都不可能會知道這四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最終的獲得者會是誰,到底哪國作家會如此幸運斬獲這世界文壇至高無上的榮耀
但是!
哪怕並沒有獲得這最終諾貝爾文學獎,僅僅只是獲得這諾獎的提名——
同樣也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今年,進入到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名單的,一共有十二名作家。
其中——
中國作家一位。
日本作家兩位。
來自於意大利,瑞典,丹麥,法國,德國,英國,美國的作家共計九位。
四年評選一屆,放眼世界文學領域,平均每年只能評選出三位作家參與提名,這諾貝爾文學獎的含金量——
不可謂不高!
毫不誇張的說,能進入到這諾獎得住候選人名單的作家,放眼本國乃至是各自所出的地區,那都是響噹噹的人物!
就比如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你別說在現如今的日本文壇他屬於是獨一檔的存在,哪怕就是放眼整個亞洲——
也極少有作家能超越他在文學上獲得的成就!
再比如說來自於意大利作家的費德里科,他也被外界認為是這一屆諾獎獲得者的有力競爭者,論起長篇文學的構造能力他或許尚有欠缺,但要論起短篇文學創作能力,他直接被歐美地區的讀者冠以“二十一世紀的莫泊桑”“長篇領域的歐亨利”.
能經由瑞典文學院評估,進入到這四年評選一屆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名單,這十二名作家——
沒有弱者!
都是當代文壇,當之無愧的文壇巨擎!
縱然,江海在文學路途上所獲得的成績,無可爭議
但是!
江海,本身也存在著一個巨大的短板,那就是他——
太過年輕!
“如果再過二十年,放眼世界文壇,江海必將佔據世界文學歷史的主流地位,他必將成為新一代世界文學的締造者與開創者.”
從江海走入這卡羅林斯卡學院禮堂開始,就有不少人在對著江海的身影,默默發出質詢:
“但很遺憾,現在的江海只有二十五歲,他僅僅——”
“只有二十五歲!!!”
縱觀世界文學歷史,想當初聲譽響徹於整個亞洲的泰戈爾,在獲得諾貝爾日文學獎之時,已經有八十歲的高齡。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際,也已經有七十二歲。
歷史上,最為年輕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來自於英國的著名詩人、散文家、家約瑟夫·魯德亞德·吉卜林。吉卜林也是英國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可即便如此,他在獲獎之際,也已經是人到中年——
已經有四十二歲!
根據瑞典文學院數據統計顯示,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的平均年齡為65歲。
在一眾高齡作家之中,突然混入江海這麼一位年輕人?
這多多少少就有點兒突兀
哪怕就是現在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現場,現場也是一眾老派作家聚集,同樣和江海來自於亞洲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雖然看起來不顯老態,但他的真實年齡——
也已經有七十餘歲
“我絲毫不懷疑江海在世界文學歷史上獲得的成就,拋棄掉國籍因素,其實我個人也同樣是江海先生的書粉,我同樣也非常喜歡江海先生的作品.”受邀來到這諾貝爾頒獎典禮現場觀摩的日本作家小川芥次郎,正在私底下,同身旁的歐洲作家議論:
“但是,哪怕直到現在,我也依然認為,作家的年齡和經歷——”
“它仍然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重要考核標準”
在現場眾人種種的議論之下。
諾貝爾頒獎現場,卡羅林斯卡學院禮堂。
金碧輝煌的禮堂忽然間燈光變暗。
手持權杖,身披長袍,帶著冠冕瑞典國王緩緩出現於世人視野,只見他以一種不緩不慢的速度,緩步走上頒獎舞臺。
一步。
再一步。
又一步。
你要問緊不緊張?
毫無疑問,但凡是被諾獎提名的十二名作家,就沒有不緊張的。
不管是誰,對於任何一位作家來說,諾貝爾文學獎——
都絕對是難以企及的存在!
如果,能拿下這四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能從瑞典國王手中拿下這諾貝爾文學獎的皇冕.
毫無疑問,將會被載入歷史!
天下熙熙皆為名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作為一位作家來說——
有誰能拒絕青史留名的誘惑啊?
對於村上春樹來說,這一刻的他,比在作任何一位提名作家都要更為緊張,更為難熬。
他已經連續三屆,也就是連續十二年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
但毫無意外。
每一屆,他都只是陪跑。
看著一位又一位作家登頂神座。
看著一位又一位作家,從自己的手中,奪得這象徵著榮譽與希望的諾貝爾文學獎。
你要說他不緊張?
這肯定是不可能.
“這,是我最有希望的一年.”看著瑞典國王手中的皇冠,這一刻,村上春樹不自覺的嚥了口唾沫,“如果今年,都沒有辦法拿下這諾貝爾文學獎,以後再想要站上這諾獎獲獎臺?”
“就真的,再不可能了”
也就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在心中默唸:“這一定是我最有希望的一年。”
手持權杖的瑞典國王,已經緩步走上諾獎頒獎現場。
當國王翻開手上的諾獎獲獎名單之際。
整個世界,為之安靜。
現場,陷入一種沉寂的氛圍之中。
身披長袍的瑞典國王,開始宣讀手上的獲獎名單:
“第二十三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是來自於中國的作家——”
“江海!”
當從瑞典國王嘴裡,說出【江海】這個名字之際。
不止於村上春樹。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
不論是域外還是現場。
但凡是聽聞這個消息的所有人,直接就沸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