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不敢轻言语

秦國的軍功爵制區別於傳統的世卿世祿制,其爵位是按照軍功來分配的,而不是按家族。無論你祖上是什么爵位,無論你祖上是不是顯赫貴族,這些都與現在的爵位分配無關。

要爵位,想要成為貴族,就得拿軍功說話,這就是所謂的“無功不受祿”。哪怕是為秦國做出過汗馬功勞的商鞅也不例外。

例如在《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商鞅使用計策擊敗魏國,使得魏王害怕,不得不以河西之地為籌碼與秦國求和。商鞅這才得以封地於商,號為商君。

反觀秦國四貴,除了魏冉有軍功和賀以外,其餘三人在史書上並無記載有何功績。事實上,在司馬遷的《史記》中,也只有魏冉得以列傳,其餘三人都只是在《史記·穰侯列傳》中提到過寥寥數筆。

然而,就是這三位身無寸功的人,權勢卻能夠與魏冉比肩,被范雎稱為“文信之友”“太后”“華陽”“高陵”“涇陽”,太后不聞其有王也。由此也能看出王權的衰落。

因此,秦國四貴的存在實際上就是秦國制度的倒退。如果秦昭襄王不能驅逐四貴,那么秦國的軍功爵制也早晚會淪為擺設。

四貴的專權,阻礙了秦國人才的引進,並非無的放矢。以范雎入秦為例,范雎入秦之前曾經碰見過未來的車駕,不得已范雎只好躲在車中,後面更是跳下車來逃跑,以此躲避魏冉的搜查。

理由就是《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范雎所說的“無文侯專秦權,諸侯客此恐”。如果王寧前一車中,魏冉為何如此痛恨各國的說客?

我們不得而知,但以范雎此前卑微的身份都聽說過秦國的魏冉,討厭他國的說客,更何況其他人呢?

雖然魏冉提拔了白起,但一統天下絕不是只需要一個或一國的人才,而魏冉的這種排斥行為無疑會將六國的人才拒之門外。

驅逐四貴之前的秦國看似風頭無二,在各國之中最為強大,但正如上面所說的,四貴的存在在無形之中破壞著秦國最根本的制度。

因為人才引進也是秦國強大的根源之一,商鞅、張儀以及後來的呂不韋、李斯,大多數有才之士也都非秦國人。由此也能看出,如果四貴專權長此以往,秦國還能順利統一天下嗎?

在范雎的建議下,秦昭襄王驅逐了以魏冉為首的四貴,還廢掉了秦宣太后的權力。自此,秦昭襄王開始真正掌握王權,開啟秦國一統之路。縱觀戰國各國曆史,國家內部的穩定往往十分重要。

秦國四代亂政,趙國沙丘宮之變,燕國子之之亂……這些各國權力的爭鬥力度,大大削弱了國家實力。而范雎削弱外戚勢力的勸諫,對於秦國內部的穩定和發展可謂居功至偉。

太史公司馬遷曾評價范雎:“疑犯之恩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然而,後半句卻有失偏頗。范雎早年在魏國時,不僅不受重用,反而被魏國大夫須賈誣陷,被魏相魏齊打斷肋骨,奄奄一息,又被扔到廁所讓人撒尿。

范雎靠著裝死才逃脫一劫,後來在鄭安平的幫助下才來到秦國,面見秦王,最終得到重用。

為了報恩,范雎推薦了恩人鄭安平,使其擔任要職。而面對昔日陷害和侮辱自己的仇人,范雎只是處死了差點害死自己的魏齊,而對對自己還有些許善意的須賈則選擇了放過

。范雎有仇必報,有恩必還,但即使報仇也沒有趕盡殺絕。由此也能看出,范雎快意恩仇,絕非心胸狹窄的小人。

儒家的思想教化常常讓人以德報怨。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多人總是用“以德報怨”這個詞來勸人大度,勸人向善。

當你遭遇一些不公平的待遇時,他們總是勸你不要跟對方一般見識,要用你的寬容和感恩之心來感化對方。然而,說這些話的人往往站著說話不腰疼。

況且孔子所說的“以德報怨”也並不是這個意思。《論語》中說:“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春秋公羊學派也提倡“有仇必報”。

最初的思想並不是去做“老好人”,而是公正地對待仇恨——冤有頭,債有主,不能擴大範圍。范雎的復仇也並非睚眥必報,而是有節制的。

縱觀范雎的一生,才華橫溢、愛憎分明的個人形象十分突出。他提出的“遠交近攻”戰略對秦國一統天下至關重要,也使他堪稱戰國時代最後一位傑出的戰略家。

【一口氣看完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的史家風骨歷史小知識春秋】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人可死,但史不可改。作為歷史延續的史官,到底是帝王的喉舌還是獨立的史家?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聊聊史家風骨。

有人說,史官是皇帝的喉舌,史官筆下的文字正是統治階級希望後世之人看到的文字。這個說法有一定的正確性,但卻也不是完全正確,因為不同時代史官的地位大不相同。

在古代,史官分為兩種:一種是專門對皇帝的飲食起居和宮廷生活進行記載的史官,稱為“起居郎”。他們主要負責記錄皇帝的一言一行、私人生活,包括後宮事務,記載範圍較小。

第二種是專門對前朝歷史進行編纂的史官,稱為“外史”。這種史官負責編纂每個朝代的史書,而記載每個朝代的史書通常由新朝代編修,因此有了“當代人不修當代史”的說法。

在唐太宗之前,史官是一個獨立的職位,皇帝不能干涉,甚至不能過問。史官的記載可以將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如實記錄。

等到朝代更替後,新王朝的史官會將前王朝史官的記載編修成書,這就成為了一個朝代的史書。因此,中國歷史上對史書的編纂有一套非常成熟的方法。

這樣不僅保證了史官的安全,也保證了史書記載的中立性和公正性。

然而,唐太宗之後,原本自春秋時代以來的獨立史官風氣蕩然無存,史學開始完全喪失獨立性,淪為政治工具。

雖然唐太宗的豐功偉績稱得上是數一數二的帝王,但他干涉史官記載的行為卻是欲蓋彌彰。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是通過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和齊王,甚至自己的侄子,然後逼迫李淵將皇位傳給自己才當上皇帝的。

唐太宗登基的方式從古至今都被認為是不足為訓的。

因此,唐太宗怕史官將他的行為不加修飾地全部寫進去,於是打破了皇帝不能干涉史書記載的傳統,毫不顧忌地以武力脅迫史官對自己的記載加以修飾。這種行為從那時開始,逐漸成為常態。

文天祥的《正氣歌》曾寫到“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用來讚揚秉筆直書、不畏強權的史家風骨。人可死,但史不可改,這也是春秋史官堅守的底線,更是他們受人敬仰的緣由。

春秋之時,齊國第25任國君齊莊公為其專寵一位大臣崔杼的妻子東郭姜,東郭姜貌美,齊莊公經常去崔家與東郭姜私通,還把崔杼的帽子賞給別人。

因此崔杼對齊莊公懷恨在心,一直想要報復他。最後,在齊莊公前往崔杼家中與東郭姜偷情時,崔杼殺了齊莊公。事後,崔杼又擁立其子為君,成為齊國的相國。

對於這件大事,齊國太史如實記載“崔杼弒君”。崔杼得知後大怒,不想揹負弒君的千古罵名,於是殺了太史。不過,當時史官都是家族世襲。

太史死後,他的弟弟繼續秉筆直書,崔杼又殺了太史的兩個弟弟。崔杼告訴太史的四弟說:“你三個哥哥都死了,難道你不怕死嗎?

你還是按我的要求把‘崔杼弒君’寫成‘暴病而死’吧。”太史四弟回答說:“據事直書是史官的職責,實事求是。不如去死。”太史四弟再次秉筆直書,崔杼無奈,只得任由他寫下“崔杼弒君”。

齊國太史四弟進宮之時,由南史氏直接而來。南史氏是擔心太史被殺,特地前來繼續記述這個事實的。看到太史四弟平安無事,他方才放心離去。

這是何等的風骨!身為史官,失事求是,不如去死。這捍衛的不僅是史官的尊嚴,也是先秦時代的史家風骨。

公元前607年,晉國國君晉靈公想殺趙盾。趙盾知道後,於是逃離晉國。隨後,趙盾的堂弟趙穿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

當時趙盾正在逃亡,還未出國境,聽到這個消息後就返回來了。趙盾當時位居晉國正卿,趙穿弒君之後,他卻包庇其行為。

因此,董狐記錄說“趙盾弒君”。雖然當時趙盾還在逃亡,人並非他殺,但他沒有懲治兇手,顯然有包庇弒君之嫌,因此他應該承擔弒君的罪名。

孔子稱讚董狐是古代的優秀史官,因為他學識淵博,且敢於秉筆直書。喜歡讀史的人都曾被歷史的某個鏡頭感動過,而那些傳遞歷史的寫史之人,更讓人為之動容。

你翻閱過的每一頁史書,都可能是翻過了千萬人的一生;史書上的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可能都是成千上萬人的生命。

就像“圖大義,大吉,大憨”等字眼,每個字的背後都是無數的痛苦與哀嚎之聲。有道是“筆如鐵”,那些如董狐般的史官,秉筆直書的氣節更令人動容和敬佩。

如今,秉筆直書的史官遭遇已遠去多年。翻看歷史,我們由衷地感嘆那些前仆後繼、秉筆直書的史官。

正是有了他們一個個的不畏強暴、如實記錄,才讓我們後人看到了歷史的真相。他們也鼓舞著後代的史官和有志之士,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

【一口氣看完三夫一君一子,亡兩國的夏姬歷史小知識】

他殺三夫一君一子,王義國兩清,堪稱歷史第一妖魂。他一生七嫁,九個男人因她而死,改變春秋歷史進程。

本期視頻就讓我們一起聊聊四大美女之下機——夏姬,春秋時期鄭國公主,她是春秋時代公認的四大美女之一。

她與多位諸侯大夫通姦,引出一連串的歷史事件。史書記載她先後七次嫁給他人,共有九個男人因她而死,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王義國兩清”。

她的房中之術天下無雙,擅長採陽補陰,因此容顏永駐。

傳言夏姬有一次在夢中夢見了一位仙人,這位仙人傳授她採陽補陰之術,也就是西青到期的方法,這個方法可以讓她保持美麗容顏。即使年近40,她仍引得楚國外交大臣為她放棄榮華富貴,與她私奔。

夏姬之所以能引無數男人為其折腰,一是因為她的美,二是因為她的腰。東周列國之上有一句話描述夏姬:“琉璃及西歸之貌,兼妲己文姜之妖豔。”

這也側面表現了夏姬的絕世美貌和天生媚態。幾乎見過夏姬的男人都被她的魅力迷倒,想方設法去迎娶她。那么,一代妖妃夏姬究竟有什么傳奇的歷史?

生情妖淫,嗣同兄弟:夏姬出生於王公貴族之家,從小就美豔動人。她的美貌被時人形容為“明媚皓齒,杏眼桃腮”,與西施、西歸併稱為春秋四大美女。

在未出嫁前,年僅15歲的夏姬就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哥哥公子蠻私通。

但公子蠻在三年後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有傳言說公子蠻是因為夏姬的採陽補陰之術活活累死的,但公子蠻的死因和兩人是否留有子嗣也成為了一個謎,史書對此並無記載。

到了出嫁的年齡後,夏姬嫁給了陳國的一位名叫夏御叔的人,夏姬之名也由此而來。但結婚後,夏姬懷胎九月便生下了一個孩子,取名為夏徵舒。

夏御叔雖然有所懷疑,但奈何夏姬的美貌太動人,便也沒有過度糾結。

在夏徵舒12歲時,正值壯年的夏御叔因病而亡,有人就說他是死於夏姬的採陽補陰之術。於是夏姬成為了一位寡婦,獨守空閨,隱居於株林。

一夫三夫,滅塵王子:隱居株林的夏姬,此時剛剛30出頭,有文獻記載她此時“循環無病,潛水積福,盛學”。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