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在這場魯國政壇上的巨變事件中,季孫行父當然秉承了他一貫來的三思而後行的謹慎心理。當時公子遂連殺了兩位魯文公的嫡子,立了庶長子公子俀為國君,即魯宣公。

對季孫行父來說,他肯定是考慮過自己的立場的,所以他的三思就這樣來了:第一思,當然是要嚴格按周禮辦事,為了魯國江山社稷,自己作為魯國執政團隊的第二把手,理應站出來公開譴責公子遂這種廢嫡立庶並殘忍殺害國君嫡子、趕走理應成為太后的出姜等不法不禮行徑。

然後,季孫行父的第二思即再思也就來了,那就是公子遂廢嫡立庶後,完全將魯國公室把持在自己手裡,作為執政上卿,公子遂更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權勢。可以說,此時的魯國政壇,東門氏家族一家獨大,這對包括魯國三桓在內的各公卿大夫家是相當不利的。

東門氏一家獨大,意味着東門氏從此可以對各大家族呼三喝四,完全將各大家族踩在腳下。這怎麼行?必須譴責東門氏的不法不禮行徑。

按孔子的意思,如果此時季孫行父把問題考慮到這裡,得出一個公子遂是大壞蛋的結論,號召大家團結起來推翻他,就夠了。但是季孫行父在接下來的一應事務中,表現出來的卻完全不是這樣,而是幾乎完全配合了公子遂的陰謀,不但使魯宣公順利即位,還使公子遂的權勢得到極大擴充!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季孫行父再思後,立即來了個三思,而這個三思,決定了季孫行父在接下來的事關魯國大計的一系列事件中,非但沒有聲討公子遂,反而淪為了公子遂的得力助手!

我們看看公元前609年,即魯文公去世後,季孫行父在這場魯國內亂中的作為。前面已經講得很細了,可以說,他是被公子遂完全操控了,一直在自覺不自覺或者說是主動被動地幫助公子遂一步一步實施殺嫡立庶、把控朝政大權的行動計劃!

在這場政變中,公子遂的謀略可謂是超一流的,他計劃中最主要的一環,就是完全駕馭了季孫行父,而要駕馭季孫行父的關鍵所在,就是公子遂完全掌握了季孫行父小心謹慎的性格特點!

首先,公子遂很清楚,季孫行父與自己一樣,都是堅定的魯國公室派,即季孫行父雖然是三桓勢力代表,但其本質是忠於魯國公室的。而公子遂一貫來就是打着魯國公室堅定擁護者的旗號,所以他的一切行動,亮在季孫行父面前的,都是“一切為了魯國”這類高大上的出發點。

其次,公子遂知道,要殺掉兩個有着齊國血脈的國君嫡子,在國君已經去世的情況下,關鍵是要看齊國的態度。所以公子遂先是自己去了一趟齊國,搞定了齊惠公,然後回來打着齊國支持的旗號,放心大膽地幹掉公子惡和公子視,並驅逐君夫人。

其實,公子遂之所以能夠讓齊惠公同意立公子俀為魯國國君,關鍵點並非是主動給了齊惠公一塊土地,而是忽悠了一把齊惠公,讓齊惠公相信,廢嫡立庶是魯國公卿大夫們思想高度統一的一致決定,而剛上位的齊惠公需要一個支持自己的重要鄰邦魯國。再加上公子遂又給了齊惠公一些好處,齊惠公這才表示自己不會幹涉魯國內政。

當公子遂殺了兩位嫡公子後,季孫行父等人當然是憤怒的,他甚至不相信齊國會支持沒有半點齊國血脈的公子俀,不相信齊國會放任魯國人將有着齊國血脈的兩位嫡公子給殺了,不相信齊國會任由魯國人驅逐來自齊國的前君夫人。

如果這個時候,季孫行父振臂一揮,聯合各大家族起來反對公子遂,並派出自己人赴齊國說明魯國的真實情況,讓齊惠公明白自己原來是被公子遂給忽悠了,那可能公子遂就此倒台也說不定。

但公子遂棋高一招,他非但沒有表現出要防備季孫行父的意思,居然還立即安排了季孫行父出使齊國。這讓季孫行父不得不多想:難道,齊侯果真是公子遂殺嫡立庶的幕後操盤手?

再加上,此時畢竟魯文公的兩位嫡子都已經被殺,能夠擔任魯國國君的,只能是公子遂支持的庶公子。如果此時自己再出面牽頭反對公子遂的話,極有可能遭致身敗族滅的下場!

公子遂還祭出了一高招,那就是將叔仲彭生給幹掉了,這讓季孫行父不得不忌憚起來。

這就是季孫行父的三思,正因為如此,所以季孫行父連續兩次出使齊國,都不敢向齊惠公說明魯國國內的真實情況,因為他怕!季孫行父是這樣想的:如果自己在齊侯面前聲討東門氏,極有可能是聲討齊侯。歷史上,齊侯動不動就扣留外國人,甚至幹掉外國國君的事都敢做,如魯國先君魯桓公就是死在齊國的!

季孫行父最終選擇了沉默,他不敢對公子遂殺嫡立庶有半絲反對的樣子表現出來,所以魯宣公就此順利即位,而在魯國人眼裡,你季孫行父在這場魯國政變中,是執政上卿公子遂的堅定盟友,是共同的幕後策劃者!

所以,孔子雖然對季孫行父總體上是持表揚態度的,但在這件事上,他對季孫行父表示了遺憾,這才有了“再,斯可矣”的批評意見。

三思而行,後來卻成了褒義詞,意思就是勸人在行事之前要把困難和問題考慮到位。但該詞出自孔子,其本意卻是行事之前是要思考,但不能思考過度,一思兩思足夠,不需要三思,三思極有可能陷入死胡同,從而喪失機會。

歷史,確實是非常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