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士慧是宋應星的長子。
宋應星晚年,拒絕出仕滿清,和兩個兒子在深山隱居,過著貧苦的生活。
也就是在那段時間,宋應星將畢生所學,都教給了兩個兒子。
其實鄭克均在南京博物司,也看到過宋應星對合金工藝的研究成果。
“既然如此,沈括保證,帶駐退復進機的伸縮炮架,可以做成。”
“太好了。”
鄭克均狠狠拍了一把桌面。
他內心的喜悅,難以用語言形容。
因為只有他知道,解決了後坐力問題的大炮,將是多麼恐怖的存在。
“至於燧發槍彈簧擊錘生產工藝問題。
和我上次說的一樣,彈簧擊錘是精密工藝。
如果手工做,過程複雜,需要反覆嘗試,費時費力也費資源。
要改進生產效率,必須使用機器。
我剛才看了一下歐洲科學家名單,竟然有一個叫丹尼斯·帕潘的科學家,已經做了一臺高壓蒸汽機。
他很好地解決了節氣閥的問題。
他的蒸汽機可以通過節氣閥,調節蒸汽機的動力。”
“丹尼斯·帕潘?”
鄭克均記得系統用戶說,這是第一個製成蒸汽機的科學家。
“他的蒸汽機可以用於生產彈簧擊錘嗎?”
沈括搖頭。
“他的蒸汽機最多拿來給人敲背。
不過蒸汽機模型基本算是出來了,這卻是一大飛躍式進步。
我們在名單裡,又找到了幾個名字。
薩弗裡,他做出了一臺蒸汽提水機,可以從深井裡的高壓條件下,不斷打出水來。
聽上去沒什麼稀奇的,但要讓一臺蒸汽機,持續不斷輸出動能。
必須要解決扭力矩的問題。
我想,平行運動連桿機構,可以著落在他身上。
托馬斯·塞維利和托馬斯·紐科門,他們致力於研究蒸汽機的長時間工作損壞問題。
冷凝器,絕熱層,他們必定有辦法解決。
還有個叫薩繆爾·莫蘭的,他對整個蒸汽機原理,做了很詳細的理論推演。
我相信能給我們做蒸汽機,提供理論支持。
再加上我們自己的齒輪軸承結構,以及胡克的萬向接頭技術。
大人,我認為我能做出一臺能用的蒸汽機。
當然達不到工業生產的標準。
但如果用來臨時解決彈簧擊錘的生產工藝問題。
微臣有把握。”
“我的天。”
鄭克均都驚訝於沈括的才華。
果然,中國古代並不是不能出科學家,而是沒有出科學家的環境。
只要站在巨人的肩上,沈括也是牛頓。
“另外胡克的萬向接頭技術,還可以用在火炮炮架上。
大人不是要實現飛炮戰術嗎?
如果馬匹拉動大炮轉向,大炮也要跟著調頭,必然耗時耗力,不利於戰場機動。
胡克的萬向接頭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如此,就剩下防彈衣技術和後膛炮密閉技術了。”
“防彈衣技術有點複雜,微臣目前還沒有具體方案。
不過我和宋士慧大人,各有一個研究方向。”
“說。”
“我的想法和大人一樣,使用礦棉製作防彈衣。
名單上,有一個叫納夫的人,正在研究批量製造玻璃的工藝。
他一定能解決岩石的融化問題。
粘合劑,噴吹法,離心法,這些技術難題,他大批量製作玻璃,也一樣會遇到。
所以我打算借用他的技術,嘗試突破礦棉的製作工藝。
但畢竟製作玻璃和製作礦棉,難度不可同日而語。
所以,我暫時還沒有製成礦棉防彈衣的把握。”
“那宋士慧呢?你是什麼方案?”宋士慧沉吟一下道:“我和沈括大人一樣,並沒有具體方案,只有一個方向。
我父親在世時,研究過瓷釉的萃取工藝。
他發現把瓷釉塗在盔甲上,可以大大增強盔甲的防護性能。
所以我想,是不是可以吹填魚鱗防彈衣,減輕重量後,再塗上釉層。
不過我並不確定一定成功,只是一個設想。”
“好傢伙,這不是後世陶瓷防彈衣的原理麼?”
鄭克均真是佩服這些古人的智慧。
他們並不比歐洲人差,只是缺一個鼓勵科技創新的政治環境而已。
英國為什麼能引領第一次工業革命?
因為查理二世,威廉三世,安妮女王,三代君王的不懈努力。
他們創造了一個科學家的天堂。
從而導致世界科研成果,在十八世紀的英國井噴。
燒陶瓷,中國人是祖宗。
瓷釉萃取技術,也是中國最早發明。
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裡,早就說過瓷釉塗層,能極大改善金屬的承壓性能。
可陶瓷裝甲,卻誕生於剛剛成立一百年的美國。
又是為什麼?
歸根到底,不是人有差異,而是政治環境有差異。
只要政治環境好了,科研成果水到渠成。
“最後是後膛炮的密閉技術。”
沈括皺著眉頭開口。
“這項技術很難嗎?沒關係,你們可以慢慢想,今天能有這麼多成果,已經大大出乎本督預料了。”
“不。”
沈括搖頭。
“這份名單裡,有一個叫丹尼斯·帕平的人,他做了一個名叫“高壓鍋”的炊具。
為了封閉鍋內壓力,他加入了高壓密封裝置。
他使用預緊螺栓作用於狹窄的密封面,壓緊金屬墊片,嵌入承壓介質,達到自緊密封效果。
這種密封裝置,似乎只能用於高壓鍋。
大炮的衝擊力,和高壓鍋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原理是相通的。
大炮的密封裝置,需要更優質的材料,更精確的部件。
材料問題好解決,錳鋼,硅鋼材料都可以。
但幾十個部件組合在一起,要做到精確密封,不出一絲縫隙。
那就難了。”
宋士慧點頭道:“一旦出現一點紕漏,大炮就會當場炸膛。”
“你們有什麼解決辦法?”
“大人需要找一個人,他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
“誰?”
“梅文鼎。”
宋士慧緩緩說出三個字。
鄭克均一怔。
“是他。”
梅文鼎的大名,鄭克均不用問系統用戶,都如雷貫耳。
明末天文學家、數學家,被稱為歷算“第一名家”和“開山之祖”。
被世界科技史界譽為與英國牛頓,日本關孝和,齊名的“三大世界科學巨擘”。
這樣的人物,鄭克均怎麼可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