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要想發展,其實也只能這麼做,沒有其他的捷徑可以去選擇。
而一般情況下在面臨這種情況的時候,只有兩個選擇,如果人才可以跟的上,那就提拔大量適合當下時代的人才頂上來,雖然短暫來看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出現,但那只是因為個人經驗原因導致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經驗的積累,從長遠來看,這種方法是最適合的,也是大多數人選擇的路子。
而另一種選擇,則是放緩現在的速度,而這種決定所發生的原因,是因為當下的官員無法轉變思維方式,而年青一代又一時半會兒的頂不上來,所以只能放緩速度,暫時的做一個緩衝,等新一代成長起來在提速。
兩者各有各的好處,但是很顯然,大唐現在所處的環境,就是第二個。
短時間內飛速的發展,其帶來的必然結果必定是人才的短缺。
這一點不僅僅只是在李靖身上出現了,內閣成員中,除了馬周的感覺還算好一些,其他的大臣多多少少的都有這種感覺。
不是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多方原因加在一起所導致的問題。
而這,又是個無解的問題,除了時間能夠解決以外,其他任何方式都很難解決這個問題。
而這,又至少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夠徹底的解決。
李元吉並沒有在軍校內多待,觀看了學員的訓練,跟李靖聊了會兒天,吩咐了一些事情,又讓這些學員們近期寫出一個自己的訓練綱要。
對於他們來說,寫這麼一個訓練綱要的難度並不大,只要認真去思考,認真去總結自己這大半年內所學到的知識,都可以寫出這麼一份訓練綱要來。
長安城外,人山人海。
兩座並列的車站,兩個完全不同的景象,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車站各停靠著一列火車,和圍著大量圍觀的人群。
不同的是,兩邊的場景並不一樣。
貨運車站那邊,場站內堆積著密密麻麻的貨物,全部都是按照要求打好包的貨物。
更準確的說,是客商們按照自己貨物規格的大小,到車站去提前報備,然後等通知,領取相應的物資箱,將貨物裝入物資箱內,然後封箱,在將其搬運至車站。
很多人都不明白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在此之前,他們運輸貨物的時候,很少會用這種箱子,大多數都是直接累積上去,只有那些易碎,怕擠壓的商品才會用箱子來保護。
而貨運車站內,大量的苦力正在揮汗如雨的搬運著一件件的貨物。
不過相比起以前而言,現在他們雖然依舊是幹著體力活,而且需要搬運的貨物也比以前多了很多,但卻有一種方式可以讓他們節省一些力氣。
站臺的高度與貨車車廂的高度相同,一塊厚厚的鐵板,連接著站臺與車廂之間的縫隙。
一臺臺小小的板車上,裝載著數量不一的箱子,一個人在前面拉,一個人在後面推,不大會兒的功夫,車子便進入到了車廂內,然後早已再次等著的苦力,將車上的箱子搬下來,然後累積在車廂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