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戰爭到底需要準備多久?
答案是從開始有了這個想法,一直要到戰爭徹底結束,或者直到結束後一段時間以後才算是щww{][lā}
戰爭,其實就是一個揮霍各種資源的方式,雖然可以獲得某些利益。
李元吉到現在都搞不明白,戰爭到底是圖個啥?
打來打去的,戰場地塗炭生靈,無數將士的亡魂,百姓的冤魂,誰又來為他們負責?
但這是個比較哲學的問題,李元吉同樣搞不明白,也搞不明白他自己為什麼有發動這場戰爭的想法?
潛意識?還是其他的原因?
不過這些都無所謂,現在的大唐,有能力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宣戰,並且戰勝他們。
這不是自我的膨脹,而是實力的增進,事實上,在軍隊內部,始終都在大力的打壓那種驕傲自滿的情緒,為此,甚至會經常找一些陌生的高手去給情緒高漲的將士們潑一盆冷水,讓他們時刻保持警惕。
反正能用上的方法,他們是全部用上了,而且效果也還不錯。
更重要的是,自從重新啟用了儒家之後。
儒家在這次的浩劫中真正的尋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雖然不一定是真心的,但就目前來看,情況還是很不錯的。
在李元吉刻意的授權下,儒家也在給將士們灌輸著另一種全新的概念。
也可以看作是老生常談,舊醋新包裝。
反正說來說去,核心思想就是一個。
軍人,不是去戰場上送命的,職業化軍隊,這裡就是一個職業,每一個人都相當於擁有了一個合同期內的穩定工作。
但是這份工作的風險比較大,而且沒人能夠幫助你,唯一能夠幫助你的,只有你自己。
所以,訓練場上拼命的去訓練,在戰場上不去輕視任何一個對手,最終所獲益的,將會是你自己。
你死了,傷心的是你的家人,朝廷雖然也有損失,但現在的情況下,有的是人來頂替你的位置,朝廷所需要做的,無非就是在等個幾年的時間去培養他們,然後為你付出一筆撫卹金而已。
命是你自己的,永遠不要把你的命交代在一個不該出問題的地方。
這句話乍一聽好像是讓將士們在乎自己的性命,但經過解讀之後,卻發現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該犧牲的時候,還是要犧牲的,要犧牲的有意義,有作用,這句話更大的作用,是提醒將士們不要在那些無謂的地方做犧牲。
當一個國家戰爭機器開動起來的時候,它的效率是極其恐怖的。
制定九個機動軍輪番上陣的事情其實並不難,只需要將一張駐防圖拿出來,然後在將行軍的時間列出來,一切的問題自然也就迎難而解。
被接連警告的程知節,知道這次自己是糊弄不過去了,所以,他只能捂著腦袋去做了這麼一份計劃。
一份效果遠遠超出李元吉預計的計劃,雖然看似有些難,但是就檢驗部隊的能力,還是很有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