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將獨屬於自己的權力拿了出來,雖然他們的決定未必就是最終的決定,但是很顯然,如果所有人都反對的話,皇帝也不會太過於執著自己的認定。
如果非要將皇帝的特權排個順序的話,那麼生殺大權一定會排在首位。
什麼人事,財政云云的,統統靠邊站著去。
“變了,一切都變了……”上官儀在接到消息以後,有些無奈的抬頭望著天,仰天長嘆道。
代理縣令,如今還是那個代理縣令,在上任這大半年之內,上官儀真正做的事情並不多,但是涇陽縣卻起死回生了。
當然,主要的功勞並不在他這個代理縣令的頭上,而是在於發展省,如果不是發展省牽頭引來了啤酒作坊,涇陽縣如今並不會比以往好多少。
這種感覺,讓上官儀多多少少的有些挫敗感。
但就此離去的話,也稍顯有些不甘。
“這事對明府來說,未必就是一件壞事!”上官儀的師爺宋剛微笑著搖了搖頭,勸說道。
“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騰飛,這也並非吾願!”上官儀繼續搖著頭。
上官儀雖是第一屆科舉的第三名,但他的腦袋瓜卻一點也不比前兩名差,對於自己的未來,上官儀有著明確的規劃。
什麼不管不問,就是埋頭去幹,用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這些在上官儀來看,頂多也就是個輔助性質的行為而已。
一個人,一個官員,如果不能對上級投其所好,就算你乾的再怎麼出色,永遠也只是執行的,幹髒活幹累活的那個人。
上官儀要做的,可是六部的尚書,四省的長官,甚至是那內閣首臣,將來他要讓人稱他為上官相,那個與房玄齡齊名,甚至是超越房玄齡的存在。
所以,真刀真槍的去幹,不能忽視,但是在這個前提下,有一件事情必須要排在他的前面。
研究上級的喜好,更準確點的說,是研究皇帝的喜好。
一個能幹事,又懂皇帝心思的大臣,和一個能幹事,卻屢屢讓皇帝生氣的人,哪個成才的幾率更大一些?答案幾乎不用多想,肯定是前者無疑。
師爺宋剛並不是涇陽人,而是自己的好友,兩人結識的時間不長,是在上官儀擔任監事的時候認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