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山》 南棠听风

陽光灑在校園的每一個角落,譚溪寧靈巧地將水管與膠皮管子相連,打溼教室的地板,又拿出一袋從家裡帶來的洗衣粉,輕輕撒在地板上,最後拿起掃帚,開始刷洗地面。

這一幕如同磁石一般,吸引孩子們的目光。

他們沒有選擇嬉戲玩耍,而是自發地聚集在譚溪寧周圍,學著她的樣子,拿起工具,加入到這看似平凡卻又充滿意義的勞動中。

孩子們的參與,讓整個打掃過程充滿了歡聲笑語,原本繁重的勞動,也因人多力量大,而變得輕鬆愉快。

不一會兒,教室的地板便煥然一新,泡沫與灰塵一同被清水沖刷而去,留下的是乾淨整潔的學習環境。

打掃結束後,孩子們雖滿頭大汗,卻洋溢著滿足的笑容,沒有一句抱怨,沒有一聲疲憊。

他們圍在譚溪寧身邊,好奇地問這問那。

“星星老師,放假你在學校麼?”

“七月份。”

譚溪寧抹著黑板:“放假,你們全都回家去了,老師一個人在學校做什麼?自然也是要回家的呀。”

“老師,七月份我們有火把節,有長街宴,你來學校嘛!”

譚溪寧換上乾淨的水,又洗乾淨抹布掛在教室門背後的繩子上。

“放假學校就沒人了,老師住哪?”

“去我家住嘛!我家空房子多,你住在我家過完節再走。”

“再說,還想著過節呢。課本上的習題全都會做了?必備課文都背會了?”

“剛剛還說起,讓我們休息。”

譚溪寧洗洗手,拿起澆花的噴瓶,看到太陽光,彷彿想到了什麼。

她朝著孩子們招招手:“同學們,想看彩虹嗎?”

“彩虹?”

“老師莫逗我們玩咯,大晴天又麼下雨,哪裡來的彩虹?”

……

譚溪寧拿起噴瓶,站到太陽光下面,一下一下地噴出水。

在無數的水霧之下,真的出現一條小小的彩虹。

“真的有彩虹耶!”

李金寶換了個位置,朝著李生弟驚喜地喊著:“阿姊!彩虹,快起過來瞧,你喜歡看嘞!麼麼,漂亮哈!”

李生弟看著彩虹忽然閉上眼睛,雙手合在一起,像是一個虔誠的信徒。

譚溪寧又噴了好幾下,見孩子們恢復十萬個為什麼的本性,才放下噴瓶在窗邊。

“好了,彩虹也看了,想休息的同學回宿舍休息一下,在教室集合的時間不要忘記。”

李生弟跟在李金寶後面,她沒有課本,平時都用的是李金寶的書。

眼下考試複習,她也得優先李金寶。比如李金寶要看數學,她就看語文,李金寶看語文,她就借數學看。

譚溪寧剛到這裡時,便已經知道希望小學課本短缺的緊迫性。

每個班級都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學生人數的不穩定,加之課本配發的限制,使得這一問題更加棘手。

王校長這位充滿教育熱忱的領導者,不斷努力說服家長,讓更多孩子走進課堂,但資金的匱乏卻如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

希望小學的收入來源,由三股微弱的源泉維繫:政府的定期撥款、慈善機構偶爾的捐贈,以及學生交上來的食宿費用。

然而,僅憑政府的資助和慈善捐贈的不確定性,根本無法支撐學校的日常運營。

王校長創辦學校之初,學生人數尚不多,學費的免除,讓更多的孩子有書可讀。

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本應是學校發展的一大利好,收入的減少卻讓這一增長變得異常沉重。王校長雖已傾盡個人所有,試圖填補學校的財務缺口,但終究是杯水車薪,難以維繫。

因為這三筆進賬中,第一筆是固定的死數,第二筆時有時無,第三筆由於部分家長的經濟困難,只能以記賬的形式欠著,收上來的寥寥無幾。

支教老師們的補貼,每月七百元,卻已連續三個月未發放。還好這些老師的大多數,並非為了金錢而來。

他們堅守在這片土地上,不為名利,只為那一份對教育的執著與熱愛。

說這麼多,孩子們沒有課本的事情必須解決。

孩子們沒有課本,如同士兵上陣卻無槍無劍,面對知識的戰場,他們顯得格外無力。

譚溪寧知道要解決這一難題,需要的不僅僅是資金的補充,更需要社會的關注與支持,以及對教育本質的深刻反思。

譚溪寧在後廚找到王喬明:“校長,我有事找您。”

王喬明正在給學校裡的大黃狗熬包穀面,看到譚溪寧,他洗洗手走出來:“譚老師,咋個了?”

“校長,是這樣的。我找您呢,是想同你商量一下學生課本的事情。暑假之後,就是新的一個學期了。咱們小學這個成績……”

譚溪寧頓了頓,“說實話,說得好聽些是一個小學文憑;說不好聽一點,就是一個掃盲班。五年級以上,整個班級能考及格的人數不足五個。

我有個親戚家的小孩在市裡讀書,我也知道那孩子的學習情況。她考93分,還是全班倒數。你知道這個差距有多大嗎?”

王校長為難地沉默著。

過了一會兒,他才緩緩開口:“譚老師,你說的情況麼我曉得。在這個學校裡面,老師就是娃娃的家長,只要能保證娃娃們不出事情,教會他們好好做人,有自力更生的能力就是目標。

我作為校長,很痛心,也很無奈。我希望他們能走出這片大山……老師們都在努力,我也希望低年級的孩子能遇到一些有耐心,真心想讓他們讀好書的老師。”

“對。可是目前的情況是,孩子們連教材都配不齊。”

“這個問題我想了很多辦法,但是一點辦法都沒得。財政那邊,我每次開會都說這個問題,但你曉得在我們這裡地方,整個大趨勢就是貧困。

上面給我的答覆就是,咱們普沙村貧困,其他村比如底噶、老熊窩、阿卜村……比我們還窮,比我們還需要扶貧。

娃娃們的課本,一年一年地用,用完一屆又收上來繼續用,有些娃娃用的課本還是老版本,我都曉得,但是麼得辦法。我能做的,只有這些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