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山》 南棠听风

李生弟嘴快道:“阿爸,那我不再提讀書的事情,天天去山裡挖菜,換酒給您喝。”

“……”譚溪寧扶著額頭,這孩子嘴太快了。

她心裡想的是,如果考不過,就再想辦法。

求助婦聯也好,動用媒體輿論也罷,絕不能讓這個孩子輟學。

男人扭頭就往床上躺下:“管不起管不起,隨你們,愛咋就咋。”

“行,那就這樣。等過幾天,我再來接他們去學校。”

譚溪寧的話讓李生弟和李金寶眼睛一起亮起來,這說明星星老師還會來接他們。

他們真的可以回學校了。

兩個孩子看譚溪寧要走,一起追出來:“老師,你咋曉得我爸爸在村裡被人瞧不起?”

“考試考好了,就告訴你們。行了,回去好好看書,這次可是關乎著生弟能不能留在學校裡讀書。金寶,你也要努力,你考得好了,你爸爸高興說不定就不計較了。”

“嗯!”

譚溪寧站在村腳,眼前展開的是一幅生動的鄉村畫卷。

她能猜到李生弟家在村裡不受待見,還經常被同村人瞧不起。並非憑空臆測,也非迷信算卦,而是從細微處洞悉了這家人的境遇。

整個村子,家家戶戶的院落都經過精心修繕,或以統一的尼龍繩加固,或以傳統的麻繩環繞,甚至有些採用了現代的塑料扎繩,色彩斑斕,各具特色。

唯獨李生弟家,院落的邊緣被各色布條拼湊,新舊交雜,放眼望去就找不出來第二家。

這說明他們家和鄰里關係可能不差,但絕對算不得好。

更引人深思的,是李生弟的父親倒水的那一幕。

明明右側是自然的山坡,水可順勢流入溝渠,他卻小心翼翼,先環顧四周,確認無人後,才選擇左側,用力將水傾倒。這左側,正是他們家院落與鄰家屋頂的交界。在這些年代久遠的土掌房之間,這種行為顯得格外突兀,不禁讓人疑惑,何以會有人這般行事。

在此之前,譚溪寧也找李生弟和李金寶談過話,從他們的嘴裡她大概也知道他們的爸爸是個怎樣的人。

無非就是在寨子裡最是沒有出息,只能從家人面前尋找尊嚴與存在感。

對於這類人物,瞭解其軟肋,洞察其在意之處,往往能更有效地與之溝通。

學校放假幾天,譚溪寧回到市區。

譚爸爸聽說譚溪寧去支教,顯得格外擔憂。

在他看來,那些地方遙遠而陌生,民族文化的差異更讓他心生不安。他懇切地勸說譚溪寧,希望她能重新考慮,留在熟悉的環境中,遠離那些未知的風險。

譚媽媽的態度則截然不同。在她眼中,譚溪寧的支教之旅,是一次寶貴的經歷,而非冒險。她說女兒已接近而立之年,擁有獨立思考與行動的能力,有權做出自己的選擇。

她還說:生活的意義在於追求內心的喜悅與滿足,而非外界的評判。只要譚溪寧快樂,那就是她最大的幸福。

譚爸爸還想再勸,結果兩人去馬爾代夫的團要出發,沒等譚溪寧改變主意,兩人倒是先出國瀟灑去了。

晨光微曦,譚溪寧告別了短暫的都市喧囂,踏上了前往偏遠山區的旅程。

她乘坐的大巴車顛簸著穿行於蜿蜒的山路,最終停靠在了小鎮的邊緣。

由於沒有自駕車,她只得在鎮上暫留一夜,去普沙鎮還要看運氣好,才能遇到路過的摩托車。

次日的午後,譚溪寧才幸運地遇到了一輛前往普沙村的車,卻是一輛滿載著生活氣息的小三輪。

更準確地說,是一輛拉豬的車。

沒有舒適的座位,譚溪寧只能蜷縮在車後的筐中,硬生生地忍受了三個小時的顛簸與塵土。

當她終於抵達學校時,夜幕早已低垂,星辰點綴著深邃的夜空。

明天就是學生們返校的日子,後日,便是緊張而充滿期待的考試周的開始。

隨之而來的,是孩子們最嚮往的暑假時光。

旅途的艱辛讓譚溪寧在路上經歷了三次嘔吐,身心俱疲。抵達學校後,她幾乎是直接倒在床上,疲憊得無法起身。

當第一縷陽光穿透雲層,她便滿血復活,開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她將宿舍的被褥一一拿出,讓它們在陽光下舒展,又仔細地打掃了整個宿舍。

正午時分,烈日高懸,熾熱的陽光灑在大地上。

此時,那些居住在村裡的孩子們,也陸續回到學校。

她正打算去接李金寶兩姐弟,林毅已經順便把他們接回來。

“謝謝林老師。”

“不客氣,我也是順路。”

譚溪寧蹲下身,拉著他們的手問道:“你們出來的時候,你們爸爸沒說什麼吧?”

李金寶搖搖頭:“沒說什麼,只是爸爸沒給姐姐零用錢,給了我兩塊。”

“嗯,行。”你們先回宿舍放東西。

本來中午她要去接著兩個孩子,現在不用去了,她便計劃打掃一下衛生。

譚溪寧打開教室門,陽臺從窗外直直地照到屋裡,讓人覺得暖洋洋的。

教室裡的地板用水泥塊打成,常年沒有修繕過,孩子們走得多的地方,有些水泥塊已經翹起來,有些翹起來後被當作垃圾倒出去,露出被敲硬的黃土地。

譚溪寧將板凳翻倒在桌上,剛翻完四張就有幾個孩子探了個腦袋。

“星星老師,你在做什麼呢?”

“打掃衛生。”

幾個孩子嘴裡嚼著東西,跑進教室說道:“我們幫您。”

“不用,你們去做作業就行。”

“老師,我們的作業都已經做完了。”幾個孩子說著已經開始去搬凳子,他們學著譚溪寧的樣子,把凳子翻過來疊在桌面上。

“你們去玩就好,這麼小一個教室,老師自己一個人也能弄完。”

“可是我們幫你的話,會更快弄完。”

譚溪寧拗不過他們,開始心安理得地使用‘童工’。

李生弟拿著掃帚把地面掃乾淨,露出黃土的地方越掃黃土越多,最後譚溪寧又把那些黃土倒回去,用腳壓實。

孩子們抱著掃帚,像尋求表揚一樣笑呵呵地望著她:“老師地也掃完了。”

“謝謝你們,快去休息一會兒吧,我再洗一下地板。”

“老師我們來!我們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