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整個文明世界都在猜測著閻衝所部究竟何時會向巴黎攻擊前進時,唐軍的畫風突然一轉,竟是公然拍賣起了俘虜來。
有意思的是這買賣還真就興隆得很,布列塔尼族、斯拉夫族、拉丁族等各族的巨賈們紛紛出手,幾乎是搶著在付錢。
不奇怪,唐軍雖說抓了十八萬戰俘,可實際繳獲的舊式火器卻沒那么多,僅僅只夠裝備六萬五千兵員而已。
貨源稀缺,手快則有,手慢則無,各族都想著能儘快獨立建國,又哪敢有絲毫的耽擱,一哄而上理所當然。
很快,法蘭克帝國各族都開始徵召本民族的青壯,準備發起民族獨立戰爭。
而此時的巴黎卻是一派混亂——在戰敗後,丕平二世已經壓不住那些政治對手們了,不等他回到巴黎,狄奧德里克三世就成功地發動了兵變,順利脫困而出,並宣佈丕平二世為叛逆,號召全民共討之。
結果,宣言才剛發佈沒多久,狄奧德里克三世就遇刺了——在去教堂禮拜的路上,全家老少都被一群刺客用手雷給炸上了天。
沒人知道究竟是誰幹的,但,眾口一詞地都指證丕平二世為幕後兇手。
丕平二世當然不肯認賬,連續發表聲明,在對行兇者表示強烈的譴責之同時,賭咒發誓狄奧德里克三世的遇刺與自己無關,但顯然,他的聲明並沒得到各方的認可。
於是,各方勢力紛紛打出了為皇帝陛下復仇的旗幟,宣佈將聯合討伐丕平二世,法蘭克帝國就此陷入了四分五裂狀態。
六月初三,相關消息傳到了洛陽。
李賢表示很滿意,下詔封閻衝為齊郡公,加實封二百戶,並讓遼東艦隊即刻滿載遼東兵工廠所生產的大量燧發槍、部隊淘汰下來的50毫米口徑輕炮以及大量的彈藥趕赴馬賽,準備好生髮上一筆戰爭橫財。
但他卻沒想到此事居然掀起了一場不小的風波——六月初九,大朝時,監察御史喬晨突然當庭上本,彈劾閻衝倒賣戰俘、軍火,肆意挑動他國內亂,有損大唐禮儀之邦的盛譽。
然後,沒等李賢有所表示,居然呼啦啦地站出了不少中級官員,紛紛聲援喬晨的彈章。
再然後,郭正一居然也站了出來,在聲討閻衝之餘,將話題巧妙地轉到了人心之所以不古,全是因儒家教化遭削弱之故,強烈要求在各級學校中加強儒家經典的課程比重,並在官府新吏員招考時,加以側重云云。
“呵,卿等這是在逼宮朕嗎?”
聽到了此處,李賢瞬間就看穿了眾臣們的意圖,這是要為儒家遭棄一事翻案呢。
“臣等不敢。”
這話,明顯寒得很,饒是郭正一向來膽大,也自不免為之頭皮微微發麻。
“不敢?卿等已經敢了,也罷,朕便將話敞開來說好了。”
“朕不否認儒家學說裡有著不少的閃光點,比如說忠君盡孝,又比如說己之不欲勿施於人,再比如說一日三省吾身等等。”
“但,以儒家經典來治國是否便是唯一合適之路呢?在朕看來,並非如此,那不過是董仲舒的妄想而已,事實證明,以儒家學說來治國,永遠逃不過王朝更迭的宿命。”
“箇中的原因雖說極多,可最主要的一條就在於儒家學說崇古,固步自封,自以為是,追求的是不變。”
“卻從來沒想過世易時移,當得與時俱進,總把新鮮事物當成奇技淫巧來看。”
“這,何其之可笑。”
若是往昔,李賢確實不敢明確提出廢棄儒家,但現在,他已經無所畏懼了。
原因就在於新式小學、中學已經普及到了各省,甚至各類大學都已陸續在各省的省城開設了分校,新的朝廷取士制度也已差不多定了型。
換而言之,那便是儒家的根已經被挖得差不多快斷了。
眼前這一幕,不過是儒家守舊派的最後反撲而已。
但,秀才造反,十年不成。
在軍權穩固的情況下,李賢又哪會在意那么許多。
“陛下,您……”
一聽李賢這等違背聖人之道的言語,郭正一的雙眼頓時便瞪得個渾圓。
“朕知道卿不服,但,朕無所謂,只因朕要的人才不是那些鑽進了故紙堆裡出不來的書呆子,也不是那些自命風流的所謂才子,朕要的是既能放眼看世界,又能腳踏實地、心懷百姓福祉的幹才。”
“這等人才,不是讀了些儒家經典就能培養出來的,他們必須懂得數理化等科學知識,從小培養起嚴謹的理性思維,明理知法,這樣才能做到與時俱進。”
“當然了,朕說過了,朕不否認儒家經典中存在著不少閃光的思想,所以,朕在普及教育時,親自核定了課本,儘可能地將這些精華保留下來。”
“可也就僅此而已了,朕絕對不會再將所謂的儒家經典奉為治國的圭臬,在朕心目中,無論儒家、法家、兵家,都可為用,但,都必須取其精華,棄之糟粕。”對郭正一其人,李賢一直是很感激的,畢竟當初他弱小時,是郭正一毫無保留地為他在朝堂上撐著腰。
但,他絕對不會將個人的感情與國家的大政方針相混淆。
一切只因李賢要的大唐是不斷開拓進取的大唐,是思想開放的大唐,而不是被儒家思想禁錮死了的大唐。
當然了,他也不會矯枉過正,儒家思想中的精華還是可以保留下來的,他要打掉的不過是儒家思想那所謂的正統地位而已。
“陛下,臣老了,請求乞骨返鄉。”
郭正一很想怒斥李賢離經叛道。
只是,一想到李賢從執政遼東時起到現在,也不過就二十年時間而已,赫然已開創出了中原政權有史以來最為鼎盛的局面。
至少,在開拓疆土以及福澤百姓兩件事上,古來無數帝王就沒一個能跟他相提並論的。
再者,伴君這么多年來,他還真就沒發現李賢有行差踏錯的時候,幾乎每一步都走在了最正確點位上。
一腔怒火真就沒處可發洩,心氣不由地便喪了。
“朕準了,擬招,封郭正一為豐國公,實封三百戶。”
時至今日,郭正一的存在,已經對大唐的發展有所妨礙了,李賢當然不會再挽留他,可也不會忘了他昔年的汗馬功勞,該封賞時,自是不會吝嗇。
“謝陛下隆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郭正一完全沒想到自己如此忤逆了李賢,不單沒受任何的懲罰,還得了如此豐厚的賞賜,一時間情緒難免有些個激盪難平……
“父皇,兒臣有一不明處——若不以儒家經典治國,那,又當如何平衡諸子百家呢?”
儒家在朝堂上的反撲雖說以郭正一的告老還鄉而宣告了失敗,但,餘波卻依舊未平,這不,就連被李賢寄予厚望的李純孝都為之迷茫了。
“很簡單,依法治國,這法,不是法家所宣揚的嚴刑峻法,而是符合百姓預期的法律法規,”
“凡法律所不允許的,那就不存在什么法外開恩,凡法律沒有規定的,那就不算違法,凡事只講證據,論跡不論心,論心無完人。”
“當然了,法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凡立法修法,都須牢記百姓福祉,能有利於社會和諧的法,才是行之有效的法。”
“另,光有法律還不夠,還得有道德準繩,這就需要在教育上下功夫,規範百姓們的行為準則。”
“但,必須記住,道德是高於群體行為準則的美德,並不是法律的準繩,法律,不過只是道德的下限而已。”
對李純孝的迷茫,李賢可以理解,畢竟他的眼界說到底還不夠開闊。
“父皇聖明,兒臣受教了。”
儘管李賢已經將道理說得個深入淺出了,可李純孝依舊還是有些個似懂非懂。
“身為上位者,若不識人間疾苦,那註定無法治理好一個國家,待明年,你從軍校畢業後,可乘火車去各處旅行一番,深入民間,看看各地的百姓究竟都是怎么生活的,或許,你便會有所體悟了。”
道理,光靠聽,是肯定無法掌握到精髓的。
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皇帝,心懷百姓可不是口中說說就可以了的,而是必須真正懂得百姓的需求。
否則的話,“何不食肉糜”的笑話肯定少不了。
“兒臣遵旨。”
溫室裡,可養不出參天巨樹。
這么個道理,李純孝還是清楚的。
所以,他決定自己去尋找答案,並以此來形成自己的執政思路……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且不說李賢這頭輕鬆彈壓了儒家的反撲,卻說法蘭克帝國雖已是風雨飄搖,但卻始終不曾真正打起來。
原因就在於各方的軍事力量都不強,誰都怕戰敗後被別的民族所吞併。
所以,聲討丕平二世的浪潮雖說一浪高過一浪,但卻都只是光打雷不下雨。
這就給了丕平二世迅速平定巴黎局勢的機會,很快,他就推出了新的傀儡皇帝——狄奧德里克三世的堂侄威廉姆斯一世。
而後,以新皇帝的名義,大肆徵召日耳曼青壯入伍,並緊急從東羅馬帝國高價購入了一批舊軍火,準備以武力平定各族之亂。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