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丹霞渡位於紫柏山脈的最南端,北面就是紫柏山脈南麓的丹霞嶺,丹石如霞,遂名丹霞嶺;而赤丹色岩層,從山嶺一直延伸到萬濤河底,使得上下百里延伸的河段也是丹赤如霞。

丹霞渡除了作為大崇西部區域橫跨萬濤河最重要的渡口之一外,更是因為連通安西、北庭、西北域、中州四域,而尤其顯得重要。

雍京強盛之時,西北兵馬雖眾,但御魔於北線,丹霞渡及附近的城池僅有少量的地方治安兵馬駐紮。

還是在建興三十九年魔劫暴發之後,數以百萬的魔兵經東北域進入中州,西北三宗擔任雍京不守,魔兵主力有可能繞到萬濤河的南岸進攻西北域,才使姜晉率部進駐丹霞渡來修築防線。

從丹霞渡從西,萬濤河曲折流淌六萬餘里,從橫斷山脈的東北麓入海,是為萬濤河的下遊河段。

萬濤河下遊河段南部是安西柱國將軍府的地盤。

照理來說,萬濤河下遊河段夾在西北域與安西兩個柱國將軍府的轄區之間,是崇國人族的腹地,不用擔心會受到魔族的攻擊。

不過,在塔山防線崩潰之後,安西境內的宗閥世族也都人心惶惶的倉促西逃、撤入橫斷山脈,最後在越朝的威*下,被迫在橫斷山脈東麓重新整頓兵馬、構造防線,但從丹霞渡往西、三四萬里的萬濤河流域就完全暴露出來。

這實際上西北域所面臨的防禦壓力倍增,南面僅僅守丹霞山已經不夠,還要將丹霞渡往東到橫斷山脈東麓山嶺之間四萬里長的河段都防守起來才行。

然而不管怎麼說,作為萬濤河、紫柏山兩道防線的銜接點,丹霞渡的地位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陳海從安澤城北返的第一站,也是趕到丹霞渡,跟姬江野、元周、秦虎山、蒼禹、左耳、姜晉等人會合。

符書傳訊,姬江野、奚同光、元周、秦虎山等人也早就知道陳海此時安澤城見烈王秦虎的結果,雖說分藩跟最初所預想的有很大的不一樣,但眼前當務之急,還是要化解分歧,使南北能夠聯合起來御魔。

陳海也就在丹霞渡就藩,正式更改西北域及北廷地域為北陵郡國。

除了紫柏山東面有鬼奚老魔統領的玄Y谷、天呈山五六百萬魔兵外,莘山老魔也率四百萬輪迴殿魔兵從雍京北上,往丹霞渡進*而來,天羅谷以北所面臨的壓力反倒最少。

大戰一觸即發,封藩就藩之事自然也是一切從簡,就算是陳海的北陵郡王印,也只是在利用之前的西北域柱國將軍印除字重刻而已。

其他侯國王佐將臣的印信,也都是陳海這邊煉刻好,再在符書中向安澤城報備;洶洶魔劫之下,大崇帝廷窘迫到這等程度,也可見大崇人族的兇險了。

越過萬濤河,並沒有險峻山嶽將南面而來的魔族擋住,因此丹霞渡實是北陵必守之地。

照烈帝所推行的分封之策,北陵郡國的王都,應該建在陳海的直轄封邑之內,以便陳海治理直屬封邑時也能同時治理郡國廣袤的疆域,也就是說王都需要安排在魔獐嶺到天羅谷之間四五千里範圍之內,同時包括一整套軍事、行政以及管轄宗門的體系,也都需要在王都建立起來,然後才有可能行之有效的管轄東到室韋山、西到墜星海、南到萬濤河、北到天羅谷、包含燕州、血煉場兩座小千天域的廣袤地域以及六十多億凡民。

然而即將暴發的大戰,重心在東南,而不在北線。

陳海一方面將北陵城定為王都,使左耳擔任王都留守、元周擔任北鎮大都督,共同統領從魔獐嶺到天羅谷及燕州的軍政及防禦事務。

除左耳、元周,北線僅留盧少商、沙天河、余蒼等十位天位真君。

董寧、蘇綾則隨楊巧兒都回燕州,負責統轄燕州的軍政事務;這時候天位境、天魔境強者不能進的燕州,自然是最安全的,天營學宮也已經暫時遷入燕州,在黑山附近跟天機學宮、神陵山學宮進行合并。

沒有多餘的天地防護大陣,這也是防備魔尊級的魔族強者突然潛入到北陵郡國的腹地濫殺一通,重創北陵郡國的後備力量——這時候也只有軍中才不怕魔族強者的突襲。

除此之外,陳海與眾人商議,決定將在丹霞渡以北、丹霞嶺以西一座叫延慶的小城之中,並將延慶小城更名陵州,作為南鎮駐地進行擴建。

陳海親自兼領南鎮大都督,統轄紫柏山、萬濤河兩條防線的守備。

符思遠擔任掌握宗門事務的天樞院使、姬江野擔任署理郡府侯國政事的崇政院使,以及秦虎山、奚同光擔任輔佐防備軍務的左右國尉,加上元周,可以算是北陵郡國除陳海之外的五大巨頭——左耳、蒼禹倒更像是陳海的家臣,除了協助陳海處理封邑事務、執掌待衛親兵外,在郡國之中的權柄,卻是不如符思遠、秦虎山、奚同光、元周、姬江野五人。

這也是烈帝秦冉的任命安排。

接下來就是兵馬的調整。

原北陵軍部分,再從西撤北庭防衛軍及西撤宗族子弟里抽征將卒,湊足一百五十萬人馬,編入北鎮軍。

北鎮之下不再分都護府,直接統連屏馬山以北的北線防務。

在陳海南下期間,龍驤先遣軍以及一部分北陵軍,已經在謝覺源、苗鳳山、董良、蒼禹、姜晉、雷陽子等人的統領往南轉移,此時已經集結到丹霞渡準備迎戰從雍京而來的魔兵。

南鎮將下設五個都護府,分守紫柏山三個隘口以及在萬濤河下河形成兩個防禦支撐點,這主要是紫虛宗、萬仙山、元陽宗、玄皇殿四宗的原班人馬組成,每個都護府編一百萬兵馬,分別受奚同光、秦虎山兩人節制。

而天鶴宗等三宗兵馬,以及北陵軍部分,再加上從紫虛宗、萬仙山、元陽宗、玄皇殿四宗抽調一部精英將卒,將組建三百萬人馬規模、受陳海直接掌控的南鎮軍。

陳海還同時將秦謙、符少群等將領都抽調出來編入三十萬人馬龍驤軍,作為他的王都禁營軍。

所有的人馬調整,都在現有的基礎之上,竟然可能減少干擾,這麼一來,整個北廷郡國除了腹地郡縣侯國的地方防衛兵馬,陳海在各條戰線能直接調用的兵馬編有南鎮軍、北鎮軍以及歸屬南鎮所轄五都護府以及龍驤軍共計九百八十萬。

除去天南國、越國直接派入的精銳援兵,就大崇舊有勢力而言,此時也就烈帝秦冉在安澤的四百萬兵馬有些戰鬥力,南黎、南詔以及安西三大郡國,名義上還能各編三四百萬兵馬,但是能剩多少戰鬥力,就真的很難說了。

南黎宗閥世族逃入雲嶺,治下凡民不足五億,怎麼可能供應得了包括駐守安澤城的玄元軍、南黎防衛軍在內的八百萬兵馬?

同樣的道理,南詔諸宗也放棄大片的土地,逃入岷山,此時僅在岷山西南擁有不到十億的治民,同樣難以供應四五百萬的精銳將卒進行長期而艱難的御魔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