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前文已經說過,諸天萬界的儒、釋、道,雖然與地球上的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在根本上,卻是完全不同的東西。

任何哲學和思想,都需要一個特定的環境去孕育和法則,脫離了實際的環境,就只能淪為空想,也不可能繁衍昌盛之至今。

要說諸天萬界的儒釋道三大修行流派與地球上的有什麼根本的不同。

不同之處太多了,細節就不必累述,只說其中最關鍵和明顯之處。

儒釋道三大修行流派,道家和儒家是出世,儒家卻是入世。

出世和入世,反應這三大流派在修行的最終思想上的出入,根本原因還是對世界的看法不同,並最終反映到修行和對道的理解上。

道家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世間萬物從誕生的那刻起,就處於彼此競爭的關係。

兩顆小草,同生在一處,就要彼此爭奪耐以生存的水分和養分,勝者必定是根系最深和最繁茂的那一個,而失敗者必定乾枯腐敗,最後淪為勝利者的養分。

一窩雛鳥,從破殼的那時起,就要爭奪在鳥巢中最好的位置,以最大的概率獲得父母親自餵養的食物,其中,最強壯的個體必定勝出,而生來就懦弱的個體,必定在這一步被淘汰,從而避免了資源的浪費,這樣才能讓最完美的那個後代存活。

混沌未開的蠻荒時期,大道蒙塵,世間萬物都秉承這樣優勝劣汰的篩選法則。

一顆小草如此,一窩雛鳥如此,一個族群也是如此。

大道不顯,眾生靈智未開,優勝劣汰的標準,就在誰更能親和環境,誰更能更快、更好、更有效的壯大自身。

族群與族群之間競爭更顯殘酷。

人族誕生之初,不過是野草般的存在,肉體先天就懦弱不堪,壽命短暫,對天地法則的親和也遠遠比不上那些天生異種。

淪為可悲、可嘆的境地就成了必然。

在整個族群都朝不保夕的現實逼迫之下,人族的先民在殘酷的天地間掙扎適應着。

因為適應,而有了改變,因為大量改變的積累,在某一日,終於獲得了質的躍升!

那就是智慧!

當人族的先民有了智慧,就學會了思考。

思考在於對自身和外物的觀察,觀察後,發現其中的客觀規律,再以這客觀規律行事,最終增強族群與其他族群的競爭力。

一代又一代的人族先民思考着、發現着、總結着,一代又一代的後輩繼承着、發展着、壯大着。

不知多少年過去,天地間優勝劣汰的鐵律發生了變化,其內容和標準逐漸從個體的先天資質、強壯、親和與壽命轉移到智慧身上。

至此,人族的先民在族群的競爭上才最終勝出,人族才得以繁衍昌盛。

因此,大道終於拂去懵懂和愚昧的塵土,被人族思考、總結和觀察得出。

道出現了!

何謂道?

就在一個“爭”!

大道至繁又至簡,終歸還是要落在這個“爭”字身上。

族群與族群之間,族群的內部之間,個體與個體之間,甚至構成個體的內部之間。

大道無處不在,無所不容,上至諸天萬界,下至草木和生民。

這樣的思想,最終產生了這樣的修行哲學,這樣的修行哲學,最終產生和發展了這樣的修行流派。

所以,在道門統治的地界,才有仙凡之別。

才有修士、凡人各安其位,最好老死不相往來的成規。

才有仙師的權柄和尊榮,才有修士之間的攻伐,宗門之間的興與滅。

如此可見,這“道”與地球上的“道”根本就是南轅北轍,一個是“爭”,一個是“不爭”,硬說兩者是一個東西,何其謬也?

但儒家和釋家就不同了。

儒家的思考、總結和觀察,得出“道”,乃是“秩序”!

他們認為,優勝劣汰確實存在,不過已經是過去式了,人族不是最終勝出了嗎?

既然勝出,為何還有糾結過往呢?

要以發展的眼光向前看嘛。

瞧,天地無情,但人有情,生靈愚昧,但人有智慧。

既然如此,捨我其誰?

天生萬物,都有自己的位置和用處,一截枯木還能燒一壺水呢!

什麼優勝劣汰,既無序又混亂,既內耗又浪費。

那就將它們統統置於我們的規則之下吧!

什麼?

你說我偽善,還說我荒謬?

哼哼!

超脫之路是如此的艱辛和漫長,不統合資源和發展資源,只知自己、只知爭鬥,不就是只知道索取而不知道培育和持續嗎?

你還不服氣!

我們是人,不是畜生啊!

怎麼能這麼的簡單殘酷和魯莽直接呢?

一旦我們的規則代替無情的天地規則,讓每一個事物都發揮它應該有的用處,再一起為我們做貢獻——哎呀,口誤,口誤,應該是,世界大同,天生萬物都能和諧相處,消融爭鬥,讓世間萬物都能繁衍昌盛,從而開闢從未有過的修真樂土。

所以我們應該深入進去,指導和約束萬物和生靈,讓之以最有效的形式和方式存在與運轉!

也就是我們的規則。

我們應該持之以恆的推廣這套規則,須知,這是我們的規則與天地規則再競爭,瞧,這難道不是另一個更高層次的爭鬥嗎?

為了在這最高層面最終勝出,我們應該堅信並深信,並持之以恆!

但生靈愚昧,眾生懵懂,為了讓上下有序、億萬生靈各安其位,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為我們規則發展一套‘解釋性的學說’,這樣才能定尊卑,明秩序,撫育萬民,籠擴眾生。

什麼,你還不接受!

哎呀呀,你真是個榆木腦袋!

沒辦法,為了天地蒼生,為了世間萬物,為了我的大道,我必須打醒你!

……

道與儒之爭,已經過去了不知多少年,如今早就消融。

兩者都不能消滅對方,又不能讓對方接受自己的那一套,於是就在磕磕盼盼和時間的潤滑中,彼此適應,最終學會了相安無事,各自發展。

至於釋家!

和尚雖然也是出世,卻比道家要“溫和”許多。

只是,他們是純粹的外來事物,與道家和儒家有一個長期對抗和適應的過程,這過程說來就話長了,這裡就不再累述。

明白了道與儒的淵源和不同,就會發現,通玄界運轉和基本的結構。

稷下學宮無疑是棲霞派和天理門融合在一起的產物,所以宗法才是現在這幅樣子。

但總體來說,還是儒家的規矩和思想佔主要內容,只因諸天萬界發展到現在,已經有無數前例證明,儒家那一套不管怎麼不符合道家的胃口,但是在對世界的開闢和發展、資源的統合和利用上,有着道家不能比擬的優勢。

而蘇成在通玄界所經歷和見識的所有事,大多發生在棲霞派佔主導地位的疆域,這就讓他形成了一種思維的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