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在杜君滿懷希望迎接那批傢具時,城北李府大堂,老管家剛剛退下。

李鴻斌捏起桌子上一塊桂花藕荷糕,放入嘴裡,軟糯清香,正適合他的年紀克化,忍不住點了點頭,這次兒子找來的廚娘手藝不錯,很合他的口味。

大堂很靜,下人們都知道這位老太爺的習慣,吃過東西,要在太師椅上微眯着休憩一會,此時,大堂外面傳出的窸窸窣窣的嬉笑聲就顯得格外突兀。

李鴻斌抬了下沉重的眼瞼,慢悠悠說道:“去,看看,誰在外面。”

“是”,一個中年男僕應聲而出。

轉眼的工夫,中年男僕返回,對李鴻斌回稟道:“稟老太爺,是大少爺府上的三少爺過來請安的。”

哦,這個時辰,抬眼看了看屋外炙熱的陽光,李鴻斌雙眉一蹙,“喊他進來見我。”

“是,老太爺,三少爺已在門口候着了,我這就去請。”

不一會,一個身穿絳紅色長袍,腰系淡紫色腰帶,上面系著一塊碧綠玉佩,腳穿五色祥雲薄靴的清秀少年款款走了進來。

躬身一拜,“不孝孫兒李余浩,給祖父請安。”

聲音清亮,不疾不緩,透着一股少年郎的朝氣。

此子正是正三品戶部侍郎李仲熙的嫡幼子李余浩,也就是李鴻斌的嫡孫。

昨晚剛到安縣,安置妥當後,時辰已晚,故而還沒來得及給李鴻斌請安。

李鴻斌冷眼打量着小少年,今年剛滿十二歲,施禮後脊樑挺得直直的站在堂下,相貌上跟長子有三分相像,更多的地方像長媳,皮膚白皙,一雙漂亮的丹鳳眼波瀾不驚,鼻子很小巧,薄薄的嘴唇微微上翹,讓人一看就有想要親近的感覺,也許這就是血脈的緣故。

李余浩自進了大堂也在觀察着祖父,這個已經有十年沒見過的老者,家族中的定海神針。

鬚髮皆白,滿臉的皺紋如溝壑般分布,身姿端正,坐在大堂中唯一的太師椅上,身穿暗紋青竹的墨綠長袍,花白的頭髮梳理的整整齊齊,爹爹常說,祖父是最守規矩的,如今一見,果不其然。

大堂里的裝飾很樸素,正對面的主位上只有一八仙桌和一把太師椅,八仙桌上是一個茶壺外加一盤明顯用過的點心,桌子上面呈背景的是一副長約丈許的水墨丹青,一副百鶴圖,寓意好,技藝更好,因相鄰較遠,看不見畫者的落款,但是能被祖父放在大堂之上,肯定不會是無名小卒,一隻只仙鶴或引頸高歌,或水中覓食,銜魚捉蝦,靈動至極。

大堂兩側擺放着一排烏檀木所制的高背靠椅,靠近門的這一側,則是在地上擺放了幾盆翠綠的盆栽,幾個下人垂手而立,身子紋絲不動,隨時待命。

就在李余浩還在暗中觀察時,李鴻斌突然發問:“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余浩,你可知其中道理?”

“回稟祖父,此話出自荀子勸學篇,講的是不把半步一步積累起來,就不能走到千里遠的地方,不把細流匯聚起來,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爹爹時常提醒,孫兒莫不敢忘”,李余浩恭敬的解釋道。

李鴻斌進士出身,學識自然不差,

友請提示:長時間請注意眼睛的休息。網推薦:

對嫡孫的解釋很滿意,微微點了點頭。

在孫兒這個年紀,遇到長輩提問,能做到態度不卑不亢,從容沉靜,已頗有儒家風範;解析文章,意簡言賅,成竹在胸,可見在功課上亦下過苦功。

基於這兩點,李鴻斌覺得有必要敲打兩句,以免其驕傲自滿。

“滿招損,謙受益,世上聰慧之人千萬,最終脫穎而出,身居廟堂的又有幾人。”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望汝勉之,切記!”

“祖父用心良苦,余浩謹記,莫不敢忘”,少年聞言再次一躬到底。

對這個家族中年紀最小的孫子的一番考核,李鴻斌很滿意,語氣也隨之緩和了許多。

“適才與何人嬉戲?”

李余浩小臉一熱,心裡懊悔不已,有心搪塞,但一想到這是祖父的府邸,人多眼雜,又怎能真的被遮掩過去,只能選擇實話實話,彆扭的應道:“二伯家的余立表哥!”

說完這句話,頭深深的埋在胸口,他怕看到祖父失望的眼神。

余立!

聽到這個名字,李鴻斌也深感頭疼。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恰恰這個李余立,就是李府最難念的經。

李鴻斌膝下育有二兒一女,長子李仲熙也就是李余浩的爹,官拜戶部侍郎,雖然跟他爹一樣,都掛着侍郎的頭銜,可品級要高出一塊,且入仕二十餘年,歷年官員考核均是優,才一步步的從芝麻大的小吏升到現在的位置。

今年不過五十歲,為人低調隱忍,做事嚴謹,在朝中風評也一向很好,待今明兩年,現戶部的老尚書致仕後,極有可能成為六部中最年輕的尚書,前途可謂不可限量。

次子李仲坤資質一般,沒有他大哥那麼耀眼,三十歲勉強中了舉人後,從國都古雲遷回祖籍安縣,做了一名教員,這些年教書育人,倒也勤勉,不能說桃李滿天下,但也培育出幾名進士,在他爹李鴻斌的扶持下,做了安縣唯一的國立書院的山長,倒也不算辱沒了李家的家風。

至於孫子一輩,李仲熙有嫡子三人,除了這個天資聰穎的李余浩因年幼尚未下場一試身手外,嫡長子李余揚,嫡次子李余鵬均有功名在身,其中李余揚跟他爹一樣,亦考取了進士,李余鵬稍差些只是舉人。

李仲坤呢,嫡子只有兩個,長子李余呈亦有舉人功名在身,現如今還在書院備考,準備今年的府試,這是他的第二次府試,據次子描述今年極有希望考取進士。

一個府邸,祖孫三代,就出了三名進士,三名舉人,這個比例,不要說在安縣,就是放在整個大夏朝亦是風光一時無兩。

換一個角度說,李府能在安縣呼風喚雨,跟李府人才輩出不無關係。

治學嚴謹,家世淵遠,無人不對李鴻斌敬佩有加,但如他適才所言,滿招損,謙受益,次子李仲坤的幼子李余立,成了這個歷代書香門第家族的另類存在。

同樣是五歲啟蒙,旁的孩童半年至多一年,啟蒙所學的文章早已熟爛於心,而李余立用了三年,才磕磕絆絆的通讀過關,此舉令李鴻斌失望至極。

&n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