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日本是名列世界前三位的經濟大國,它的證券市場建成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日本也是世界上股災發生次數最多的國家之一。在近50年時間裡,日本先後發生了7次股災,其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就發生了3次股災,最嚴重的要算1991~1992年的泡沫經濟型股災。

8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有兩個極端的表現。1986年,日本經濟走勢平穩,由汽車、電子、集成電路等行業帶動,實力逐漸增強,至80年代末,日本汽車已稱霸全世界,日本的產業在西歐、拉美遍地開花,幾乎所有的國家都逼伏在日本強大的經濟實力之下。1986年12月開始的不同尋常的經濟繁榮被稱為“平成景氣”。

日經指數由1985年的12000點持續上升,在1987年10月17日“黑色星期一“的西方股市大風暴中,短期下沉後率先“復活“,從而帶動了全球股市的回暖。

以後,股價一直呈強勢上升。並在1989年12月19日達到38915點,較1985年最低點上漲了3倍多。為當年日本GNP的1.6倍,人均GNP超過了美國、德國、法國和英國,日本的GNP佔世界的比例也由1970年的6.4%上升到1990年的13.7%,對外純資產額在1991年達到3830億美元,居世界首位。面對日本經濟繁榮和股市狂漲,日本國民如痴如醉,紛紛投身股市。

那個時候大洋彼岸的老美對小日本的感官如何呢?

用拉鏈頓時代老美財政部長薩莫斯的話說:“一個以日本為頂峰的亞洲經濟區造成了大多數美國人的恐懼,他們認為日本對美國所構成的威脅甚至超過了蘇聯。”

宋鴻兵在《貨幣戰爭》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當日本舉國沉浸在一片“日本可以說不”的欣快感**之時,一場對日本金融的絞殺戰已在國際銀行家的部署之中了。

1985年9月,國際銀行家終於開始出手了。由美英日德法5國財長在紐約廣場賓館簽署了“廣場協議”,目的是讓美元對其它主要貨幣“有控制”地貶值,日本在美國財長貝克的高壓之下,被迫同意升值。

老美對付小日本的一貫手法,就是逼你貨幣升值,然後割韭菜。

不過,那個時候小日本已經自信心爆棚,根本不懼任何手段。老美因為紐約股市崩盤經濟逐漸示弱,而日本則在股災之後進一步崛起。

打量的廉價資本湧向了股市和房地產,東京的股票年成長率高達40%,房地產甚至超過了90%。到1989年底,日經指數衝到了38915點,三年內漲了300%,東京的房價也增長的非常恐怖,東京一個地區的房地產總盤子以美元計算,超過了當時美國全國的房地產總值。

當時,囂張的小日本曾叫囂,“日本的一個東京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可他們哪曾想到,日本的經濟繁榮只是曇花一現,暴漲的日經指數和不正常的房地產市場,終究形成了一個巨大的金融泡沫。

如果沒有外部破壞性地震蕩,日本也許可能以緩和的緊縮逐漸實現軟着陸,但是日本沒有想到,這是一場國際銀行家不宣而戰的金融絞殺行動。

美國人用大量現金去買,日本人認為根本不可能發生的日本股市暴跌的可能,雙方賭的就是日經指數的走向,如果指數下跌,美國人賺錢,日本人賠錢,如果指數上升,情況正好反過來。

1989年年底,日本股市達到了歷史巔峰,大批的股指沽空期權終於開始發威。

高盛公司從日本保險業手中買到的股指期權被轉賣給丹麥王國,丹麥王國將其賣給權證的購買者,並承諾在日經指數走低時支付收益給“日經指數認沽權證”的擁有者。

該權證立刻在美國熱賣,大量美國投資銀行紛紛效仿,日本股市再也吃不住勁了。不可遏制的暴跌就象意外的狂風驟雨劈面向人們襲來,一夜變巨富的美夢化成噩夢深淵,恐慌情緒籠罩着投資者的心。

到2003年4月最低跌至7607點。累計跌幅高達63.24%,創造了日本股市歷史上最大的下跌幅度。房地產連續14年下跌。整個國家的財富縮水了近50%。

這一場股災幾乎將日本幾年來的成就全部毀滅。它在日本引起的惡性後果可比於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在《金融戰敗》一書中,作者吉川元忠認為就財富損失的比例而言,日本1990年金融戰敗的後果幾乎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的後果相當。

。。。。。。。

特雷西重生以來雖然沒趕上幾次股災的饕餮盛宴,不過卻剛好趕上經濟復蘇帶來的紅利。說實在的,在金融市場買漲絕對比沽空風險要小得多。

沽空玩的就是高額對賭的驚險刺激,這其中的不定因素太多,稍有不慎就可能滿盤皆輸。而買漲就不一樣,只要順應大勢,就可以躺着賺錢了,當然買漲肯定沒有沽空來的利潤豐厚,有時候也不能貪心,萬一被套牢,那就真的欲哭無淚了。

不過,這些都不是特雷西所擔心的。他有着超一流的操作團隊,又有龐大的資金支持,註定他只能是莊家,而不是被收割的韭菜。

特雷西這個掛B不用懂多少金融知識,這些交給專業人士去做就可以了,他只需用他那雙能看透未來十幾年大勢的眼睛,為自己團隊指明方向即可。

在收購愛貝克思集團這件事上,他簡單粗暴的方案居然遭到了激進悍將安東尼的質疑,這點倒是沒想到。

不過,對方的方法確實更穩妥,而且還能為他剩不少錢,特雷西仔細考慮了一下,還是接受了他的意見。

安東尼之所以提出了不同的想法,不是他失去了衝勁,而是收購上市公司的流程跟在期貨上玩對沖根本就是風馬牛不相及。

收購上市公司又叫做併購,如果想完成收購就需要收購上市公司的大部分股票,成為公司的最大股東,才能完成收購。

然而,這其中的步驟就比較複雜了。

通常併購一家上市公司的第一步,是要向被併購方發意向併購書,這是收購慣例並非法律要求的必須步驟。

不過呢,發併購書的主要意義在於了解被併購方的態度。一般公司併購都是善意併購,也就是經過談判、磋商、併購雙方都同意後才會有併購發生。

如果被併購方不同意併購或堅決抵抗,即出現敵意收購時,併購不會發生。

先發出併購意向書,投石問路,若被併購方同意並能夠,就會繼續向下發展,若被併購方不同意併購,就需做工作或就此止步,停止併購。

這樣,經由意向書的形式,一開始就明確下來,免走彎路,浪費金錢與時間。其次的意義在於意向書中將併購的主要條件已做出說明,使對方一目了然,知道該接受還是不該接受,不接受之處該如何修改,為了下一步的進展做出正式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