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發泄的差不多,大家終於開始聊點其他的東西。但時間不早了,所以沒多久幾個人就紛紛睡下。

一夜無話,第二天周方遠起了個大早,去壓力井旁邊打水洗了把臉,返回來的時候,黃小廚已經有開火準備做飯了。

早飯更加簡單,小米粥加肉包子,包子是從小鎮買來的。也沒人挑好吃不好吃,四個人圍桌在小桌子前,喝一口粥,吃一口包子,就一口鹹菜,也算是有滋有味。

吃完飯,周方遠就該離開了,因為第二期的嘉賓馬上就要打電話了。

和何老師黃小廚他們告了別,周方遠坐上節目錄提供的汽車,離開了蘑菇屋。

但是他並沒有直接離開京城,而是扭頭就進入了另一個錄影棚,是的,這是遠方傳媒今年新開的第二個節目——《今晚脫口秀》。

脫口秀,算是真人秀的一種吧。

這種節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英國的咖啡吧集會,當時在集會上人們討論各種社會問題,算是脫口秀的雛形。然而,脫口秀得到真正的發展是在米國。、

20世紀,隨着廣播的產生以及人們對公共集會的熱衷,越來越多人將興趣投之於通過廣播這一新媒介進行討論,這也催化了脫口秀的誕生。與今天不同的是,那時的脫口秀大多是一言堂,即一位專家向聽眾發表觀點,而沒有聽眾的參與。從1933年開始,許多新的脫口秀形式出現,觀眾也有機會主動參與到討論中。而同時,脫口秀的關注點經常被放在一些受到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上。

自從20世紀80年代起,脫口秀成為一大時尚,對社會的影響力不可低估。

在米國,各種各樣的脫口秀節目佔到了電視節目總量的40%。脫口秀也成為一種記錄文化與社會巨大變化的載體,節目內容與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發展密不可分。在廣播脫口秀中,政治方面的節目大多數代表了保守派的觀點,為米國風雲變換的社會增加了些許不穩定因素,甚至在克林頓時代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批評。日間的電視脫口秀節目熱衷於揭露隱私,被稱為“電視垃圾”,為許多人所反感。

當然,更多人還是喜愛這種節目,所以脫口秀在米國,發展規模極大。

在國內的話,這一世才零六年,而且今晚脫口秀也不是主創,只能是形式上有些創新,但模式上幾乎沒什麼變化。脫口秀這種節目,其實你仔細想想,和單口相聲是不是非常的相似?可以是一個主持人在台上說,也可以邀請一些嘉賓。如果是只有一個主持人的話,是不是就和單口相聲一樣了?要這麼說,那脫口秀在國內就更早了,最起碼其中的一種模式,在國內是非常早就出現的。

所以這裡就不說這一世了,就說前世吧,前世截止到周方遠重生前,脫口秀這一類節目的發展,一直也只能說是一般。

尤其是在電視方面,發展的是真的不行。

電視端脫口秀節目頻頻夭折,網綜脫口秀漸漸回暖,這其中還有個關鍵問題在於“網感”。記者發現,脫口秀本身就是一個娛樂性極強的節目類型,這就需要從題材到話題,從嘉賓到內容都具備我們常常說到的“網感”,更符合年輕受眾的胃口。從這一點來看,網絡環境顯然比電視端更適合脫口秀節目類型的生長。

而且脫口秀節目本身面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那就是說和寫人才斷檔、儘管《吐槽大會》等一系列節目打開了脫口秀進入國內市場的大門,但人才斷檔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這其中包括說和寫兩部分的人才。

先說“說”的人才,娛樂圈從來不缺能歌善舞會表演的明星,唯獨提到“說”,能說又會說的藝人並不多,像大鵬、自健這種獨當一面撐起一檔節目的人才更寥寥無幾。在這一點上,《奇葩說》選擇用衍生節目選拔人才,《吐槽大會》則打出了群星戰術,每期邀請好幾位明星嘉賓一同登台。

說到“寫”的人才,對於脫口秀節目而言,更稀缺的人才在於寫手、編劇團隊,可能更多的節目將成本放在藝人身上,這個傾向越來越重,但最開始難道就不應該將重心放在編劇團隊上嗎?這是脫口秀節目的核心所在呀。你邀請明星,邀請這個,邀請那個,是,吸引關注,吸引觀眾,但是吸引來之後呢?難道就只看明星的臉嗎?難道就只憑着幾個明星在台上嘻嘻哈哈就能吸引了觀眾嗎?

能被吸引的,最多是一部分鐵粉,真正普通的路人粉,才懶得看着一幫明星發傻。

所以絕大多數的觀眾,看節目,主要看的還是內容。內容做得好,如果再能有幾個明星的話,那就更好了,但實在不行,明星少點也可以接受。反過來呢?什麼內容都沒用,光是一堆明星,那和那些年的“流量電影”有什麼區別?或者說,和重生前那些年的春晚有什麼區別?那不也是明星扎堆嗎?結果呢?網絡上的罵聲是一年高過一年。

看看吧,連春晚都扛不住了,一個普通的節目,那還不得只被罵死?

所以說的人才重要,寫的人才更重要,但雙方都不能缺少,這是當時國內脫口秀的一大缺陷。

還有就是同質化現象嚴重。

語言類節目“受寵”的同時,出現了嚴重的同質化現象,尤其是剛剛興起的脫口秀節目類型。比如《苗阜秀》和《金星秀》,從節目類型到環節設置,甚至連節目的ID台詞和“助理”的人設都被網友指出極為相似。實際上,無論是電視還是網絡市場,已不能簡單地用“語言類”來概括一個節目類型,受眾正在被更加精細劃分,因此節目也必須用更加個性、差異的特色來避免同質化。

可以說,市場上品質較高的語言類節目都是有正確價值觀的表達。而在受眾層面,年輕人的想法更加多元化,因此在節目的製作上一定要根據節目的不同訴求,來制定不同的操作方式和呈現方式。縱觀市場收視口碑齊飛的幾檔語言類節目,都具有鮮明的個性化、差異化標籤,比如《朗讀者》注重美學和情感的表達;《奇葩說》彰顯不同價值觀的碰撞;《吐槽大會》則讓明星卸下偶像包袱,用吐槽和自黑的方式來表達內心深處真實的想法。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尺度的把控。

幾乎所有的脫口秀節目都要面對尺度把控問題,《吐槽大會》第一期播出時就因為尺度太大被勒令下架;《奇葩說》第二季關於“好朋友該不該約”及“該不該和父母出櫃”兩期內容因觸及尺度火線而禁播;矮大緊的《曉松奇談》曾因談及歷史敏感問題而被停播。有意思的是,三大視頻網站的爆款節目無一倖免。

實際上,這也是脫口秀節目在國內市場難出頭的重要原因,畢竟英美脫口秀尺度要比國內大得多。對於觀點表達輸出最大的語言類節目而言,如何製作出既符合政策規定又能成功吸引受眾的話題和內容相當重要,而尺度的把控也將是語言類節目,尤其是脫口秀節目未來很長時間還需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