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以下為摘錄:

1622年氣溫回暖,安徽舒城大雪,自冬歷春深逾丈,窮民凍死者甚眾。

1624年河北盧龍、遷安、玉田,秋八月望,大風雨,凍死人民甚眾。平鄉,春大雪。山西長治冬,平順大雪三晝夜,樹盡折。山東文登、榮城,瑞雪三尺。

1628年上海松江連續三年見雪。陝西冬木冰,戶縣、周至,三伏無雨,冬大雪,牛羊多死。綏德、榆林、延安,十二月,草木冬華。江南多地大寒,冬,池河魚凍死。湖北仙桃撿魚者亦凍死。

1630年大寒,多地大雨雹。湖北廣濟,大雪雷;當陽,有虎噬人。

1631年大寒,雪雹凍死人畜無算。山西十一月,河冰堅可渡。

1632年天寒,南北多地大水。江蘇鎮江、丹陽,六月天甚寒,人多衣棉。

1633年北京正月辛亥大雪,深二丈余。江蘇高淳,冬樹冰成甲胄,越旬解。江西景德鎮,積雪自十月至次年正月,行路斷絕,凍餒死者無算。河南冬十月,黃河結堅冰如石,丁卯{初八日}流賊二十餘支,乘冰竟渡,若不知有黃河者。禹縣,冬異雪彌旬。

1634年江西、河南、雲南大旱。安徽野鼠數百萬自北渡江而南。山東歷城、昌樂、安丘、淮坊,春雨雪。臨沂、莒縣,九月大雪。江蘇多縣四月雨雹。浙江大水。杭州正月大雪。廣東從化、韶關、樂昌、仁化、大埔、五華、興寧,正月大雪數日;從化、韶關兩地雪深一二尺。

1635年北旱南水,飛蝗遍野,多地大飢。山西十二月虎澗河結冰橋,河南開始黃河冰結如石。

1638年夏兩京大蝗。兩京及山東、山西、陝西、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河南、海南,大旱、大蝗。江西、廣東、廣西、貴州大水。湖南大寒大凍。

1639年,山東、山西、河南、陝西、浙江,大旱、大蝗、大飢。八月,白水,同宮、洛南、隴西諸邑,千里雨雹,半日乃止,損傷田禾。福建、廣東大水。

1640年五月,兩京、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大旱、大蝗、大飢、大飢。浙江、三吳大飢。自淮而北至畿南,樹皮食盡。

1641年全國大旱、大蝗、大飢、大亂,人相食。

1642年旱、蝗、水、疫。

1643年大疫,南北數千里,北至塞外,南逾黃河,十室鮮一脫者。山東、東上海、江蘇、安徽、冬多雷震。湖南、雲南大旱、廣東大水。

這裡,有兩點需要說明,第一,造成明末天寒的原因除了自然氣象變化外,也有今人說謂“霧霾”天氣{粉塵}的因素。事實上,霧霾並不是今天的特有氣象,而嚴重的霧霾可以造成天氣的降溫。17世紀前半葉,中國“雨土”頻次與同期冬溫指數形成極大的“剪刀差”,其間,“雨土”次數和冬低溫指數都達到自1500年以來的最大值,張居正改革恰恰就發生在此之前,明亡恰恰就出現在此間。第二,明末天氣驟冷還與同期的太陽黑子變化相關。“當太陽黑子存在時,氣溫上升,太陽黑子消失時,溫度便會下降。”哈佛大學天體物理學家willsoon博士研究發現:“從1645年開始,持續到1715年,這期間沒有觀察到太陽黑子。這就是著名的小冰期。”從1420年至明亡的1644年,全球經歷了太陽黑子較少的“史波勒極小期”51和“蒙德極小期”52,同期中國與全球氣候一樣變得越來越冷。張居正改革恰恰就發生“史波勒極小期”向“蒙德極小期”過渡“溫暖”帶上,而明亡恰恰就出現在後一個即“蒙德極小期”的最底端,此間為太陽黑子數量最少、氣溫極冷期,{參見圖4}同期歐洲還發生了幾乎歐洲主要國家都捲入其中且空前慘烈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年}。

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稱王於西安,國號大順。3月入北京。3月19日,崇楨皇帝自縊,明亡。是年,明朝氣溫也近降至漢以來的最低點。此間,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也接近它的終點。汪榮祖先生從“天時”的角度對明亡的原因作出評價:崇禎誠非亡國之君,諸臣亦未必深誤其君。自然界之異變及其難以抵禦之偉力,豈滄海一粟之人類所能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