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張角聽了唐周言語,幾十年前的往事彷彿過電影一般從眼前一幕幕飛過,從當初拜入張道陵門牆開始,到後來師兄妹五人每日里練功切磋,再到師傅去世,將掌教之位傳給了三師弟張衡。

張角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說給眾人聽,喃喃細語,將許多年的恩恩怨怨說了出來。

張衡自幼聰穎,年少而博學,隱居不仕,有大名於天下。精修至道,不與世接。時皇帝聞其有道,欲征為黃門侍郎,辭而不就。襲教後,居陽平山以經籙教授弟子,克彰正一之道。言約理明,聞者有感。直到此時,郭斌方意識到,此張衡非比張衡也。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這位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張衡得到了很多榮譽,被一些學者認為是通才。一些現代的學者還將他的工作和托勒密相提並論,1802號小行星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然而,無獨有偶,兩位張衡都視名利如糞土,張衡在漢和帝永元年間,被推舉為孝廉,但他沒有接受,公府幾次徵召也不到。只是永元十二年,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八年後,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

後來應公車徵辟,歷任郎中、太史令、侍中。後任河間王劉政的國相,以為政清廉著稱,任職三年後,上書請求辭職歸家,但被徵召拜為尚書。

相比起這位發明家、科學家,身為張魯之父,張道陵之子的這位道教三師之一的張衡,則似乎不是那麼為人所熟知了。

誠然,相較於創立正一道,並活了一百二十三歲的乃父張道陵,張衡的名氣的確不是很大;而相較於他的兒子,改革正一道為五斗米道,佔據漢中二十餘年,將教派的影響力極大地擴散,並以中國歷史上極為鮮見的政教合一的方式統治地方,在天下紛爭的背景下以獨特的方式介入世俗權力之爭的張魯,更是沒法比的。

然而這位張衡卻絕非草包,他雖未曾出仕,在天下士人中間未曾留下太廣的名聲,其在道教乃至在江湖中的地位卻是不容小覷的。

要說張魯是恰逢亂世,又是被張修奪了權,方磨練出不一般的手腕,在後世留下了偌大的名聲;張衡則是靠着父親的教導,而在道家一脈留下了一段段讓修道之人憧憬嚮往的佳話。

不得不提的是,張道陵的六位子女,除了排行老三的兒子張權信息不甚詳盡之外,對其他的幾位記載則是如出一轍。

張道陵之長女,張衡之姐,名叫張文姬。適陳郡袁公之子,家豪、好道,成婚最久,久之白日抱五兒升天。

張道陵之長子張衡,“於陽平山,白日上升”。

次女張文光,為陵王妃,以所封有犯父諱,不食數月,白日升天。。

張賢,一雲名賢姬,天師張道陵之第三女,為燕王妃,好道,集真人之法,久之白日升天。

張芝,一雲名芳芝,天師張道陵之第四女,多得道術,適魏公第二子,夫故犯父諱,遂鬱鬱不樂於家,於宅後白日飛升。

可以說,張家一門修道,大部皆得飛升,可謂組團飛升之典範了。

然而,據張角所言,張衡見識超卓,交遊廣闊,武藝超群,頗得張道陵真傳。在張道陵座下的五位弟子之中,雖然居於第三位,入門時間頗晚,武藝卻是最高。而且於江湖上聲名赫赫,所交遊者皆才智高達,武功卓絕之輩。更與北槍一脈祖師玉真子及其弟子童淵、景室山華佗、杏林聖手董奉、天南劍仙士燮交情極深,更是常常與一代梅花拳宗師華山道長董法利談經論道。

故此,張衡在世之時,身為大師兄的張修亦不敢有所妄動,只有等他死後,才以張魯年幼,奪了其教主之位。然而,當時張魯雖尚年幼,武藝卻也是不弱,再加上其母盧氏的相助,張魯最終攜帶着象徵掌教權威的“三五斬邪雌雄劍”與“陽平治都功印”逃入蜀中。

說到這裡,關風龍在一側嘆道:“張靈真之風姿,至今猶在眼前。”靈真,便是張衡的表字。

聽到這裡,郭斌竟不覺為張修的手段所暗暗心折:沒有象徵掌教權威的“三五斬邪雌雄劍”與“陽平治都功印”,他是如何掌控住下面的人的?

隨後,張角的一番話,將他這個問題解開了。

原來張修身為大師兄,自入門開始便協助張道陵管理門下弟子。不但要教師弟師妹們練功、學道,還要管他們的衣食住行,就像是正一道的大管家一般,事無巨細,無所不管。就在大家都認為接任掌門之位的肯定是大師兄的時候,張道陵放下話來:“紹吾之位,非吾家宗親子孫不傳”。

於是,眾人看待大師兄張修的目光便不同了,從早先的敬畏遵從,逐漸變得陽奉陰違,更有甚者,對於張修所說的話混不在意。不久之後,張道陵去世,將象徵掌教權威的法器傳給張衡,於是張衡便接任了掌教之位。

新任掌教接位,就在眾人等着看張修的笑話時,張衡竟讓張修繼續掌管教中一切大小事務,悉如從前,他自己則潛心修道,不問俗事。於是張修與掌教不和的傳聞不攻自破,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從前。

然而,此時接掌正一道的張衡已然七十八歲高齡,身為師兄的張修和張角,反而較其年紀更小。蓋因正一道中排行,全按拜師年份,而不論年齡大小。張衡最初學習儒家經典,逐漸沉迷其中,並不想學習正一道。後來不知是受了什麼刺激,方在三十幾歲之時拜乃父為師,從此潛心道學。

便是在如今的新社會,在如此好的醫療條件之下,張衡的年齡也算是極高的了。他任正一道掌教二十一年而逝,享年九十九歲。

本來張衡去世之時,將掌教信物“三五斬邪雌雄劍”與“陽平治都功印”都交給了張魯,讓他接掌教主之位。然而,此時的張魯年紀尚幼,難以擔當起掌教之職責,為了正一道的發揚光大,為了保證其在江湖上的地位而不會從此衰亡,張修便聯合張角密謀奪取了掌教之位,由王長改名張修,也是自此時起的。

張家人或許真的於道教與武學頗有天賦,張魯似乎又特別幸運地傳承了留侯張良的優良基因,年僅二十幾歲的他竟真的帶着張衡留下的掌門信物逃出生天,與其母盧氏一起到了蜀中去。

張修掌管教中事務幾十年,又經歷過當初張衡繼位時的那一場風波,心中自然對於張衡亡故後自己的地位極為擔心。因此,在張衡任掌教的這二十一年中,張修行事公正,處處拉攏人心,教中高層皆為其所提拔,而正一道也在西蜀與漢中之地生根發芽,此時的正一道在當地已然成為龐然大物般的存在。

而張修與張角密謀奪去掌教之位,據張角說,也並非為了一己之私。

據說祖天師張道陵曾留下一道讖言,說是漢家天下不穩,必有異人出世,力挽狂瀾,救民於水火,否則必將天下生靈塗炭,哀鴻遍野,異族入侵,國將不國。雖然祖天師料到了這個情況,卻未曾明言正一道應該怎麼做,於是在其仙去之前,道中便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思潮。

一種是以張衡為首的,主張避世隱居,不管外面的風霜雪雨,我自埋頭髮展道教一脈,這一派頗與道家無為的思想相合,也與張衡的性格一以貫之。

而另一種,則是以大師兄張修為首。他們主張積極入世,努力發展正一道,建立政教合一的體制,力求濟世救民。而這種思想,則傳承自張道陵創道之初所立的正一道的制度體制。

在張道陵在世之時,這兩種思想便是共存的,想來以張道陵如此道法高深的得道高人亦難以決斷吧?而張角則毫無疑問地支持了大師兄張修的主張,後來無論是張修將正一道改革為五斗米道,還是張角創立太平道,將教徒劃分為三十六方,都是以這種思想為理論依據和思想源泉的。

甚至歷史上,張魯在斬殺張修,奪得掌教之位後,也繼續在漢中一帶傳播五斗米道,並自稱“師君”,其一整套體制和指導思想,還是與張修的理念一脈相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