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郡縣制度在減少州或省一級行政級別、節約行政成本的同時,毫無疑問也給中央政府的行政工作帶了來極大的壓力。文官制度所帶來的,除了知識化、專業化與法制化,還有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文件,這在沒有電腦、甚至連紙張都並未普及的時代,是一項繁重的腦力和體力工作。

因為郡的面積是很小的,這傳承於春秋戰國時期國家面積小的現實狀況,而當全天下一百五十個郡國大大小小各種事情都集中到中央政府那裡去的時候,便是有三個皇帝也忙不過來啊!即使是在後世,交通如此便利,通訊如此發達的時代,全中國也不過有23個省、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個自治區。

因此,刺史權力的擴大,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於緩解中央政府的行政壓力。

到了東漢末年,尤其是黃巾之亂爆發以後,刺史在軍事上的需求則體現得愈發明顯了。因為到了黃巾之亂的第二個階段時,黃巾軍早已被官軍打散,再組織不起足可對抗中央政府的強大軍力,因此許多太平道首領乃至冒太平道之名的江洋大盜與山賊,便嘯聚山林,招募無家可歸的流民和混跡江湖的綠林好漢入伙,結寨自保、劫富濟貧。

在面對這種小規模戰爭的時候,中央政府若是都要派遣大軍前往剿滅的話,那壓力可就太大了。所謂大軍未動,糧草先行。大軍調動,總要準備好兵器甲胄,總要備好糧食物資,總要提前將馬匹餵飽了。無論是人還是馬,在戰時與平時的供養都是不一樣的,所謂皇帝不差餓兵,要上場打仗了,吃幾頓飽飯不過分吧?馬匹要上戰場了,總要多喂點兒飼料讓它長長膘吧?否則戰事一起,這飼料再運到前線,其間的花費那可海了去了。若是不然,一旦戰事起時來不及喂肥了戰馬,那在戰場上不論傷亡,只是消耗馬力一項便不曉得要有多少馬兒“非戰鬥減員”。

即便在坦克出現後的相當一段時間之內,騎兵依然是決定戰場勝負的重要戰略力量之一。而在漢朝,騎兵數量的多寡,騎兵的戰力強弱與否,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戰爭的進程。可以打個比方,在戰略作用這一點看來,騎兵與後世的戰略轟炸機便頗有相似之處,凡是在其作戰半徑以內的戰略目標,都是其重點打擊對象,因此戰馬的作用便愈發凸顯出來。

那麼這一番算計下來,若是由中央政府組織兵力進剿各地的黃巾賊寇,其中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較之去年南北兩次大規模的會戰都要多得多。因此,自今年年初起,朝廷之中便出現了一個聲音,說是四方擾攘,原因便在於刺史權力太輕,並提出了要朝廷加強刺史權力,以應對分散在各地的黃巾餘孽的現狀。

因為現在的狀況是各個郡縣各自為政,黃巾賊在一地受挫之後,往往便轉戰到其他的郡縣去了,這邊雖然趕跑了黃巾餘孽,立了功勞,可黃巾軍實際的損傷卻並沒有多少。打個比方,潁川郡境內的黃巾軍餘孽被郭斌打敗了,趕出了潁川郡,可這股餘孽卻又跑到了汝南作亂。郭斌雖然立了功,可黃巾賊並沒有傷筋動骨啊!

而若要潁川的部隊越境去汝南作戰,那卻是萬萬不能。為什麼呢?首先,汝南郡的太守是不可能同意的。你派兵越境作戰,這不是說明我沒有能力剿滅黃巾賊嘛!況且,我也可以組織郡兵去剿滅黃巾軍啊,我也有親信需要安排,我的親信也需要立功啊!你這樣越境作戰,這不是搶功勞是什麼?

其次,潁川郡的太守也不可能這麼做,因為沒有什麼好處嘛!第一,汝南郡太守和汝南郡內大大小小的豪門你得罪了,阻礙人家升遷之路了嘛,哪個做到郡守的後面沒有人?第二,戰爭的輸贏從來都是說不準的,你越境追擊倒是出了風頭了,若是贏了,朝廷自然會嘉獎你,可你這不按規矩辦事的小子卻又會受到朝中大佬的忌憚,誰知道你是要做王莽還是霍光?而你一旦輸了甚至只要是沒有立刻獲勝,剿匪不力的罪名便會被坐實。到時候你得罪的人便要來落井下石了。官場做官,講究的便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穩穩噹噹地將能拿在手裡的功勞攥緊了便是能耐,又何必甘冒奇險去做這“費力不討好”的事兒呢?

因此,如今許多黃巾餘孽便多選擇在兩個或幾個郡的交界之處立營,這樣一個郡的官軍前來剿匪了,便可以迅速轉移到相鄰的郡中去,等風聲一過,就又可以再轉戰回來。這種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戰法,被黃巾餘孽們用得極是順手,或許這就是游擊戰法的濫觴吧?

而這種戰法,無疑又會給朝廷剿滅黃巾餘孽帶來極大的不便,明明再往前追過去便可將其完全剿滅,可礙於行政規劃和朝廷的制度,卻非得眼睜睜地瞧着他們跑了。因此,幾個郡縣聯合起來,共同對付黃巾餘孽,便成了極為迫切的要求。

可是蛇無頭不行,在征討黃巾餘孽上大家是有共同的需求,可大家都是二千石的太守,憑什麼便是你做大軍統帥?因此,現成的刺史便入了朝廷的眼中。單論管轄的地域,刺史較之郡守大了幾十倍,平日里刺史又對郡守有極強的壓迫力,雙方是監察者與被監察者的關係,在面對可以插手郡中一切事務的刺史的時候,太守們天生便處於心理和權力上的劣勢,因此由刺史擔當剿滅黃巾餘孽戰區司令的大任,正是合適,理由也是現成的。

第一,刺史在地方上人頭熟啊!對於其轄下各郡的政治經濟情況,刺史心中有數,也能知道從哪個郡里徵調糧草,從哪個縣中選拔兵員。第二,刺史在地方上威望高。因為可以插手郡中的一應事務,刺史的權力在東漢一朝是在逐漸膨脹的。許多刺史會被升為二千石的高官,朝廷又常有派刺史領兵作戰之事,當初王允以豫州刺史隨皇甫嵩剿滅南路黃巾軍,便是例子。另外,刺史奏聞之事不必經三公委派掾吏按驗,因此郡守、縣令對之頗為忌憚,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棄官之事。第三,刺史熟悉各地的情況,可以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有針對性地行動起來,使得官軍迅速形成戰鬥力。

而第四點,則是中國人尤其講究的“正名”。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刺史直屬於中央,具有大義名分,由刺史統領州中大軍那就是名正言順。第五,刺史領軍,早有成例。朝廷所委派的刺史,都是極得朝廷和天子信重之人,官兵掌握在他們手中,朝廷也能放心不是。

第六點,也是最重要、最現實的一點,那便是刺史領軍,其所花費的一乾糧餉軍資,都可就地籌措,這便省卻了朝廷的一大筆開支。在如今財政陷入赤字乃至於枯竭的漢朝政府眼中,這便是實打實的好處了。既不用花費朝廷的一文錢,又可迅速成軍,形成戰鬥力,還能綏靖地方,維持大漢王朝的威望,又何樂而不為呢?

然而,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凡事有利必有弊。如今朝廷為了剿滅遍布各地的黃巾餘孽,確然是省心了,既辦了事兒,還沒有花費一分錢,可其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朝廷要組建新軍,由刺史統帥,得要錢糧吧?錢糧從哪裡來?如今中原的老百姓剛剛經過了連年的旱災,隨後又受到黃巾之亂的波及,休養生息還來不及,又哪裡來的余錢供奉給刺史建軍?

可新軍不能不練,對於刺史來說,這既是綏靖地方的手段,也是提高自己手中權力的重要機遇,誰都知道手中有兵,腰杆子就硬氣,就連朝廷對你說話都得帶着小心。既然普通老百姓沒錢,那便只有找當地的豪門大戶借糧了。可豪門大戶的糧食哪是那麼好借的?在地方上但凡有點名望的,誰不是可勁兒地將自己的子弟往京中送去,求個好出身?誰還沒有個三五好友?更有甚者,真正規模龐大、實力超然的豪門大族,有子弟在外做官的,不可勝數,哪裡是好得罪的?

既然得罪不了,便只能好言相商。如此,就給了豪門大戶往新軍之中安插人手,擴大影響力的機會。因此新軍的組建,也在實際上擴大了地方豪強的政治地位和軍事影響力。所謂國恆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漢朝強的是地方豪族,卻不是中央政府;是地方割據勢力,卻不是中央集權。因此而導致的尾大不掉,政治不穩,乃至王朝覆滅,亦是意料之中的。

這些地方豪族趁着朝廷困難的時候竭盡一切可能地擴張勢力,發展自身。如今已經開始萌發苗頭,而幾年後必將風行一時的將州牧改為刺史的風潮,勢必會成為地方豪族擴張實力,增強影響力的饕餮盛宴。

而此時的朱符,趁着林邑國這緊鄰交州的外患在,徵發糧草,組建新軍,也未嘗沒有早一步下手,提高自己實力的意思在裡面。看來,如今各方有識之士也逐漸開始意識到這股風潮了。以郭斌的思維方式推理的話,之後這改刺史為州牧的制度,怕也是這些口口聲聲忠君愛國的各地豪強一步步掀起來的。

正是因此,郭斌方得去交州刺史府走上一趟。所謂知己知彼,方有百戰百勝的可能,既然要對付林邑國,朱符這交州刺史的態度,便一定要把握得準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