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關於本鄉任官的弊端,郭斌就是一個最近在眼前的例子。

郭斌出身便是在陽翟縣,伏龍山莊崛起雖速,可是其在陽翟縣,乃至潁川郡中的巨大影響力卻是毫無疑問的。自起家之初,郭斌便沒有吃獨食的心思,而是儘力聯絡鄉里豪門。努力使自己儘快融入陽翟縣的上流社會,成為可以影響陽翟縣中各家豪門的重要力量。

後來陽翟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卻是將陽翟縣中各豪族正式綁上伏龍山莊馬車的重要舉措。陽翟建築股份有限公司在天下的影響力毋庸置疑,能夠主導重修南宮的大型建築集團,又豈是浪得虛名的?

隨着陽翟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的成功,越來越多由陽翟縣各大豪族聯合,共同創立的公司紛紛湧現,無論是陽翟服飾還是陽翟文具,都將整個陽翟縣的各大豪族緊緊地聯繫在一起,而郭斌就任陽翟縣令,則更是明確了其在整個陽翟縣的領導地位。

後來,在長社之戰結束後,為了安頓好被俘的二十萬黃巾軍俘虜,郭斌通過荀彧聯絡潁川郡中各大豪族,集合起整個潁川豪族的力量,這二十萬黃巾俘虜往塞外遷徙的工作方算得是圓滿完成。

這聯絡潁川豪族的重任,自不是荀彧憑着空口白話地向各大豪族許諾而實現的,這其中雖也有潁川荀家的面子在裡面,可最根本的還是郭斌善財童子的名聲和從不虧本的事迹。當然,郭斌將醉仙樓開往全國,並每當開到一地便要聯合當地豪族共同出資入股的經營傳統,也起到了極大的作用。涉及到額度如此巨大的投資,各大豪族自然是權衡利弊,瞧准了方出手的。

郭斌則依靠着塞外三城的巨大成功,依靠着源源不斷流向潁川郡的巨額資金,證明了潁川豪族的眼光是正確的。而這,又反過來推動了潁川郡中豪族對郭斌的信任,使得他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了郭斌周圍。

黃巾之亂後,天子將郭斌任命為潁川郡守,固然有着酬賞功臣的意思在裡面,也有自己的政治考量和長遠布局,更重要的還是看在郭斌的忠心和他在潁川郡的影響力上。若是由郭斌擔任潁川郡守,便可迅速整合潁川全郡的力量,綏靖地方,支持中央。要說漢朝還殘留着許多封邦建國時期的殘餘傳統,這掌控地方的手段,也可極好地表現出來。

漢朝行的雖確是自秦始皇時候便已經確立的郡縣制,在西漢初年也曾有過郡縣制與分封制的討論,甚至在漢景帝時還曾引發了震動天下的七國之亂,可郡縣制還是憑藉其毫無疑問的先進性和對新時代的適應力,被安安穩穩地推行全國。

然而,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鬥爭,卻是從來未曾停止過。

在漢朝,較之有自己一套完整的行政系統,有獨立的軍事能力的封國來說,中央對於郡縣的掌控能力無疑是極強的。劉邦初得天下時,以天下的土地酬賞功臣,這既是流行了近千年分封制度的傳統,也是當時人們的思維慣性。畢竟秦得天下不過十四年便已覆亡,對於功臣的酬賞,上位者所能想到的只有封邦建國,而天下豪雄所能認同的,也不過是封邦建國。當初項羽滅秦之後也是分封了諸侯,而他自己也不過是個西楚霸王罷了。可見,後人腦中先入為主並根深蒂固的皇帝制度,在此時的社會精英腦中並非唯一的選擇,項羽還是只想着做個如周王一般天下的共主。

劉邦通過酬賞功臣,激發天下英傑的積極性,為了他消滅項羽的事業出人出力,可當他將項羽幹掉後,卻重新面臨著當初項羽滅秦後所面臨的選擇:到底是要郡縣制,還是要封邦建國?

得到秦朝圖書籍冊的劉邦自然曉得郡縣制的好處,也曉得封邦建國的壞處,他自然也害怕他所策封的諸侯中再出一個當初“漢王”一樣的人物篡奪天下,這可如何是好?但是,天下封邦建國的現實已經形成,各個封國雖確是受劉邦策封,卻也保持着其政治獨立性,並擁有獨立的軍事力量。若是要將這些封國同時取締,勢必要天下震動,其天下共主的地位甚至會瞬間崩塌。因此,劉邦所定下的計策是徐徐圖之,並在戰勝項羽後,將天下最強的諸侯“齊王”韓信的軍隊奪了過來。至於韓信當初如何獲得齊王的爵位,也有一番明爭暗鬥,歷史上自有記載,此處便不贅述了。

就這樣,劉邦在逐漸削弱乃至取締異姓王的同時,大肆分封同姓親信為王,用以牽制異姓王,直到最後喊出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口號。那麼,熟知封邦建國制度弊端的劉邦,為什麼又要大肆分封同姓王呢?這還是要從當時天下的形式來看的。

此時的天下形勢,楚漢之爭結束不久,被削去封國後的各個諸侯王的原部屬散布各地,而地方政府初立,郡縣制度又缺乏強有力的軍事權力,因此天下尚不穩定。若是單單取締了異姓王,那麼原來各諸侯國的部屬何去何從?這些人多是戰國時期六國的貴族,識文斷字,通曉天下大勢,是難得的社會精英,劉邦奪去天下靠的也是他們的力量。異姓王被取締後,若是任由這些需要政治地位的社會精英流落社會,無疑會成為地方上的不穩定因素,更是面臨北方騎馬民族巨大壓力的新興西漢王朝的人才浪費。因此,建立封國以綏靖地方,並招攬四方英才為朝廷所用,便成了劉邦最好的選擇。

在劉邦看來,這些同姓王除了自己的兄弟,就是自己的兒子、侄子,大家都是一家人。況且這些同姓王赴國的時候,大多年紀幼小,其國中的主要官員又是中央任命的,因此在短期內是不用擔心地方叛亂的。

但是,這種封國的形式,卻着實有着制度上的優勢。這樣將同姓子弟分封各處後,他們就有獨立的軍事權力,可以在封國內迅速形成強有力的軍事力量,一旦中央有事,這些被分封到各處的諸侯王便可起兵勤王。這種助力,在時時刻刻處於匈奴巨大軍事壓力下,並感受過白登之圍困厄的劉邦看來,是一種切切實實的保障。

同時,這何嘗不是劉邦為天下劉氏留下來的一個退伸步?

白登之圍,身為天子的劉邦都差點兒戰死,這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何等驚世駭俗的事情?因此,感受過這種一生事業都差點兒要崩盤的痛苦的劉邦,便不得不考慮一旦長安城被攻破,劉氏一族怎麼辦?

將這些劉氏子弟都放在京師養着,若是在和平年月,這沒有什麼。可長安城都處於匈奴人鐵蹄的威脅之下,中央政府都要朝不保夕了,一旦匈奴的冒頓單于率軍攻陷長安,那宗室豈不是給一勺燴了?而若是將這些劉氏子弟分封出去,他們便可及時派兵進京勤王,即便是最壞的局面,長安城破,天子被殺,那從各地的劉氏子弟中推舉一位天子重新領導天下,也不是不可以嘛!長城這個人造的天險,使得北方騎馬民族很難長期霸佔中原,到時候坐江山的還是姓劉,也還是他劉邦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