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在如今如此落後的經濟環境下,經濟危機從來不是朱瞻基考慮的問題,因為他一開始認為如今的經濟環境不可能造成經濟危機。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如今的社會還在實行金銀實物貨幣政策。

而且,大明還有內務府控制整個社會的生產資源,屬於計劃經濟時代,怎麼可能有經濟危機呢?

但是,朱瞻基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內務府控制的資源太多了,如果內務府的屁股歪了,引發的危機一點也不小於真正的經濟危機。

是的,如今的經濟危機或者不是真正的經濟危機,沒有通貨膨脹,沒有通貨緊縮,沒有金融信用危機。

但是如今的內務府控制了整個天下的重要資源調配,當內務府屁股歪了,也就失去平衡了。

這種失衡是生產力的浪費,是生產資源的浪費,是整個大明經濟的頓挫。

如今大明為了西征,將半個國家的資源向戰爭傾斜,造成了虛假的經濟繁榮。

戰爭不停止,這個危機就顯現不出來,但是如果一旦停止,就會發現,因為生產力和生產資源的浪費,國家的經濟失衡了。

從小處來說,比如曾經的大鍊鋼鐵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從大處來說,這就有點像曾經歷史上的蘇聯。

而且,內務府的權力是朱瞻基賦予的,道路也是朱瞻基指定的,所以這件事怪不了別人,只有朱瞻基的責任。

現在,因為大量的軍火生產,鋼鐵,橡膠,糧食的大量需求,讓許多人都搭上了這趟快車。

如果既得利益者太多,到時候朱瞻基就是想要停下這場戰爭,也會因為大勢所趨,只能將戰爭繼續下去。

但是,這種既得利益是以犧牲大明的穩定為代價,這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對朱瞻基來說,大明發展慢一點無所謂,反正這個世界沒有任何國家能給大明造成威脅。

對一個龐大帝國的統治者來說,任何事情都沒有大明的安定繁榮更加重要。

西征是為了消除大明的未來威脅,可是如果為了未來,讓現在的根基不穩,就更得不償失。

這樣的情況下,西征要不要繼續下去,需要朱瞻基左右掂量。

正統四十二年的春節,就在朱瞻基猶豫中到來。

臘月二十八,通政司傳來的歐洲信息,讓朱瞻基下定了決心。

四十一年的西征,在九月就已經打通了大明與波羅的海之間的聯繫。

如今這個時代還沒有聖彼得堡,莫斯科也沒有佔據諾夫哥羅德,還沒有統一羅斯各國。

大明在後世聖彼得堡的位置,彼得格勒島,瓦西里島上,修建了一座海軍要塞,一座貿易市場。

這座貿易市場主要作用是與漢薩同盟的東部各國,包括瑞典在內的北歐國家進行貿易。

在烏拉爾山以西的大片區域,這裡有豐富的皮毛,棉花和各種礦產。通過伏爾加河,涅瓦河,沃爾霍夫河等河流,可以打通兩地之間的貿易通道。

在大明佔領下莫斯科之後,北歐各國就已經怕了。他們通過漢薩同盟與蒙特的貿易關係,向大明發出了求和條約。

在條約中,他們承諾將以大明為宗主國,允許大明在漢薩同盟範圍內自由貿易,每年向大明朝貢一定數量的財貨,獲得大明的保護。

一開始,還只有漢薩同盟的東部各國參與進來,因為諾夫哥羅德和普斯科夫的陷落,讓大明已經實際控制了這裡。

但是當大明兵逼基輔公國,聯軍在大明面前依舊只能被動防守的時候,越來越多的的國家加入了這個範圍。

只不過由於通訊的落後,這些情報一直到了年底,才被送到大明境內。這個時候,大明已經佔領了大半個烏克蘭。

大明雖然勢如破竹,從裏海以東一直打到基輔,從烏拉爾山一直打到波羅的海。但是實際上,大明並不能算是佔據了這裡。

因為,大明的士兵太少了。

大明這次一共派出了四十多萬大軍,但是有一小半都是西域各屬國的士兵,大明的士兵只有二十五萬。

可是從烏拉爾山以西,一直到烏克蘭,這是上千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這就相當於一個中國的面積,卻只有二十多萬人在那裡。

只靠這二十多萬人,不可能形成統治,只能保持威懾。

大明的人數還是太少了,那裡根本管不過來。所以,大明從最開始的戰略就是殺人,威懾,而不是建立統治架構。

現在,戰略目的已經達到,立陶宛人,波蘭人,日耳曼人全部都聞風喪膽,倉皇西逃。

而在後世的俄羅斯,烏克蘭範圍內,也已經被殺的血流成河。

所有人都已經怕了大明,現在這麼大一片土地上,減少了將近一半人。

雖然那裡叢林之中隱藏的人數依舊遠遠多於大明人,但是他們已經失去了統治架構,失去了制約,不能形成威脅。

大明現在也無能為力,因為只有二十多萬人,一旦分散開來,恐怕還會陷入人民的海洋。

已經佔領了烏克蘭和俄羅斯,如今的戰利果實就已經讓大明消化不良了。

真要讓這裡的土地變成大明的疆域,怕不是需要幾百年,十代人的努力。

所以,在大部分國家已經求和,大明如果繼續咄咄逼人,趕盡殺絕,引發了民族矛盾,反而不利於以後的消化過程。

在已經能夠對整個歐洲保持壓制的情況下,繼續費力西征,已經不符合大明的根本利益了。

現在停下戰爭的腳步,調整國內的資源傾斜,還不會引發太大的紛爭。

在佔據了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停止西征,也能讓各族不將大明當成禍害之源。

不管對內對外的影響,都是好的。

所以,在大年初六的開年日報上,頭版頭條刊登了朱瞻基的聖旨全文。主要意思就是停止西征,鞏固戰爭果實,然後鼓勵大明百姓西遷,只要過去,就分發土地和生產物資,三年免稅,五年減稅。

明文刊發的聖旨雖然有了一些作用,但是對大部分大明百姓來說,吸引力並不大。

因為誰都知道那裡是苦寒之地,與其向極西遷移,還不如遷移到東洲去,那裡可是真正的糧倉,物華天寶。

朱瞻基對此也無可奈何,轉而想到了用後世的方法,那就是在俄羅斯和烏克蘭建立生產建設兵團。

那邊地廣人稀,在土地肥沃的地區建立衛所,利用衛所軍來穩固統治。

當然,這中間還是要有些差異,那就是朝廷準備大出血一把,為那邊的生產建設兵團提供拖拉機這些種地的工具。

土地再多,一家一戶的生產力量也是有限的,只有有了拖拉機,一家一戶才能種更多的地,有更多的收成。

另外,朱瞻基也準備在國內實行退耕還林政策,凡是道路兩邊,河邊的土地,全部不允許耕種,開始種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