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自六月那場車禍之後,馬致才痛定思痛,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火車的改進上。

從雕刻地球儀,到製作出大明第一台車床,再到研究水車傳動的連接部分,馬致才已經是大明如今最頂尖的機械專家。

在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時期,許多發明創造其實就是隔着一層窗戶紙,許多新技術的應用,主要就是一個思路問題。

但是馬致才不同,他有着豐富的經驗,加上朱瞻基的“引導”,讓他個人能達到的深度,遠遠超過了一般的發明家。

殿下說火車的車輪需要加大,那就加大。

殿下說火車的車輪需要聯動,那就研究聯動裝置。

他如今雖然掛名工部員外郎,但是實際上,他是下馬橋機械研究院的負責人,跟朱瞻基的私人專家一樣。

他現在對員外郎的身份並不重視,不要說一個員外郎了,就是做到工部尚書,又能怎麼樣呢?

等殿下登基,他可就是皇上面前的機械專家,這個身份,遠比其他身份更讓人羨慕。

兩個月來,他積極與各個工坊的工匠們進行探討,解決研究中遇到的哥哥問題。

從冶煉工坊的純鋼水融化,到泥模,蠟模,鋼模的試驗。

光是鋼水中的氣泡問題,就困擾了馬致才和那些技師半個月的時間。

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鐵匠,提出了透氣設計,在磨具上多設計了兩個透氣孔,讓鋼水在進入模具的時候,能夠充分地透氣,這樣才解決了車輪鑄造中的氣泡。

原本只是一個直徑二十厘米的車輪,這樣的鑄件並不需要太精密的模具,就能得到強度足夠的車輪鑄件。

但是當車輪的直徑擴大了一倍半,重量增加了六七倍,這麼大的精鋼鑄件,遠比銅鑄件需要解決的細節問題更多。

終於能夠鑄造出強度合格的車輪,加工的車床除了動力部分,車床,磨床的尺寸,夾具的尺寸,都要根據車輪的大小進行改進。

除了這些,還有火車的車輪連動部分,也需要好好地研究一番。

最開始的火車車廂車輪,因為不需要動力傳輸,所以就是一排輪子裝在車廂底部,架在鐵軌上。

這些車輪就跟後世礦車下面的小車輪一樣,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只能根據鐵軌變向。

但是現在小車輪改成了大車輪,朱瞻基又要求兩排同位置的車輪轉向的時候統一轉向,這樣可以增加車廂的穩定性。

這個技術因為不需要主動控制,只是一種被動的調整,所以只需要在車輪軸上給車輪加一個銜接部分,讓兩邊的車輪連接起來就好了。

這個技術不難,比車輪的製造要簡單的多了,也比車輪更早就設計好。

經過了兩個多月的問題排除和解決,第二次試車被放在了八月十四,這也是為了迎接第二天的中秋節特意為之。

而朱瞻基這一日因為要接待從南洋蘇祿國過來的三王,從渤泥國來的黃元麗,黃元孫姐弟倆,並沒有能夠到下馬橋農莊親眼目睹火車的運行。

蘇祿國經過了三年的時間,東王巴都葛叭哈喇已經過世,在原本的歷史中,他是在到大明朝覲,返回蘇祿國的時候,死在了德州。

然後,他就被葬在德州,並且留下了後人守墓,融入了中華。

但是這一世,因為朱棣要去西洋,他們並沒有來大明朝覲,而朱棣前往西洋的途中,經過蘇祿的時候,東王就已經死了。

朱棣直接冊封了東王王子督馬含為新的東王,並且接納了蘇祿國的投誠。

這種接納,並不是單純的冊封了,而是接納蘇祿國成為大明的疆域,並且會向蘇祿國委派官員進行管理。

他們之所以願意投誠,主要就是想和平下來,受到大明的保護,然後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大明接納他們以後,不僅要委派官員,而且要向他們輸出技術,幫助他們改善生活環境。

呂宋的改變他們都看在眼裡,原本呂宋一年之中半年有大風,相比位於赤道旁邊寧靜的蘇祿國,是遠遠不如的。

可是如今的呂宋在許柴佬的帶領下,發展的越來越好,已經把蘇祿國遠遠拋在身後,所以他們現在有些急了。

在安排好國內的事務之後,三王連同他們的家人,乘坐內監的香料船,一起來到應天府請求支援。

而渤泥國又不同,他們在永樂七年就已經請求內附大明,當時的朱棣也同意了。

不過當時的老國王黃森屏死在了應天府,後面兩王相爭,打了幾年,後來才由心向大明的黃元孫,沙里夫阿里掌權。

黃元孫是一心想要歸附大明的,但是他的姐夫,也就是沙里夫阿里心有顧慮,拖到了現在。

朱棣經過渤泥國的時候,因為時間的原因,沒有逗留,這讓沙里夫阿里和黃元孫都有些恐慌。

他們隨後跟着艦隊一起到了星城請罪,但是朱棣的眼裡並沒有他們,把他們推回給了朱瞻基。

渤泥國朱瞻基是一定要拿下的,光是為了那裡的優質石油,朱瞻基也不會放過這個地方。

在整個東方,能夠出產優質輕質油的地方,並且易於開採和運輸,就只有渤泥國了。

在蘇門答臘島,有亞洲最大的油田之一,在西伯利亞,也有巨大的油田。但是不要說那些地方,即便是大慶,那裡的石油抽出來了,能如何運輸?

只有渤泥國的石油質量最好,又是在海邊,不管是生產還是運輸都是最便利的。

對這兩個國家想要歸附大明,朱瞻基卻有些顧慮,主要原因不是別的,而是他們已經綠化。

ālābó人在八世紀發展起來以後,就開始綠化,特別是他們的國家被突厥人佔領以後,隨着他們逃向東南亞,開始給東南亞染綠。

特別是最近一百年來,因為蒙元勢力的萎縮,他們的發展非常迅猛,朱瞻基三年前到東南亞,就已經發覺了這個嚴重的情況。

所以對待他們,絕對不能像對呂宋和星城一樣,直接給予優待,而是要有條件的幫助。

八月十四,朱瞻基在謹身殿內與他們磋商了一整天,表面上對他們很和氣,但是背後卻讓內閣制定嚴厲的宗教信仰政策,以此來應對他們的歸附。

你想要變成大明人,可以,但是必須要遵循我大明的習俗,那些綠教的條條框框全部都給我拋棄了。

否則的話,我大明即使要拉攏你,也只會有限的幫助。

不管是鐵器,造船,貿易,都要大打折扣。

在這個政策沒有制定出來之前,朱瞻基要晾一下他們。

但是他們並沒有發覺朱瞻基親熱背後的冷漠,因為他們已經被應天府的繁榮迷花了眼睛。

應天府這些年已經成為了大明的對外窗口,這個飛速發展的城市,讓每一個初次抵達的人都驚嘆不已。

就連那些其他地方的商人,士子來了應天府,都會迷失在這個花花世界,更別說這些沒有見過世面的夷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