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帶着那張草圖,王總工程師離開了sTAR仿星器研究所,當天便返回了位於上京的核工業集團總部,並且聯繫了工程院里做磁流體發電方向的專家,就磁流體發電技術在可控聚變裝置上應用的可行性展開了討論。

不過,雖說帶隊的走了,但核工業集團的工作小組依然留在金陵這邊,和sTAR仿星器研究所的研究員就技術上的問題不斷交流着。

與此同時,sTAR裝置的實驗,也沒有就此停下。

在得到了充足的經費保障之後,研究所幾乎奢侈到了每隔三天便進行一次實驗,以氫氣、氦氣分別為研究對象,觀測着等離子體在仿星器中的各種複雜的物理性質。

甚至於,為了收集寶貴的數據,陸舟甚至下令向反應室內注入了1mg寶貴的氘/氚混合物,冒着損傷第一壁材料的風險進行了一次試點火。

事實上,這次實驗確實對sTAR裝置造成了一定的損傷,但好在損傷仍然在可修復的範疇內。不過即便是如此,整台裝置也不得停堆檢修一個月的時間。

當然了,雖然代價不菲,但回報也是相當豐厚的。

他們不但驗證了該技術思路實現聚變反應點火的可行性,還得到了一塊被攜帶着14meV能量的中子束轟擊過的鋰薄片。

尤其是後者,其科研價值更是無法用金錢來換算。

在國內,大概也只有他們這裡,能做這麼奢侈的實驗了。

此時此刻,這枚來之不易的鋰金屬薄片正安靜地躺在經過特殊處理的無氧玻片中,由穿着防護服的工作人員放置在了掃描電鏡下觀察。

隔離室外的實驗室內,站在電腦前的陸舟等一眾研究人員,從屏幕上看到了從掃描電鏡上採集到的數據和圖片。

正如他們所預料中的那樣,原本規整的金屬表面,此刻已是千瘡百孔。

通過紅外光譜儀的檢測,在那彎彎曲曲的孔道中,甚至可以觀測到氦、氚元素殘留的痕迹。

值得高興的是,這說明了攜帶着14meV能量的中子束確實與63li發生了反應,他們在實驗中成功回收了一部分的氚元素。

至於令人無奈的是……

他們面對的問題實在是太多了,三言兩語根本說不完。

看電腦屏幕中的圖像,李昌夏教授輕輕嘆了口氣。

“我敢打賭,這玩意兒輕輕碰一下就會碎掉。”

“不用打賭,就算沒被中子束轟過,這玩意兒也談不上有多結實。”目不轉睛地盯着電腦屏幕中那些來之不易的數據,陸舟隨口說道。

盛憲富搖了搖頭:“不只是輻照損傷的問題,產氚增殖比也實在是太低了。而且最關鍵的問題還不是在回收本身上。中子束攜帶的能量太高,往往不是和表面的63li發生反應,而是在包層材料的內部亂竄,就算生成了我們需要的氚素也被留在了材料的內部,根本放不出來。”

攜帶着14mev能量的中子就像一顆炮彈,在它的面前一切金屬鍵都像玩具一樣不堪一擊。

並且,穿透第一壁的中子還不僅僅只是在第一壁上打個孔那麼簡單,它會像吹氣球一樣在第一壁材料的內部形成空腔,最終導致第一壁材料整體的腫脹、脆化、甚至是表面材料脫落,從而造成嚴重事故。

而這也是裂變反應堆包層材料,無法直接拿到聚變堆中使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兩者材料在抗輻照損傷的標準上,差了整整兩個數量級。

到現在為止,他們的研究已經進入了未知的領域,而這也意味着,再也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供參考了。接下來該怎麼做,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全得依靠他們自己去思考。

思索了片刻之後,李昌夏教授試着提議道:“結構材料改用鉬怎麼樣?”

“鉬不行,”一瞬間便否定了這個提議,陸舟搖頭道,“鉬的耐熱性能不錯,但在中子輻照下會嬗變成放射性元素。”

另一名研究員繼續提議道:“鎢呢?鎢的耐熱性能不錯,嬗變產物是鋨和錸,不存在放射性問題!”

這次都不用陸舟開口了,李昌夏教授搖了搖頭,“老生常談的問題了。鎢的耐熱性是沒毛病,但塑性太差。熱應力會導致材料表面開裂……我在DIII-D實驗室訪學的時候,那裡有個報告專題,專門討論了這個問題。總之,用鎢是不可能的。”

實驗室里再次陷入了沉默。

這時候,一直目不轉睛地盯着屏幕中數據的陸舟,忽然開口了。

“如果無法將中子束擋在裡面,我們為什麼不考慮把它們放過去?”

“放過去?”盛憲富微微愣了下,隨即笑着搖了搖頭,“放過去了我們還如何回收反應產生的中子?”

回收DT聚變反應中產生的中子,是整個核聚變反應堆技術中的關鍵部分,畢竟氚資源的價格是氘的數萬倍不止,不但論克賣,一克的成本更是高達30000美元。

如果不能回收反應生成的中子,不但會造成大量的能量損失,更會因為氚流失而導致反應堆“停堆”。

在理想情況下的聚變堆中,無論是氚還是中子,都是應該做為中間產物一樣的東西保存下來的,最終產生的廢料只有氦氣以及熱量。

所以,將中子放走是不可能放走的,說什麼也得把它留下來。

聽到盛憲富這句反問,陸舟淡淡笑了笑,繼續說道。

“放過它們,不等於將它們放走。理論上無論我們怎麼設計第一壁的結構,都無法避免中子束對金屬鍵的破壞。而偏偏金屬的自我修復能力太差,更存在着難以解決的嬗變問題。”

“因此,我們何不將第一壁設置成允許中子通過、且自我修復能力較強的材料,再在第一壁的後方用液態63鋰回收中子。至於63鋰的另一側,則用一層鈹金屬包覆,用於反射穿透液鋰層而未發生反應的中子。”

這種設計就相當於將液態鋰夾在第一壁和鈹之間。

盛憲富低着頭思索了一會兒,覺得這個方法似乎是可行的,但總覺着哪裡都存在問題。

想了好一會兒,他從所能想到的問題中,挑出最明顯的兩個提了出來。

“可是你說的這種允許中子通過、且自我修復能力較強的材料該上哪找去?即便將鋰材料移到第一壁材料之後,我們依然無法解決中子輻射對結構材料的損傷。而且,就如你所說的,在第一壁之後回收氚素,我們又該如何將它從第一壁的背後搬運回反應堆中?”

聽到這兩個問題,陸舟淡淡笑了笑說:“第二個問題其實不難解決,在液鋰的工作溫度下,無論是氚素還是氦素都以氣態形式存在,並且兩者是互不相溶的。”

“我們只需要對整個液鋰中子回收系統施加一個微弱的向上方向的力,就可以將生成的氚素搬運到整個系統的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