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山下禁軍見狀,頓時驚得啞口無言,本就埋得極底的身子,又向下趴了些,幾乎要挖個洞鑽下去一般。

鄭榮這邊卻是極為高興,大聲對那神射手說道:“好箭法!孤重重有賞!”又再沖山下喊道,“錢慶!孤的本事想必你也看到了!若執迷不悟,你的下場也不外如是!”

鄭榮說完,也不待錢慶回話,扭頭轉身便又在無數侍衛儀仗的簇擁之下上山去了。

原想一舉擒獲幽燕軍首腦鄭榮的錢慶,現在反而陷入對手重重包圍之中。即便對方不在這樣優勢的條件下立即發動進攻,自己所攜帶的軍糧、清水也十分匱乏,只能堅持兩三天時間。他也深知幽燕軍隊的厲害,若是自己勉強催動軍隊突圍,必然是自取滅亡。

因此錢慶只好將求生的希望寄托在援軍身上,只希望援軍能夠速速到來,同自己里外夾擊,也不指望能夠擊敗幽燕大軍,只要能救自己突出重圍就已是天大的幸運了。至於皇帝鄭爻如何發落他這一場大敗,實在是一件十分不重要的事了。

鄭榮這邊也在等待朝廷援軍的到來,因此他在山上清清楚楚地看見錢慶派出去的傳令騎兵,卻嚴令屬下不可追擊,任由其離開報信。

朝廷援軍倒也是令行禁止,接到主帥錢慶的命令,當即點齊人馬,一路拖泥帶水便往伏牛山而來。朝廷援軍走了沒有多久,就遇到幽燕大軍的阻擊。

你要去援助友軍,敵軍自然會來阻止,這原本沒什麼好奇怪的。

然而幽燕軍使的卻是圍點打援之計,一面將錢慶親率的精銳騎兵打殘之後死死踩在腳底下,一面則空出雙手隨時做好出擊準備。因此鄭榮只留下一小股兵力在山上監視錢慶一舉一動,暗中卻早已經撤出大軍,張開嘴巴就要吃掉急急忙忙趕來救助主帥的朝廷官軍。

然而匆忙趕來的援軍卻沒有識破鄭榮這番手段,鼓足士氣剛剛擊破前方阻礙,然而身後及側翼卻同時遭受襲擊。前頭略有鬆動的幽燕阻截部隊也回過神,重新組織起來轉守為攻,向官軍發動進攻。

於是這樣一場大戰下來,朝廷援軍便已損失大半,救援主帥的計劃當然是落空了,只好尋個空當突圍而出,從此堅守要塞,再也不敢輕易離開。

救援失敗的消息不久之後就傳到重重包圍之下的錢慶耳中。

這倒不是幽燕軍防守疏忽,而是鄭榮有意消磨錢慶士氣,而故意將朝廷報信士兵放進的。

錢慶知道消息之後,立心灰意冷,僅存的一絲希望也全部落空。於是當天晚上,他趁夜選了還能作戰的兩百餘人,飽餐一頓,也不從峽谷兩頭道路突破,而是翻越兩側高山,想要出其不意地突出包圍圈。

鄭榮原本還想多圍困錢慶幾天,也好以他為誘餌再消滅幾股趕來救援的朝廷援軍。卻沒料到錢慶背水一戰居然取得奇效,果真從已漸漸變得薄弱的包圍圈中逃了出來,便一路向西逃竄。

鄭榮得知消息之後,勃然大怒,處罰負責將領之後,便揮動大軍尾隨追擊。然而指揮兩百精銳親兵同組織百倍於此數的大軍之間,難度卻是大了成千上萬倍,幽燕大軍在錢慶身後緊趕慢趕,卻還是被他逃回潼關。

潼關乃是京城洛陽的屏障,沒有完全準備,就連精強如幽燕大軍也不敢輕易發動進攻,鄭榮也只好望關興嘆一番之後,班師回營。

然而這一場大戰之後,朝廷精銳的十餘萬禁軍都被困在潼關以東的河南境內。皇帝鄭爻當然不願放棄這唯一可以依賴的力量,卻再也無法派出將領統一調度。

於是鄭爻一怒之下,親擬聖旨,將躲藏在潼關驚魂未定的錢慶就地正法。可憐這錢慶原本就不想到前線帶兵,九死一生終於從幽燕大軍重重包圍之中逃回近畿,終究還是免不了人頭落地。

然而前軍不可一日無帥,禁軍前後左右四位將軍之中,最有才能的戴鸞翔在押送回京途中莫名其妙被“石林山上的土匪”劫走、下落不明;才幹僅次於他的錢慶又兵敗被殺;右將軍孫虎向來多病,今年以來又染上目疾,不堪重用;只剩下後將軍白文波,成為皇帝鄭爻眼下的唯一選擇。

後將軍在禁軍四將之中兵權最小,往往都是用來安置那些戰功顯赫卻又高齡年邁的老將所用的閑差。白文波也是這種情況,他今年已經年近古稀,解甲歸田也有**年,實在是朝廷已到了敗無可敗的境地,否則說什麼也不會請他出山。

然而這白文波雖然年事已高,腦子倒還算清楚,出征之前,就上奏要同皇帝鄭爻造膝面談。

鄭爻正將平定幽燕叛軍的全部希望寄托在這個十足可以做他爺爺的老將身上,聽到這位老將軍有這樣請求,連忙吩咐宮內太監設下酒宴,便選在御花園親自宴請白文波。

大漢自立國以來,一向都有重文輕武的傳統,武將地位一向不高。即便是如白文波這樣功勛卓著的老將,除了他五十年前中武狀元時候照例的鹿鳴宴之外,還沒同皇帝一同吃過飯。況且還是皇帝單獨賜宴,這份恩遇大漢開國以來都恐怕是絕無僅有的,不能不讓白文波由衷感動。

於是白文波當著皇帝鄭爻的面就大表忠心,寧可捨去這身老骨頭不要,也要力保大漢江山穩固。

鄭爻也是同樣感動,便問:老將軍出征之時,還有什麼要求,儘管在此當面提出。

白文波覲見皇帝,要談的就是這件事情,聽皇帝這樣問,便順水推舟提出四個要求:一是眼下幽燕大軍戰力既強、士氣又盛,只可先守後攻,不可輕敵冒進;二是河南之地實際已經淪陷,分兵把守不過是徒然浪費軍力而已,要立刻將拒收河南各處險要的禁軍全部撤回潼關,休養生息,以求再戰;三是要抽調全國精兵,一方面要穩住嶺南王鄭貴不可讓其再反,一方面要從山東道向河南發動進攻,牽制幽燕兵力;四是要事權統一,不僅潼關禁軍和山東勤王軍隊都要歸白文波統屬,而且要撤回監軍太監,不可掣肘。

鄭爻聽了老將白文波的要求,一個字一個字反覆咀嚼斟酌,最後竟然當面全部照準,尤其是撤回監軍太監之事,更是體現出皇帝鄭爻對白文波的信任。

白文波原本就不指望皇帝條條皆準,能夠答應這麼許多,已經喜出望外了,於是趕忙磕頭謝恩,戰戰兢兢吃過御膳之後,當日便點齊本部人馬,向西往潼關而來。

白文波一到潼關,就按照自己的計劃,派出無數傳令輕騎,向還在河南境內的官軍下令,命令其即刻撤回潼關,不得有誤。

各地官兵早就不想再待在河南了,現在得到上面命令,風捲殘雲一般收拾起營帳,拋棄那些沉重不便攜帶的輜重,一溜煙就往潼關方向撤退。

幽燕王鄭榮知道皇帝鄭榮已將錢慶軍法論處派了白文波接替,卻沒料到這位老將軍辦事竟然如此雷厲風行。當他發現正待自己各個擊破的官軍,已奉命撤回潼關之時,慌忙組織人馬圍追堵截,卻只攔住極小的一部分。

於是當初留在河南道的十幾萬禁軍之中,只有兩萬被幽燕大軍俘虜消滅,其他超過十萬人全部通過潼關退回近畿。由此朝廷雖然元氣大傷,卻還有一戰之力,勝敗依然還在伯仲之間。

經過這番折騰,時節已到深秋,從北方草原上吹來的寒風一日勝過一日。即便是長期堅守塞北苦寒之地的幽燕大軍,也都換上冬衣冬褲,藉以抵擋寒氣。

鄭榮知道自己雖然氣勢盛極一時,但畢竟是以一隅之地對抗整個大漢朝廷。只要朝廷熬過這個冬天,待明年開春,黃河冰雪消融,到時就能集合山陝、巴蜀軍隊從北面渡過黃河;在南面集中南方各道軍隊,通過山東道地界北上;關內禁軍也已修整完畢,到時也可從潼關出發,自西向東向自己進攻;眼下還在觀望的嶺南王鄭貴也隨時會倒向朝廷,來討伐他這個素有恩怨的二哥——到時幽燕大軍立刻便會三面受敵,危在旦夕。

因此鄭榮聽從鍾離匡的計策,只留下不到兩萬人馬,由善於防守的將軍韋護統領,時刻監視山東官軍動向。其餘十餘萬幽燕精兵,全部雲集於潼關之下,就要想辦法攻破潼關,進逼京城洛陽。

然而擺在他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就是如何通過這號稱京師門戶的潼關。

自從當年大漢太祖皇帝鄭邦顯偷襲大散關成功,僥倖取得天下之後,對各地關隘的修建便極為用心。剛剛平定天下,便乘着大漢國力恢復之際,索性推倒在戰火之中飽受蹂躪的幾座前朝老關,又選取險要之地新修了幾座雄關,終於形成——山海關、潼關、大散關、嘉峪關、娘子關、滸墅關、雁門關、界首關、劍門關——等天下九關,是為大漢江山關節所在。

因此這潼關十分修建得十分厚重,眼下又有重兵把守,若沒有數倍兵力、萬全準備,便貿然進攻潼關,那便無疑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鄭榮是知兵之人,又多次經過這潼關,當然知道此處的厲害。於是他陳兵潼關之前,派遣能工巧匠製造大量攻城器械,準備伺機而動,一舉攻佔這處咽喉之地。

他同時也做好兩手準備,預備下大量船舶,一旦作戰不利,便立即放棄河南地方,退守幽燕再作長期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