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是不是嘲諷在以前對於卓知雯來說都無所謂,反正那都是文人的事情。

可現在不同了,以今天的角度再看游格格的書,再結合最近發生的各種事情,卓知雯忽然覺得這個游格格似乎還有着某種特殊的身份,

在繼承與發展的結束部分,讀者可以很清楚感受到游格格對於目前人類社會發展模式的失望與不滿。

因此,這部分也成了爭議的焦點。

有人認為游格格就是個新時代的噴子,她這麼大言不慚的嘲笑世界,無非就是為了嘩眾取寵,和早些年的咪蒙之流一樣,是販賣焦慮,促成流量的“商業作家”,目的不在創作,而在於利益。

更何況游格格的觀點非常幼稚,她三言兩語就像否定人類的社會發展模式,認定這一切都是在遮羞布的幫助下的一錯再錯與將錯就錯,整個人類社會依然沒能跳脫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既定格局,這種觀念的形成或許與她不同尋常的觀察角度有關,卻並未顯示出她有多麼的出眾。

因為她指出了問題,卻沒有給出解決的辦法。

但也有不少人支持游格格的觀點,甚至將游格格的這種觀點和時下流行的“反三季”思維融合在一起。

而所謂“反三季”思維,卓知雯也做了深入的了解。

最早這種“反三季”思維誕生於中國,主要追捧群體為90後及其以後出生的新生代年輕人。

而具體的“反三季”思維中的“三季”指的是“三季人”,源自一個有關孔子的一個典故。

講的是一日孔子的弟子子貢在門前打掃,有人來訪問其是否為孔子。

子貢答:“我不是,你有什麼需要向我的老師請教的嗎?”

來人說:“我是來請教關於時間的問題的。”

子貢聞言道:“這個問題我或許可以回答您。”

於是來人道:“那你說說,一年有幾季?”

子貢:“四季。”

來人卻笑着搖頭:“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子貢很是詫異,便與其爭辯,雙方各執一詞,沒有結論的時候孔子從院子里出來了。

子貢見狀便把種種說與孔子聽了。

孔子聞言後沒有直接作答,而是先看了看來者,而後答道:“一年的確只有三季。”

來人聞言大笑,洋洋得意而去。

留下子貢甚是不解,因為孔子教他的時候也說是四季啊,怎麼突然就改了。

便追問老師為何這麼改。

孔子解釋道:“你見那來人一身綠衣,分明是田野間的蚱蜢,所謂蚱蜢,春生秋亡,一生只經歷過春、夏、秋三季,他未見寒冬,如何知曉一年四季的道理?所以,就算你與它爭上三天三夜也不會有結果的,你若不順着他說,他能這麼輕易的就走嗎?所以啊,你雖然上了個小當,卻學到了莫大一個乖。”

……

單從典故看,孔夫子的“三季人”說的是現實的做人的道理。

可隨着時代的進步,思想逐步開闊後,一部分得到“三季人”精髓的人卻也慢慢意識到自己或許也就是那隻蚱蜢,只不過他比自己遇到蚱蜢多活了幾天而已。

因此,所謂“三季人”的處世之道,實則為“愚民”之法。

聰明人早已看出了“三季人”的道理,也學會了警醒,因而更加努力的去探求,去思考,去學習。

可是與此同時,為了保證的自己優勢,穩固權利構架,在例如中國的封建王朝的數千年統治中,皇權採取的社稷之道就包括了“三季人”反向利用的愚民之道。

也就是讓大多數明明一樣經歷了四季的人變成只曉得“三季”的蠢人,這樣便有利於統治。

而如今,教育已經逐漸普及,“三季人”留給全人類的反思也逐漸深入且沉重化。

“反三季”思維也應運而生。

並且,“反三季”的最初倡導者並不是針對“愚民”這種思想,而是對社會中中“無謂”忍讓的對抗。

具體一點,往小了說,有地區的司機發起了“絕不忍讓加塞狗”的活動,承辦一切因拒絕加塞導致的事故處理,正面對抗所有強行加塞的不道德行為。

往大了說,地區思想意識飽滿後,不再認同領導絕對神話,對於一些敷衍、形式的行為都予以曝光和反對,民眾政治參與度大幅度提高。

他們的共同思想模式就是反對“三季”理論,強調“正義尊嚴”!

這種思想運動在2025年逐步走向正軌,支持者和參與者越來越多。

只不過,在一個思想覺悟成熟之前,難免會有偏激行為爆發,“反三季”思想也給社會帶來不少不和諧的音符。

因此,當有人把游格格的觀點和“反三季”融合在一起的時候非但沒有幫助游格格的書賣得更好,反而將它推向了火坑。

不少國家在注意到這種不成熟帶來的不穩定因素後,將《自有覺悟》下架,並列為了禁閱書籍。

卓知雯在國安處這幾年也處理過不少與“反三季”思想有關的偏激事件,其中隱患爆發最多的地方就是學校。

那些心智不成熟的學生在“反三季”思想的影響下認定社會和政府隱瞞了太多真相,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利用,原本旨在開闊思想,幫助彼此認知,給予社會正義尊嚴的“反三季”成了某些人再度施行“三季”愚化的工具。

有了這些經歷,再看游格格的書,卓知雯發現游格格的想法和出發點其實並沒有錯,只是稍稍偏急躁了一些,她沒有考慮到社會整體這個大格局運行時那種牽一髮而動全身帶來的潛在危險。

這不是幾個人的世界,而是幾十億人的世界。

想要掌控它,引導它進步,靠一些激進的、不成熟的思想是遠遠不夠的。

不過從第二部分開始,卓知雯就發現這個游格格好像也沒打算指點江上,她反而有點精神分裂似的在第二部分里對自己的各種觀點和思想進行了徹底的否定。

讀這部分時,若不是拿着全本的《自有覺悟》,讀者肯定會以為是某個特別不喜歡游格格的人發泄的不滿。

卓知雯在看完第二部分的時候也是一樣的感覺。

第二部分主要圍繞“人性”與“怠惰”展開。

在這裡,游格格每次否定自己的天真觀點都會在文章中模擬出一個現實的場景。

就比如,她之前提到了中國的職業農民與食物供給保障體系,並認為這種體系最終會解決民眾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基本需求,好讓更多人有時間去閱讀去思考去學習。

可是在下卷的第二部分這裡,她又提到了歐洲的福利社會帶來的“社會蛀蟲”問題。

並假設,如果職業農民真的在2050年完成全國布局,全體公民的衣食住行都可以得到基本保障,那麼公民真的會像她期待的那樣,去讀書,去學習技能,去發散思維然後百花齊放嗎?

對此,游格格給自己的答案是……或許恰恰相反。

在人的衣食住行都被滿足後,該由什麼繼續支撐人去努力呢?

以游格格自己為例,她即使不寫書,單憑私人家教這個職業就已經不需要在為衣食住行擔心了,更何況她還有個超有錢好朋友王義。

因此,對她來說,衣食住行從很久以前就淡出了她的世界,她現在可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閱讀和寫作上。

可歐洲也存在大批人只依靠國家福利過活,懶惰佔據了他們全部的人生。

這時候是什麼區別了游格格和這些人呢?

游格格認為是認知水平和思想覺悟等級。

並且她認為人的幸福標準是與認知水平有着直接的關聯的。

一些認知水平有限的人,他根本想象不到“富有者”的生活。

於是很多影視劇中,富人總是過分體現於“金錢”的富有上,而他們的內在精神依然如認知有限的人一樣狹隘。

所以才有了自慚形穢這個詞。

這已經不僅是財富上差距……更是認知水平和精神覺悟上的懸殊……

……

關於這一點,卓知雯非常有認同感。

因為她曾在非洲某部落執行過解救某高官千金的任務,被當地人劫持的是一個非常有愛心,但太過單純的志願者,據說她帶着滿滿一車貨物前往目標地區開展幫扶活動,一開始還是很順利的,但是當她看到當地人把她帶去的種子放進鍋里煮成粥來吃的時候,她感到非常憤怒,結果惹怒了當地酋長的兒子,於是她整個支援隊都被劫持了。

卓知雯將她救出來的時候,她已經遭到侮辱,而她隊里的幾個成員也都被殘忍殺害了。

雖然這件事不能代表整個非洲,可留給卓知雯的印象和反思卻十分深刻。

在全世界超過一半以上的人開始使用智能手機的時候,卻還有很多人一生都沒見過這東西。

他們不可能知道拍攝到“黑洞”的照片意味着什麼,更無法想象一艘比航母還大的船可以騰空而起,在離地一萬多米的高空飛行意味着什麼……

游格格在與自我的對話中認識到了這一點,並在第三部分chìluǒ的揭露了一個非常可怕的現實。

“超越的前提是淘汰過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