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信札》 燕如来

你愛你的孩子嗎?

我敢肯定,你一定會說:愛,當然愛。

而且,有的人還會說:非常愛,我怎麼能不愛我的孩子?

或者說:我為什麼不愛我的孩子?

這些回答,不論哪一種,觀點都是一致的。

而且這些回答都乾淨利落,毫不思索,好似這親情已經變成了本能反應。

我為什麼不愛我的孩子?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說,你腦子有問題嗎,這還用問嗎?

但是,事實上呢?

什麼事情都有例外,面對子女,為人父母之親情,也是如此。

這就像贍養父母一樣,有孝順的,也有不孝的。

既然對待父母都是如此,那面對小孩又怎能例外?

新聞每天都有類似的報道:遺棄,傷害,家暴,遷怒,誤傷,失手……等等,太多太多……

看之觸目驚心,讀之心驚肉跳,思之不能理解,想之不可思議……

說到對孩子的愛,那怎麼才算是愛?

我總結了三點:陪伴,養育,教育。

陪伴這個詞,對於我們當代年輕人來說,很難得。

太多的年輕父母,為了謀生,背井離鄉出外打工,無奈將孩子扔在家鄉,讓父母照看。由此,催生出了一個無奈的詞:留守兒童。

看到這個詞,你就能想象,眼前出現一個個孩子,瘦弱的身軀,臉上帶著灰塵,雙眼清澈,眼神中帶著期盼。

這個詞也代表了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大量的空巢老人,年幼子女,遍佈鄉村村落。

即便是城市中,也是如此,母親陪伴孩子成長,父親經常出差,奔波在外。

當家淪為旅社賓館,家變成老家故鄉的時候,陪伴就成了孩子眼中遙不可及的夢。

這個年代,對很多孩子來說,陪伴是種奢侈,尤其是幼年的陪伴。

對孩子來說,缺少了父母的陪伴,這種斷檔的成長,是種留有疤痕的成長!

養育這個詞,原本是天經地義的。

父母養育孩子,孩子贍養父母,天經地義,自古如此。

但現在子女不贍養父母了,父母也不養育孩子了。

很多家庭的媳婦,生下孩子,就扔給了父母,讓父母給自己帶。

父母願不願意帶父母的身體能不能帶孩子?父母帶孩子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能起到什麼益處?

這些他們統統不考慮。

年輕的父母考慮的是,父母帶孩子,自己的經濟壓力就小了,就有時間了。

省了錢,有了時間,就可以消費,可以玩了,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這是不是變向的啃老,坑老?我希望不是。

坑不坑老都無所謂了,最主要的是作為孩子的父母,意義何在?

孩子的養育之恩,都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不是你。

你對孩子的養育之恩何在?

沒有養育,又何談教育?

中國家庭的第一件大事,頭等大事,就是孩子的教育。

教育這件事情,怎麼說都不過分,這是符合中國國情,中國家庭的,是必須重視的。

對於教育,我們年輕的父母做了些什麼?能做些什麼?

如果孩子長期不在身邊,我們對孩子起不到養育和陪伴的話,孩子的教育從何談起?

很多年後,賺了大錢,用錢來證明的只有一個結果,所有人都能想到的兩個詞:土和暴發戶。

錢和教育不能畫等號,教育也是不能彌補的,教育也是不能速成的。速成的只能是技能。

兒女的教育重要的是習慣、人格、秉性、審美、修養,其次才是技能、愛好、職業等,秉性非良善,即便是身居要職,家財萬貫,遲早也會有牢獄之災,大禍臨頭。

兩歲情商關鍵期,三歲智商關鍵期,這時候,你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範本。如果說孩子的一生,有貴人有導師有良師益友,那麼這個人不是別人,就是父母。

如果說父母都不是兒女的貴人,良師益友,那隻能說明,我們做的太失敗,敗的太徹底。

愛不是錢財,不是外物,就是陪伴,養育和教育,說到底就是責任。

這一切最大的成本是時間,最大的基礎是家庭,最重要的人是父母。

而不是我們認為的金錢成本,學校基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

貧窮和富貴,對孩子來說並不重要,愛才是最重要的,儘自己最大努力,有什麼給孩子什麼,這既是成就自己也是成就孩子。

放棄一切藉口的愛,才是對孩子的真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