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信札》 燕如来

前兩天沒事,爸爸打算帶你出去玩玩。

外面的天氣依舊炎熱,曬到身上依舊火辣辣的,待在室內不動也會全身冒汗。

古鎮有一個游泳,媽媽建議去游泳。爸爸不太同意。

街上的游泳館讓爸爸有些反感,不想再去,老闆絕非忠厚誠信之人,更談不上長遠規劃,只會算計蠅頭小利。去年的時候,28元一位,寒假的時候漲價到38元一位,疫情期間也許是生意收到了影響,價格調到了20元一位,前兩天爸爸帶你去,又變成38每位了。

變來變去的標準,起起伏伏的價格,可能也昭示著游泳館的生意也是起起伏伏,時好時壞。做生意,坐地漲價,或者乘機載客,這都不是好辦法。價格時高時低,反覆無常,鬧著玩一樣,很讓人反感,尤其是經常去的老客戶。這家游泳館,爸爸不願意再去了。

另外一個游泳館,在附近的古鎮上,離家有十來公里。泳池是露天的,爸爸帶你去看了,不願意玩,可能是不喜歡這種露天的環境。爸爸也不喜歡,大夏天的太熱了,露天的可能會被曬傷。

微信老鄉群裡,有人發喝茶的照片,爸爸一看,就在附近。加上微信聊了兩句,對方邀請去他的辦公室坐坐,爸爸也沒客氣,問對方要了定位就去了。

老鄉的工作室很狹小,只有兩個平方左右。地方雖小,初次見了,爸爸和你卻都很喜歡。

老鄉是做傳統樂器的,主要是做壎,陶壎。

陶壎,這東西我們以前見過,在景區,或者樂器店。也買過一個小的,並不會吹。對它的瞭解僅限於此。說實話,爸爸和你一樣,都是第一次遇到做這行的朋友,很稀奇。

匆匆參觀完工作室,老鄉邀我們去家裡坐坐,爸爸客隨主便,跟隨去了家裡。老鄉的工作室和家,就只有幾級樓梯,上去就到了。

房子是租的,倒還寬敞,就是有點陳舊。攀談之後瞭解到,老鄉家裡有兩個孩子,一兒一女,兩個孩子都在這邊讀書,大的有十歲了。老鄉家裡只有他一個男人賺錢,就做陶壎。

最早的時候,老鄉去一個做陶壎的店裡打工,然後喜歡上了這個東西。後來就去了廠子裡學習,跟著師傅學習做陶壎。做了兩年,對這東西都摸透了,就開始自己做了。現在老鄉自己都不做陶胚了,廠裡做好陶胚,開孔,然後經過七八百度的高溫,燒製好,送到他這裡,由他來做雕刻。陶壎上刻上文字,圖像,打上包裝,就可以在網上售賣了。

老鄉是個靈活的人,除了心靈手巧會寫寫畫畫,會雕刻外,頭腦也靈活,在商業上也自有一套經營理念。他註冊了商標,自己設計樣子款式,在廠裡做好陶壎,然後自己在網上售賣,他自己說生意挺好。除此之外,還申請了老家當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此和社區,景區,街區合作,推廣傳統樂器。

老鄉這人,很熱情。請我們吃當地的酥餅,和當地的罐罐茶。然後又現場吹奏陶壎,表演古典曲目。多才多藝,太讓爸爸羨慕了。

走的時候,老鄉送了你一件陶壎,你得寸進尺,不要叔叔挑的,要自己挑。你帶著我們去叔叔的工作室,指著工作室桌子上的一排陶壎,說要那種。老鄉滿口應允。桌上的陶壎還沒有完工,沒有雕刻圖案,老鄉說你們等一會,我現場雕。老鄉拿起刻刀,刀尖飛轉,頃刻之間在陶壎上刻出一個竹子的圖案,黝黑的陶壎配上飄逸的竹子,顯得古色古香,足具雅韻。

老鄉拿起陶壎,試了試音,音色悠揚婉轉,煞是好聽。

“我給你包起來!”

老鄉和我們老家的大多數人一樣,做事情很細緻,也體貼。

做好的陶壎,他拿在手裡端詳了一番,又用一片絨布擦了擦陶壎,吹乾淨裡外的泥屑,接著拿出一個精緻的小布袋子,把陶壎裝了起來。然後又把布袋子裝到紙盒子裡面,做完這些又找來一個手提袋,裝好之後交到了你的手上。你拿到之後特別高興。

此時已到中午,到了樓下,熱情的老鄉帶我們去吃麵,樓下的牛蹄筋面,別具特色,可以你不吃辣椒,錯過了美味。

相遇即是別離,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的。告別王叔叔,我們驅車到家,你興奮地將見聞說與媽媽聽,然後拿出陶壎向媽媽展示。遺憾的是,空有樂器,你我都不會吹奏!

寶貝,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爸爸幫你記錄下來。以後找個機會,爸爸帶你去學習陶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