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信札》 燕如来

今天早上陪著小朋友,看了剛剛上映的《姜子牙》,實話說真的很好看。該劇和《哪吒》一樣,衝破藩籬,打破固有,重構了姜子牙這個人物形象。這部電影在三個方面都是一流水準:立意、劇情、製作。

立意,就國產電影來說,很多都很低級。立意太低,就拉低了一部作品的格局,從名字就能猜到過程和結局,比如說奪寶,捉妖,探險等類型電影。

《姜子牙》這部電影佈局很巧妙,開篇短短几幅畫面就交代了封神事件,只做了簡單鋪墊,並沒在這方面多做贅述。因為導演深知,封神橋段經過千年流傳,已經深入人心,想在這個基礎上創造出被大眾認可,被市場接受的精品難如登天。所以導演另闢蹊徑,從封神之後說起,由大事件跳轉到姜子牙個人。片名也和電影主題一致,緊扣主題,專注講述姜子牙的成神之路。

編劇將電影的核心,闡述為道。論道,在電影電視小說中多有涉獵,常常有人以此作為作品立意,判別高下。做不好貽笑大方,做得好,則開山立派,成一家之風,甚至開宗立派,立地成神。蕭鼎的《誅仙》以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立地成神;鳳歌則憑藉“有不諧者吾擊之”開武俠新境界;金庸前輩數部作品也留下“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道準則。

《姜子牙》講的道,並非推成出新,而是普普通通的道:人道——一人不救,何以救蒼生?正好和天道相反,天道無親,天道——為了天下蒼生,犧牲一人有何不可?這天道還沒有到天道無私的境界,只是天道無親,無情。

封神之戰,姜子牙功勳卓著,分封眾神後,與靜虛宮手執聖器,誅殺大妖九尾靈狐。九尾狐受死之際,姜子牙看到九尾狐體內有一個沉睡的女孩,蘇妲己的元神,並被九尾狐之言引動內心善念,手下留情,致使九尾狐元神逃離天界,遁入幽都山。要是姜子牙不顧一切,為了大局,殺了九尾狐,他就可以位列仙班,成為眾仙之首。

但他沒有,一念之善,導致九尾狐元神逃走。此時,姜子牙善念初動,道意萌生,他枯坐冰河邊十年,一心想弄清真相。搞不清這件事,他心裡就會有個結,得道成仙有障礙。

小九出現,讓姜子牙看到了一線轉機,跟隨小九,闖入幽都山,姜子牙為救小九,發現宿命鎖乃是師尊所設。

姜子牙重上天界,當面質問師尊宿命鎖之事,由此兩人產生了分歧。師尊和姜子牙論道,師尊秉承天道,姜子牙心存善念,心持人道。論道,讓姜子牙明白了事情緣由,更加堅定了他堅持的人道。此時,姜子牙念頭通達,道心大成。

當姜子牙為破解宿命鎖,將小九放回歸墟轉世時,九尾狐出現並用大法力開啟歸墟界,召出狐族人族冤魂時,姜子牙明白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師尊為了人界眾生的大局,騙了九尾狐一族,這本已是不該,又為了殺九尾狐,打算連小九一併誅殺。姜子牙冒著被怨靈吞噬的危險,最終讓小九轉世,最終誅殺九尾狐。經此一戰,姜子牙道心圓滿,人道大成。然後他再上崑崙天界,大鬧崑崙天界,譴責師尊枉顧生靈,天道不仁。

姜子牙沒有泯滅人性善心,保有善念,並反抗師尊救助小九,成神悟道,最終人道戰勝天道,也讓我們明白,自己的路還是要自己走,才能走出自己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