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電影具有穿越時空的藝術魅力和引領風尚的獨特作用,是一個民族的生動面孔,是一個國家的文化名片。而電影節則是傳播文化的重要橋樑和中介,對保護文化多樣性和促進經濟發展具有戰略性意義,可以作為國家進行文化輸出和擴大國際影響力的有效途徑。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世界各地已有的電影節接近一千個,且電影節的數量仍然呈現增長趨勢,其中獲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1)認可的國際 A 類電影節有 15 個
對於電影人而言,電影節是一次電影的文化朝拜,一場電影的狂歡盛宴。電影節當之無愧成為了電影藝術的有力推動者,世界上著名的電影節無一不通過自身的影響力為世界電影藝術的發展和進步做出貢獻。戛納國際電影節之所以是所有電影人心嚮往之的電影聖殿,是因為它一直以來對電影藝術的秉持和追求。該電影節於 1946 年初次舉辦,正是在這次電影節中,意大利現實主義力作《羅馬,不設防的城市》(3)面世。人們無不震驚於電影中戰爭的實景拍攝和非職演員表演的真實性,而這種現實主義美學風格對之後的世界電影美學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戛納國際電影節已有七十多年的歷史,歷經風雨,走過輝煌和變革,但一直不變的是依然秉持著對電影藝術的堅守。在戛納國際電影節上脫穎而出並且對世界電影藝術和電影史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電影佳作數不勝數。這些經典的電影都展示了其獨特的藝術內涵和文化魅力,而戛納國際電影節則成為了這些經典電影走向世界的橋樑。正如世界著名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這樣評價戛納國際電影節 :“一座為期兩週的現代電影修道院,在這裡,有俗氣的狂歡和煙花,但更多的是值得清心寡慾欣賞的影片。”(4)在這裡,戛納國際電影節無疑創造了一場朝拜式的電影文化傳奇。
不僅僅是戛納國際電影節,國際上許多電影節如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多倫多國際電影節、聖丹斯國際電影節、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佛羅倫薩國際電影節等非常著名的電影節都在充當著推動電影藝術進步的使者,同時也在電影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電影節作為一種平臺式的存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人們展現文化魅力和釋放想象力的空間。精英的和大眾的、高雅的和普世的、輕佻的和嚴肅的等等各種不同形式的文化呈現在電影節上。法國詩人讓·科克託曾經這樣評價電影節 :“是一個無關政治、無人管轄的國度。如果人們能直接交流,並說著同一種語言,那麼電影節就是這樣一個世界的縮影。”(5)電影節以一種開放的胸襟,吸引著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電影作品、電影人、機構以及媒體,活躍在世界各地的人因為電影節集聚到一起,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幾乎每一個電影節都會不同程度地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而這也正展現了電影節的獨特魅力——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由於有些電影節具有競賽性質,參賽者們都希望能夠在影節中脫穎而出,有了這個正向的“激勵機制”,必然會催生更多的電影創作。不僅如此,還能有效激勵電影創作者們推出更多具有思想性、藝術性和創造性的優秀作品,有利於電影藝術的進步和電影的多樣化生產。
(二)
提供交易平臺,調節市場供需
電影節因其具有強大的市場效應和社會效益,能夠切實調節電影供需,引發產業聯動,有效推進市場化建設的進程,成為了整個電影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電影節作為電影行業同仁雲集的一個舞臺,必然存在著無數的可能性和機遇,電影節也因此被視為一種“競爭中的相遇”(6)。電影人和電影機構都希望能在最大的範圍內凝聚最廣泛的注意力,從而提升知名度。節展活動為電影人和機構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和推廣作品的平臺,為參賽影片和人員爭取“注意力”,從而能夠從這個平臺上獲得更多的合作機會和營銷機會。電影作品、電影人或者電影機構如果能在影節上得到榮譽就會成為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獲得了形成強力社會效應的契機,就會直接拉動作品的票房和其他收益,甚至提升電影人和機構以後在行業內的形象價值。例如,在 2015年戛納國際電影節獲得最佳導演獎的《刺客聶隱娘》,由於在海外高規格電影節上積累了較高的人氣和話題,後來在國內公映時一度成為全民熱議的現象級電影。通過電影節平臺聚集人氣和話題是提升影片知名度以及實現更好營銷的有效手段。
不僅如此,歷年的電影節往往成為電影界交易的“賣場”。幾乎每個電影節都會設有交易市場,片方、發行方等通過電影節這一交互平臺,形成能夠互相提攜的推進機制。在電影節的整個運營過程中,必然會引起一系列的產業聯動,從而產生產業鏈價值衍生效益。同時,電影節本身也能夠從中盈利。例如著名的三大國際電影節都會通過開發針對電影和經濟發展的服務項目如提供商家會展、與指定報道媒體合作、與珠寶商合作等從中獲盈利。這種盈利模式一方面能夠保證電影節的可持續性發展,同時也有效地促進電影節和不同領域的多維度合作,可謂是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搭臺,經濟唱戲”。
因此,電影節市場效益也成為了評判電影節是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被稱為“國際電影節之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風頭近年來似乎常常被其他電影節搶走,其中的一大原因便是威尼斯的電影市場起步晚、規模小。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電影市場直到 2011 年新主席阿爾託·巴貝拉上任才算搭建起來,佔地面積僅能容納 2300 個展位。(7)而相較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多倫多國際電影節、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的電影市場則非常繁榮。這些電影節不僅僅是電影藝術的朝聖之地,也成為了超級電影市場。其中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市場面積達到 1.3 萬平方米,擁有 34 個展廳,(8)交易規模龐大,服務功能完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電影交易市場。此外,多倫多國際電影節以電影展映數量多、服務市場著稱,電影市場相當繁榮。
(三)
挖掘電影人才,推動電影發展
電影節能發掘人才,不斷地為電影行業注入新鮮的血液,推動電影業進步。聖丹斯國際電影節、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美國紐約獨立電影節、洛杉磯獨立電影節等都是全世界非常著名的專門為沒有名氣的電影新人和影片設立的獨立製片電影節。很多不知名的電影人通過參加這樣電影節而改變命運,例如著名導演法斯賓德、文德斯、吉姆·賈穆什等都是在鹿特丹國際電影節開始被關注的。鹿特丹國際電影節也被稱為“世界新銳導演的最重要舞臺”。這類電影節還會通過相關提供資助條件扶持新人,例如中國的王小帥、婁燁都曾受到鹿特丹國際電影節“赫爾伯特·巴斯基金”(HUBERT BALSFUND)(9)的資金支持。
這些電影節幾乎成為了電影界的“人力資源庫”,通過這個平臺挖掘和培養有潛力的電影人才,從而為電影業提供動力。除了上文提到的聖丹斯國際電影節、鹿特丹國際電影節、美國紐約獨立電影節等這種專門致力於挖掘新人的電影節之外,很多並不是專門針對新人的電影節也會為新人提供機會,給予大力支持。例如戛納國際電影節為優秀長片處女作設立的“一種關注”和“金攝影機獎”單元、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最佳新人獎”、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流星獎”等這種肯定和鼓勵電影新人的獎項,旨在探索新的人才和電影可能性。國內如上海國際電影節專門設立“亞洲電影新人獎”、北京國際電影節的“中國新影人基金獎”和“華語電影新焦點”單元等都致力於發現和扶持亞洲地區電影新人才。
電影節能夠對國家和城市進行有力的宣傳,彰顯文化魅力,展示城市面貌。如戛納國際電影節、柏林國際電影節、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等都已經成為國家和城市的文化標籤。同時,舉辦電影節展能有效促進本國電影和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本國電影文化跨國跨區域交流合作,切實提升主辦國家的整體文化高度和形象。對於電影節主辦城市而言,不僅能讓市民獲得充分享受電影文化的好機會,同時還能為城市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電影節似乎天然地通過特殊的文化議程將旅遊、形象、收益等相結合到一起,始終緊密地保持著電影節與城市經濟文化的共生性。一些成功的電影節往往能夠為城市和國家發展帶來很多衍生效益,這就使得電影節與城市建設和國家發展始終緊密關聯,成為城市經濟文化版圖中的重要部分。電影節通過將世界各地眾多的目光在一定時間之內準確地聚焦在一個城市上,給城市帶來了具有“聚合效應”的關注度。在拉動經濟發展層面上,由於電影節期間有大量的人群湧入,必然會刺激當地的購物、餐飲、住宿等等行業的收入,這也是對所在城市的一種極大的正面社會效益。在電影節舉辦期間,電影節和城市會儘可能地利用當地城市豐富的旅遊資源,在這段時間吸引更多的人來電影節所在城市去領略這所城市獨特的魅力和光彩。如戛納國際電影節所在的戛納市,原本只是一個面積不到 20 平方公里、人口僅有 7.4 萬的小漁村,但是由於舉辦電影節,並對電影節進行精心經營,戛納市成為世界著名城市。例如戛納市將影節宮(電影節的主會場)建在海灘與遊艇之間,共包含 25 個電影院和放映室,一個 1000 座的大影廳和 14 個 35 座到 300 座的廳堂。戛納市將電影節作為城市品牌之一,並傾力打造,使得戛納國際電影節成為國際知名的電影節品牌,同時促成了戛納市成為世界著名的旅遊城市,也通過電影節讓別人記住了法國這個浪漫的國度與電影結下的不解之緣,展現了電影節與城市之間緊密的關聯。同樣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之於柏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之於威尼斯等,城市與電影節交融、相互促進。
可見,電影節對於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國家文化形象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電影節辦得並不理想,對城市的形象可能會產生逆向影響。電影節應以城市文化為基底,不斷提高藝術性和人文性,創造更大的商業價值反哺城市和國家建設。同時一個品牌性電影節的形成,也離不開城市和國家文化的積澱和培養。只有雙方建立一種互利共生的關係,才能互相幫助品牌的建設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