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只用了三天時間,陶勛就將杜恪的第三篇論文翻譯好,然後拿着論文徑直去了化學物理學報編輯部。

“老陶來了,可是杜恪的第三篇論文出來了?”編輯部的一名編委,一眼看到陶勛,就趕忙詢問道,這幾天大家都在等杜恪的論文。

被這名編委一喊,頓時不算寬敞的編輯部里,所有編委都得到了消息。

審理化學方向的編委倒是不怎麼激動,但是審理物理方向編委,全都聚集了過來:“陶教授,論文在哪呢,快給我看看,前兩篇論文把我興趣勾起來,一連在家裡面設想了好幾天,也沒想出來到底如何電子流與質子流分離,並且還能保持聚集態的穩定。”

“紙質論文就一篇,郵箱我發給了朱來軍,你們要的話讓朱來軍給你們轉發。”

“趕緊轉發啊小朱。”

“好的,我這就轉發。”朱來軍是編委中資歷最淺的,主要負責整理來投稿的論文,把各個方向的論文分發到真正的審理編委郵箱中。

接下來十幾分鐘時間裡,各個編委都在自己電腦前,認真的閱讀杜恪的第三篇論文電子流中力的相互作用如何維持平衡。陶勛閑着無事,蹭了一台電腦,看起來新聞。沒等他看完一篇熱點,就被人猛地拍了肩膀:“陶勛,你有杜恪聯繫方式吧,趕緊給他打電話,把他喊過來。”

“啊,陳院長,您怎麼過來了。”陶教授趕忙站起來。

來人是化學物理學報執行副主編陳暘,華夏科技大學少年班學院院長,教授、博導,百人計劃學者。

“我是執行副主編,我過來不是正常的嗎,陶勛,你來的時候我就聽到了,剛把杜恪的論文看了,很有意思,想跟他當面討論一下。”陳暘說道。

“好的,陳院長,我這就給杜恪打電話。”

陶勛很快打完電話,正好杜恪也不忙,就答應儘快趕過來。陶勛又讓一位工作人員,趕去夏科大門口接杜恪,最近門崗查得嚴,一般車輛人員不給進入。

等待的過程中,幾位審理物理方向的編委,圍在陳暘周圍,熱烈的討論起來。

“電子流的設想很有意思,而且前進廣闊,之前我一直詬病的地方在於,這就好像把水電解成氫氣和氧氣一樣,確實氫氣氧氣都是重要能源,但是能量守恆,電解的能量怎麼來。所以總感覺是脫離褲子放屁一樣,但是現在,看完這篇論文,我明白了。”

“老鄧,你明白啥了?”

“陶勛不是說杜恪有計劃進入電池行業嗎,我剛才忽然就想到,如何把電子流理論應用到電池領域,是不是就完美解決了能量守恆問題?充電、放電,這不就是電池的工作原理嗎,如果真弄出電子流電池,按照這個設想的結果,恐怕鋰電池要作古了。”

“老鄧的想法有道理,但是你考慮過沒有,制約電子流的條件太多,如何穩定維持恐怕就是巨大難題。”

“有困哪就克服,杜恪的力學平衡沒出來,我們怕是連電子流都覺得是空想,現在呢,這篇論文一出,電子流就不是設想而是事實了。”

“你們想過沒有,若是電子流理論真的實際應用出來,杜恪的成就,怕是不比曹原差了吧?”一名編委忽然說道,這話迅速引起大家的一陣躁動。

不少編委,包括審理化學方向的編委,都參與進來,想要反駁。

要知道,曹原可是夏科大新生代科研領軍人物,也是夏科大老師們心目中的驕傲。這位天才14歲考進夏科大少年班,18歲進入麻省理工讀博,22歲時在自然發表論文,研究成果魔角石墨烯甚至登上自然封面。很多人都相信,等曹原成長起來,獲得諾貝爾獎也並非不可能。

“跟曹原比……這個……”一名編委反駁的話說出口,忽然又咽進肚子里。

然後就是一陣沉默。

因為在座各位都是學術圈的成功人士,要麼是夏科大的教授,要麼是年輕有為的潛力學者,眼光自然不能說差。曹原發現賦予石墨烯超導能力的“魔角”,開啟了非常規的超導材料研究,並且四次在自然發表論文,足以證明曹原的研究成果價值非凡。

然而杜恪的論文確實很單薄,比起科技前沿的石墨烯超導,這個電子流理論就像是水變氫一樣,顯得有點陳舊過時。

但是一旦實現的話,電子流理論代表的,同樣是一片廣闊的新能源領域,比起石墨烯超導代表的新能源,甚至可以說更加廣闊。而且最關鍵的是,魔角石墨烯從絕緣體到超導體的轉變,需要在零下271攝氏度條件下,遠沒有商業化可能性,只是開啟了超導研究方向的另一扇大門。

讓人們了解到,原來不一定要從化合物中尋找超導材料,還能從其它方面去尋找。

這時候陳暘主編笑道:“都沉默幹什麼,室溫超導一時半會研究不出來,電子流電池,看樣子也一時半會研究不出來,未來是什麼樣子,大家都可以參與進來對吧。等杜恪來了,我們一起問問他,或許以後我們還能在這方面有所合作,共同研究電子流。”

任何一門科研理論,都不是單獨一個人可以完成。

就拿曹原發現的魔角石墨烯來說,他前面剛發表兩篇自然論文,後面就有不少人跟着發表了好幾篇關於石墨烯的自然論文。杜恪的電子流理論,也推開一扇大門,在座各位都是第一時間接觸這個新理論,回去多思考思考,寫兩篇普通SCI期刊不是沒可能。

至於自然這樣的頂級期刊,他們可不敢想象。

一群編委正聊着,那邊杜恪已經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開着自己的比亞迪漢,駛入夏科大校園。拐了幾道彎,便停在一處綠樹掩映的小樓前,這就是化學物理學報的編輯部。上了二樓,踩着有些年代感的樓梯道,很難把這樸素的環境與科技聯繫在一起。

“杜學長,你可太牛了,最近我們編輯部,天天都在討論你的論文,我還從來沒看過有誰的論文,能引起這麼多老師一起討論。”工作人員是個大二的學生,兼職,對杜恪熱情的說道,一點夏科大天之驕子的傲氣——能大二就混進SCI期刊編輯部,沒情商低的。

杜恪淡定的笑了笑:“基操,勿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