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得說王淑蘭的社交能力強,交際圈廣,十四個人的組委會她認識四個,近三分之一。

認識的人說每天都有全國知名餃子館的負責人進行分享,雖然沒把阿巧排上,但多加一個沒問題,於是便把周曉梅的分享安排在第三天上午進行。

各行各業都有專家,餐飲業也不例外。

另外現在的專家也多,經常分不清誰是誰,幹啥的,反正被稱為專家。

現在行業里流行一句話,說幹掉你的不是同行是跨界,毀掉你的不是生意是專家。聽着有些偏激,但這種情況不是沒有,而且很多。

不怕專家不專業,就怕專家來跨界。

有的專家一輩子沒種過地也沒去過農村,卻敢給庄稼人支招,指揮着咋種地。聽他的那就是瞎鬧,不聽吧人家是專家,上哪說理去?

這還行呢,一年到頭頂多損失幾畝地的產量,說得過去。最怕的是那些頂着醫學專家名號的偽專家,聽這些人的整不好會致命,後悔都來不及。

餐飲業的專家好些,至少都是吃出來的,差也差不到哪去,都有好胃口和好肚腩。

參加論壇的有二百人,來自全國各地。按地理位置分長江一線以北的多,以南的少,以南的大部分是來學習和考察的。

第一天的內容常規單調,主要是專家和美食評論家演講,分析當前的餐飲形式和運營模式,餃子異軍突起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以後的發展趨勢。

其中有位專家講的挺好,指出了餃子市場的三大發展趨勢。

第一,傳統型餃子館依然佔主導地位,以後的趨勢是小、精、巧;

第二,快餐型餃子館將得到大力發展,特點是短、平、快;

第三,既保留了傳統,又融入了現代元素的小餃子館發展潛力大,將以社區店的形式出現,呈集團連鎖式出現。

這位專家同時還分析了餃子市場的利潤。

傳統餃子館的競爭優勢是底蘊深,文化強,深受老百姓喜愛,但利潤點不高,在百分之二十左右;

快餐型餃子館的優勢是連鎖性的,產品種類少,容易統一標準,有中央廚房保證質量,同時也節約成本,利潤在百分之二十五左右;

特色小餃子館的優勢在小上,投資少見效快,能夠快速形成社區店連鎖,加盟方便接地氣,利潤能達到百分之三十。

他的利潤分析是理想化的,餃子館的純利潤沒那高。

這麼說吧,如果餐館的整體毛利率是百分之五十五,去掉房屋水電、人員開資、裝修均攤和設備損耗、以及行政運營等費用能達到二十個點就是好餐館了,再多的話也有,那得是超級火爆或者是偷工減料。

拿阿巧省城的赤山路店舉例。三百平店面,日營業額一萬八,月均五十四萬。

毛利率百分之五十八,毛利潤是三十一點四萬。

每個月房租一萬五,煤氣水電加一起一萬八,員工工資十三萬八,運營費用(辦公用品、低值易耗、外部往來等)五千四,裝修損耗(五年期)一萬二,這些加一起是十八萬八。

拿三十一萬四減十八萬八等於十二萬六,這是純利潤,佔比百分之二十三,已經不錯了。

飯店的高營業額一定伴着高成本,因為中餐到啥時候都是人員密集型產業,不像肯德基和麥當勞可以機械化生產。

所以說高營業額不代表高利潤,飯店沒有想象中的暴利,只有管理中利潤。

飯店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當天晚上組委會組織與會人員在一家大型的海鮮餃子樓聚餐,王淑蘭本打算回去接孫女不參加的,覺着把周曉梅一個人扔在那不合適,便給前夫打電話叫去接孫女,然後和周曉梅一起去了。

漂亮女人到哪都是關注的焦點,尤其是男人,總要多看兩眼,有甚者沒話找話的上前搭訕,以獻殷勤。

周曉梅和王淑蘭兩位美女跟認識的四個組委會成員坐了一桌,倆人剛坐下便有三位男士過來坐了,其中一個西服革履風度翩翩的男的從口袋裡掏出名片給在座的每人發了一張,然後進行自我介紹。

“我姓張,弓長張,全名張立國,來自鄭州。開了兩家酒樓,主營餃子,這次是來學習的。”說的很謙虛禮貌,給人的第一印象很好。

在座的都笑着點頭,以示禮貌性的回應。

周曉梅看着手中的名片,見上面寫着“明珠海鮮餃子樓”禁不住一驚。都是做餃子的,對全國各地有名的餃子館多少了解,這家明珠海鮮餃子在鄭州數得着,屬高檔酒樓,營業面積五千平米,兩家店年營業額能達到一個億。

傳聞他家餃子以品種全聞名,正好一百種,號稱“傳承百餃、百滋百味”。

張立國接下來介紹和他一起過來的另兩位男士,一個是他的總經理,一個是他的技術總監。

四位組委會成員了解明珠海鮮餃子,都很客氣的介紹了自己。接下來王淑蘭自報家門,介紹了自己和周曉梅。

顯然張立國沒聽過阿巧,但出於禮貌和對美女的恭維表示出了應有的熱情。

四位組委會成員中唯一的一位女士對張立國介紹說:“阿巧是後起之秀,這兩年發展的挺好,總部在省城,北京、蘇州、呼市、長沙都有分店。

說阿巧你可能不知道,要是說他家的創始人你應該熟悉,老譚,當年操作濱海青花閣了。”

雖然青花閣現在沒落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想當年青花閣全國二百六十多家分店,北邊做到了齊齊哈爾,西邊做到了烏魯木齊,東邊青島,南邊上海,餃子界里首屈一指的老大。

尤其濱海的青花閣被東方美食特殊報道過,曾轟動一時。

張立國有些驚訝,當年他隨東方美食考察團參觀過濱海的青花閣,聽過老譚的演講,印象深刻。也就是通過那次考察學到不少東西,回去後對自己的酒樓進行整改,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是嗎,譚老師今天沒來?”張立國問。

“譚董最近事忙,沒來參加。”周曉梅說。

“噢——”張立國有些失望,隨後說:“上次見他應該是十年前了------譚老師厲害,對餃子研究的透,管理有一套。”

“你倆認識?”王淑蘭問。

“應該說我認識他,他不一定能認識我。”張立國說:“是去濱海青花閣考察的時候見的,呵呵,那時我的餃子館小,沒現在大,就一家,生意說不上好也說不上壞。

正趕上東方美食組織紅廚帽活動,那期活動是考察濱海的青花閣,我就報了名,想去學習學習。

青花閣做得好,學到不少東西,尤其是譚老師的分享,從實地出發,答疑解惑,毫無保留,非常精彩。”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