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參加廚藝大賽的師傅在二十五號之前陸續來到蘇州,同來的還有區域經理和總廚。

比賽場地設在蘇州的中央廚房店,賽程為期兩天。這兩天店裡中午不營業,晚上正常,這樣能保證比賽時間充足。

第一天是餃子工和涼菜的賽事,第二天是熱菜。

大賽總負責人忠清,副手是五個總廚,主持人李爽。

評委分特邀評委和專業評委。特邀評委是蘇州區十家店推薦的十位忠實老顧客,還有喬剛、喬剛的朋友柳國慶。專業評委是古毅和王姐出面邀請的餐飲協會的會長、副會長,以及五位資深的淮陽菜老師傅。

特邀評委屬大眾評審團,真正說的算還得是專業隊。

老譚無事,權當觀眾。

別看他像沒事人似的,說實話有他在周曉梅、忠清他們就有底,敢放心大膽的干。

二十五號上午,經過兩個月的精心準備,阿巧餃子館餐飲公司廚藝比拼大賽正式拉開帷幕,最先進行的是餃子工大賽。

五個餃子工,每人一個面板,面板上放着一斤面,一大量杯水,一根兩頭尖的擀麵杖,一碟餃子餡,一個餡匙子,一個餃子托。

比賽規則是在規定的時間內將面和好、揉好、醒好,然後下劑子、擀皮、包餃子。完成最好的獲得冠軍。

其中有幾個關鍵點:

第一,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

第二,只有一斤面,一量杯水;

第三,餃子的標準是皮十三克,餡十五克,一個餃子二十八克;

第四,形狀必須統一,無褶無皺,渾圓飽滿。

第一步和面就很難,主要是沒盆,必須在面板上操作。面和水比例對餃子工來說是個考驗,同時還要記着預留出補面。

正常情況是一斤面半斤水,現在就得用九兩半面四兩半水了。

第二是下劑子。和好的面按十三克的劑子計算,正好出五十七個劑子,如果去掉做補面的半兩,應該是五十一個。

所以上飯店如果說要一斤餃子,一般都是五十個。也有六十個的,那餃子保證小。

劑子下完,等到擀皮和包就簡單了,這是餃子工的基本功,練得也最多,幾乎出不了差錯。

整個比賽的技術亮點是第一步的和面和第四步的擀皮。

李爽宣布比賽開始,五位選手首先把塑封着的面倒在面板上,取出半兩做補面,沒稱,全憑手上感覺,但都差不了一星半點。

接着把面圍個圈往裡加水,量杯上有刻度,不會加多也不會加少,除非緊張得手抖。

然後像畫太極似的一圈圈的把水面混合。

離遠了看,五個餃子工像五位武林高手,動作整齊劃一的打着太極推手,姿勢優美,飄飄欲仙。

大廳里播放着旋律優美的古箏曲高山流水。聲聲箏鳴,清脆悠揚,和了五位美女的表演,渲染了美食的滋味悠長。

“餃子講究三分面,五分餡,外加二分火候。火候指的是煮、蒸、煎。俗話說煮餃鮮、蒸餃香、煎餃味道能繞樑。說的就是火候。

餡是餃子的靈魂,無餡不成餃,無湯不煮麵。要想做一碗好麵條首先得有好湯,好湯指的是老湯、雞湯、高湯,其中包括醬、鹵、汁、料。

餃子好吃主要體現在餡上,要不咋說餡是靈魂呢。並且餃子也是以所包的餡料命名的,比如三鮮餡餃子、酸菜餡餃子、芹菜餡餃子、青椒餡餃子等等。

餃子還講究三分皮。皮就是面,面要是和的不是軟就是硬的,擀出的皮也不行,包出的餃子也不好吃,不是粘牙就是白生。

所以說一盤餃子要想好吃,必須皮、餡、火候全都掌握好。

現在五位選手操作的是餃子的第一步——和面。和面講究水面適中,軟硬適度,揉到時候,醒到程度。和完面要手光、盆光、面光,也就是常說的三光。”

李爽適時應景的講解讓評委們很滿意,尤其十位老顧客評委,聽的很入神也很仔細。

五位選手從和面到揉面再到醒面一氣呵成,不分前後。

接下來是揉條下劑子。五個人的操作步驟、動作姿勢完全一樣,都是先把醒好的麵糰從中間掏個洞,然後兩手攥成大圓環,再從一處斷開,放在面板上搓成均勻粗細的長條。

接下來左手掐着麵條一端,右手快速的揪劑子,一下兩個。五個人一起來,劑子像大個兒的雨點紛紛落下,場面頗為壯觀,引得評委和觀看比賽的員工紛紛鼓掌叫好。

場面有點不像比賽,更像表演。

下完劑子開始擀皮,這是最具觀賞性的。

只見五位選手先是雙手壓劑子,把壓完的劑子四個一沓的摞起。然後用雙手的手掌壓着兩頭尖的額麵杖,兩隻手各掐四個摞在一起的劑子開始擀。

一下,兩下,三下、四下、五下。

出——

一手四個兩手八個,圓圓的劑子飛出去,如大片的雪花,飄飄洒洒。

又是一片掌聲。

在阿巧,用兩頭尖擀麵杖一次擀倆皮的屬於入剛入門的菜鳥,擀四個的屬於青銅,擀六個的等於黃金,擀八個是王者。像王紅、孟夢、雅茹、吳敏她們一次性擀十到十二個的就屬於天花板了。

在這個環節五個人拉開了少許距離,有三十秒的差距。

最後經過緊張的包制一關,最終取勝的是東道主蘇州代表隊選手。

全場最高興的當屬雅茹,那是她親手調教出來的員工,雖沒像趙敏那樣收為徒弟,但也師傅師傅的叫着,能不高興嗎。

接下來是涼菜比賽。

在餃子工比賽的時候涼菜師傅的製作就已經在廚房開始了,餃子工比賽一結束,涼菜師傅的第一道規定菜品的製作已全部完成,被傳菜生端到了展台上。

規定菜品是阿巧的傳統涼菜“熗拌干豆腐”。這道菜在東北是一道家喻戶曉的爽口菜,家庭婦女都會做。就因為家喻戶曉,誰都會做,大小飯店都有,所以做好的、叫人叫絕的真沒幾個。

這就和東北名菜“鍋包肉”一樣,說難做吧,拿出個廚師都會做,吃着也是酸甜口,也行。說簡單吧做好的人真沒幾個,能夠叫絕的屈指可數。

“熗拌干豆腐”不是阿巧首創,但絕對是阿巧發揚廣大的。

這道菜在呼市賣的比省城都火,其次是北京,在蘇州經過老譚的改進,將干豆腐換成了本地人愛吃的乾絲,賣的也很火爆。在長沙也很受喜愛,呈逐漸上升趨勢。

做這道菜的關鍵點是對干豆腐的處理和與蔥絲的搭配上,干豆腐焯過水後不要急於投涼,保持熱度最好。所搭配的蔥絲不能太少,必須放在干豆腐表面和干紅椒絲一起澆熱油才行。

所用的調料也極為簡單,用鮮露和一品鮮按一比一的比例調和,加少許麻油拌好即可,不要加味精、味粉之類的,以免泄口。

這道菜五個選手幾乎是勢均力敵,不分勝負。最後由大眾評審團給出意見,省城隊選手以一分優勢暫時領先。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