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淳于瓊敗逃,高順拿下清河國,劉辯順勢令高順暫代清河國太守一職,而身為清河國望族的崔氏族人的崔林也被高順派人押送到了劉辯這裡。

崔氏一族在清河國很有名望,這種大士族向來是上位者們爭分拉攏的對象,儘管是劉辯,也無法完全無視崔氏一族。

而崔氏族人已經有甚多為袁紹效力,其中較為突出的便是崔琰,崔林是崔琰的從弟,能力雖然稍稍遜於崔琰,名望也不足崔琰,但崔林亦然有他的作用,至少他的存在代表了崔氏一族的另外一種態度和立場。

劉辯對崔林還算是以禮相待,客套禮數是一個不少,好吃好喝的統統管上,而劉辯如此客套的態度倒是讓崔林有些不適應了。

“殿下但有差遣,請儘管吩咐,在下若是能夠做到,必然不會推辭!”崔林是個拎得清的人,他不是沒腦子的莽夫會以為別人客套吹捧幾句就會沾沾自喜,自大膨脹。崔林心裡有數,能讓劉辯如此關切洽談,必然是他身上有劉辯需要的某種東西。

待價而沽什麼的,崔林是不敢想的,他對劉辯也是有所了解的,這位可不僅僅只是表面看上去和善的主,真要發怒殺起人來,那也是果斷無比的。

“我怎會對先生有什麼差遣呢!”劉辯笑着說道:“我只是覺得先生為那袁紹效力,不如來為我效力而已。”

“在下才學淺薄之人,哪值得殿下如此看重!”崔林自謙回答。

“先生何必妄自菲薄?”劉辯反問一句,崔林笑了笑沒有應答,劉辯則繼續說道:“難道先生還看不清楚冀州的形勢嗎?”

這話一出口,舉手投足之間劉辯就表現出了十足的自信,崔林則是面帶尷尬之色,他不得不承認袁紹目前的實力是不如劉辯的,再加上袁紹新敗,淳于瓊軍又被高順攆着追了半天,孰強孰弱,明顯可見。

基於此,劉辯是絕對有信心拿下冀州地方的,他覺得目前的袁紹已經是日落西山,進取無能,唯有死守而已,如此耗上一段時間,袁紹必亡。而劉辯認為想要完全的掌控冀州地方,不只是僅僅消除袁紹勢力就可以的,他還得獲得冀州地方士族的支持才行,而崔氏一族便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

先前劉辯已經接納了辛毗,如今他沒有理由不接納崔林,一個士族是接納,兩個士族也是接納,只要願意合作,那必將都會有好的結果。劉辯的想法很純碎,他就是希望崔林投效。

話已經說到這裡,崔林若是再不鬆口,那就是不識好歹了。遂崔林答道:“久聞殿下麾下人才眾多,在下並非妄自菲薄,要論才學,在下實在平庸。但今日殿下相邀,便是給崔氏一族另闢蹊徑,在下斗膽懇請殿下答應在下一個請求。”

“你說便是!”劉辯說道。

“若殿下能夠答應在下在清河國任職,那在下從今往後必然為殿下效以死力,不管崔氏一族往後如何抉擇道路,在下只唯殿下馬首是瞻!”崔林拱手跪地,他的態度很誠懇,而他的意圖也十分的明顯。

崔氏一族的根基便是在清河國,崔林要在清河國為官,那必然會對崔氏一族有所照顧,他是要借劉辯的手給予崔氏一族一些保障,總是崔氏族人最終還是支持袁紹,而若是等到袁紹敗亡的時候

,也可保全這部分的崔氏族人,不至於讓他們落得個身死的下場。

劉辯聽完之後便直接把崔林給扶起來,他緩聲說道:“先生的擔憂,我是可以理解的,我答應先生便是。”

“多謝殿下!”崔林拜謝而道。

英雄人物:崔林,字德儒。

身份:士族。

年齡:年)。

性格:冷靜。

四維:武力43,統率16,智力70,政治80。

品質:藍色。

評定:明者,賢者。

悟性資質測試:平庸。

忠誠度:100。

特性:虛實,經論,能吏,郡官,名聲,眼力,徽收,恭敬,思想,忠義,忠君,死忠。

效忠:劉辯。

官位:郡丞。

駐守:清河國。

提示:經服用全能造化突破丹已達到培養上限,不可培養。

——

毫無疑問,崔林的投效會使得劉辯更為完全的掌控清河國,崔氏一族也必將出現分歧,而辛氏一族和崔氏一族先後投效劉辯,這會使得冀州地方士族之間也產生裂痕,必然會有人再次官網,有甚者會直接倒向劉辯,而疏離袁紹,這將會是劉辯樂意看到的一幕。

由崔林擔任清河國郡丞一職,劉辯是沒有任何顧慮的,還是那句話,有修心功法在,有忠誠度在,所有的背叛在劉辯這裡都是不現實的。這也正印證了劉辯的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況且崔林的四維屬性還算不錯,他擔任郡丞一職綽綽有餘。

劉辯也是要在清河國釋放一個信號,接下來只要是願意來投效的,劉辯都會酌情考慮接納。冀州風向已經開始變了,劉辯這是希望某些士族,某些人不要再頑固不化,哪怕是尋求合作,或者是留條後路,那麼都應該來與劉辯接洽一番,這是劉辯釋放的善意的信號。

清河國這邊事宜初定,中山國那邊很快也傳來了消息,張郃與麹義對峙許久,近期這兩隻部隊終於是打破了僵局,而進行了數次戰鬥,其中不過程也不是一句兩句可以說清楚的。

張郃駐守常山國,麹義駐守中山國,這兩隻部隊對各自駐守地方都掌控的很好,從駐防到巡防,兩隻部隊都是下了功夫的,所以一段時間以內這兩隻部隊就只能夠對峙,互相雖然有試探性的進攻,但因為雙方都找不到對方的弱點,所以無法攻破對方的防線。

開春之後,張郃把主力部隊駐守到了常山國的南行唐城,而麹義也把主力部隊駐守到了上曲陽城,雙方以泒水為界,各自提防,小心戒備,常常與泒水對岸相互對射,卻也還未有爆發真正的戰鬥。

但隨着袁紹在巨鹿郡兵敗之後,冀州形勢急劇發生扭轉,淳于瓊當時都有撤軍的心思,那麼麹義自然心裏面也是沒什麼底的。

麹義擔心的問題有很多,袁紹已經撤回渤海郡,淳于瓊那邊他也是指望不上,所以相對而言還處在前線的部隊就只有他這裡了。

麹義與淳于瓊可不同,淳于瓊與袁紹的關係可不一般,而麹義只是半路投效袁紹的,說的難聽一點,麹義只能算是個背主的降將。袁

紹看重麹義不過是因為麹義自己帶着軍隊而已,除此之外,麹義投在袁紹麾下之後還並沒有立下什麼特別大的功勞,就算是掌控中山國,這也是建立在袁紹的威望之上的。

身份不理想,地位不穩固,功勞也沒有多少,如此處境之下的麹義心裏面便是沒有什麼底氣的。袁紹敗了,接下來該怎麼打,還能否守住中山國,麹義也是沒什麼主意,但他與淳于瓊不同,他沒有想着跑,他只是有些不知所措。

只要不想着跑,那事態就不會太差,況且麹義的班底也不差,他的本部驍將就有二十六人,此二十六人個個都是勇武之輩,皆為麹義心腹。而袁紹為了抑制麹義在軍中的威望過高,他把子侄高幹和高柔都派遣到麹義麾下,這二人一文一武明面上是共同協助麹義,實際上就是來監視麹義的。

而袁紹更有派遣趙忠和周昂到麹義軍中任職,皆為副將。

這裡的趙忠可不是十常侍中的趙忠,而是袁紹的部將趙忠,同名同姓而已。此趙忠勇武上佳,膽識過人,是領兵的一把好手。

而周昂更是袁紹的心腹,他不僅是袁氏門生,還是會稽地方的士族。周昂曾經擔任過九江太守,在袁紹立旗之後,他便前來追隨。

周昂的能力並不差,但他卻尚且未有什麼能夠拿的出手的事迹來。先前在討董聯盟分散,只剩下孫堅獨自進攻董卓的時候,袁紹就曾經派遣周昂去奪取孫堅的駐軍大本營,只是後來他又被孫堅給打了回去。

廣個告,真心不錯,值得裝個,畢竟可以緩存看書,離線朗讀!

儘管如此,袁紹依舊是很相信周昂的,換句話來說,袁紹對袁氏門生都有着天然的信任。

周昂和趙忠來到麹義軍中,與高幹和高柔一般,他們表面上是來協助麹義的,實際上他們是來分麹義兵權的。

所以麹義這是部隊的班底實力並不差,只不過人心不齊而已,大方面的矛盾的暫且沒有爆發,但雞毛蒜皮的小衝突卻是頻頻不斷。麹義知曉他現在的處境,所以有時候他對於高幹等人的一些無理要求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但眼下冀州局勢改轉,軍隊裡面將領不合便是會成為致命點的。

早早就等待機會而苦苦堅守的張郃在得知這個消息之後,他便急忙去找軍師田豐商議。

麹義軍中將領不合,以此為突破口的話,那麼該當如何呢?

田豐建議說道:“麹義是背主求榮之人,又手握重兵,立場雖然尷尬,卻又是自視甚高,他與袁紹的關係是沒有那麼牢固的。高幹高柔二人皆為袁紹親近之人,他此二人對袁紹極為忠誠,卻也年幼稚嫩,不足為懼。至於周昂、趙忠二人,他二人經驗是有的,能力也不俗,但他們手中無重兵,自然也無需擔心。”

“若是這三波人馬分開來,或許會對我們造成一些麻煩,但他們若是合在了一起,那對我們來說到是一個機會。”田豐伸手摸了摸下巴上的小山羊鬍子不急不慢的繼續說道:“這三波人馬看似一心,其實各懷鬼胎,麹義自視甚高,高幹高柔暗自監察兵卒,周昂和趙忠二人更是想着要分麹義的兵權,如此貌合神離,相互提防又暗中使壞的將領層,我只需要用一個計策便可以瓦解他們。”

“什麼計策?”張郃十分配合的問道。

“離間計!”田豐擲地有聲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