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飞燕舞燕满天》 我本无我

清燉豬蹄紅燒肉,

爆炒腰花滷腸頭。

老少皆宜比箸快,

貴胄賤口爭相收。

豬生本是貧賤命,

維繫民生任烹溜。

三十六般烹飪技,

文修武煉下廚州。

千百佳餚出妙手,

二十四味意尤厚。

淨壇天下有因果,

儉存美食備荒憂。

他日民眾欠口食,

湯盎憨憨解眉愁。

羅老師輕啜一口酒,說道:“筆友少時靦腆、愛口識羞,處處顯得很拘謹,給人的第一印象是痴呆愚笨。不過他的心思卻是異常活絡,在他眼中,一滴水可以是茫茫大海,一株小草可以是幽幽森林,一隻螞蟻可以是芸芸眾生。”

古麗燕說道:“燕哥這是有什麼病嗎?”

呂希燕說道:“他這是臆想症。”

郭燕笑道:“燕哥這是在異想天開。”

羅老師淡淡的一笑,道:“筆友的想象力很豐富,小學階段他的成績一直很好,年年都是三好學生優秀班幹部。三年級以後,我每年都給他減免學雜費,還給他發獎學金。”

古麗燕興趣盎然,道:“羅老師,有多少錢啊?”

“不多,每學期三塊五塊不等。”

古麗燕輕輕的“哦”了一聲,她有點失望,三五幾塊錢能算作是獎學金嗎?對她來說,每天的零食都不止五塊錢。

“我記得當時的學費是,一二年級是一塊五角錢,三年級是三塊五,四年級是五塊錢,五年級是七塊五角錢。”羅老師頓了一下,說道,“當時豬肉是八毛多九毛錢一斤,給筆友的獎學金,可以讓他每個月都能吃上一斤豬肉。”

郭燕笑了起來,道:“難怪燕哥呆頭呆腦的,原來是吃豬肉吃的。”

“郭姑娘,可不能這樣冤枉豬豬。”羅老師呵呵笑了起來,說道,“一年春作首,六畜豬為先。豬對我們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來說,可算是立有大功的。我們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巜詩經》中有云:‘執豕於牢,酌之用匏。食之飲之,君之宗之。’由此可知,早在五千年之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養豬食豬了。早在那個時候,但逢喜事,必烹豬宰羊賀之慶之。”

呂希燕盈盈一笑,呤聲道:“爺孃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花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出征凱旋歸來,人們就是殺豬向她慶賀的。”

“不止是有殺豬慶功犒勞保家為國的將士,更有曾子殺豬教子的典故。”

古麗燕明顯的興致高漲,道:“殺豬教子,怎麼說的?”

羅老師說道:“孔子有個弟子叫曾子。一天,曾?的夫?到集市上去趕集,她的孩?哭著也要跟著去。母親對孩子說:“你先回家待著,待會?我回來殺豬給你吃。”曾?的夫?到集市上回來,就看見曾?要捉豬去殺。她就勸阻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孩?開玩笑罷了。”曾?說:“夫?,這可不能開玩笑啊!孩?可不知道你在和他開玩笑。孩?沒有思考和判斷能?,要向?母親學習,聽從?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在欺騙他,這就是教育孩?騙?啊!母親欺騙孩?,孩?就不會再相信??的母親了,這不是教育孩?的正確?法啊。”於是曾?就把豬給殺了,取其肉做成一桌好飯菜讓孩子吃了。”

古麗燕笑道:“為一句話殺一條豬,也太小題大作了吧。要吃肉,可以去集市上買一點就可以了。我看是曾子嫌養豬又髒又臭又累,他不想養了,所以藉故殺之。”

羅老師正色說道:“曾子是夏禹的後代,是孔子七十二賢徒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什麼是儒家思想?它是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其‘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內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撰寫《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後世尊為“宗聖”,成為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僅次於‘復聖’顏淵。後世幾千年,各朝各代的讀書人的課本四書五經中,就有巜論語》和《大學》。”

古麗燕尷尬一笑,道:“巜論語》我知道,就是記錄孔聖人言行的書。”

羅老師有點意外,道:“你知道《論語》?”

古麗燕信心滿滿,道:“阿里木向我講過,我記得開頭三句話是: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羅老師點點頭,又聽古麗燕說道:“燕哥也經常之乎者也講論語,他常掛在嘴上的一句話就是:男女有別,當授受不親!羅老師,我認為論語就這句話不好,現在都什麼年代了,男女還授受不親啊?”

羅老師笑了起來,說道:“古麗燕,男女授受不親是孟子說的,不是孔子說的。”

郭燕問道:“羅老師,孟子的男女授受不親真的是手指都不能碰嗎?”

呂希燕似笑非笑,道:“筆友說的,不是夫妻情侶的男女,當授受不親!”

羅老師點點頭,說道:“其實,我們一直誤解了這個詞語。孟子的原話是,‘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這裡的親,當作親暱親蜜講,授受是給予接受的意思,意思是男女交往,不要表現的太過親蜜,這是禮制要求的。嫂溺,援之以手者,權也,表明了禮制在儒家心中是可以靈活變通的,這也是儒家以人為本思想的體現。這又返回上一句來講,什麼樣的男女在什麼情況下當遵守男女授受不親的禮制呢?當然不是夫妻情侶的男女必須授受不親了。縱觀孔儒一生,他們其實是非常尊重女性的,這從孔子編輯的《詩經》中就可以看出來。排在《詩經》首位的詩歌《關雎》就是一首男追女的愛情詩歌。這裡面沒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更沒有依財仗勢的強霸強娶,有的盡是男子為討女子歡心的各種謙卑。不是真心尊重女性的人,是斷不會喜歡這類詩歌的。而且,《詩經》中這類詩歌還有很多,足見孔儒一家也講個男女平等婚戀自由的,孔聖人是很尊重女性的。”

郭燕看看呂希燕頻頻點頭,想了想,問道:“羅老師,孔子也說過: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他這不是明顯的看不起女性嗎?”

古麗燕道:“對,是有這麼一句,燕哥解釋說:跟無德的女人很難相處,你親近她的話,她就會無理,疏遠她的話,她就會報怨。”

羅老師搖搖頭,說道:“孔子的確說過‘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歷代譯文為:孔子說,‘只有女子和小人是很難教養的,親近了,他們就會無禮,疏遠了,他們就會抱怨。’這樣理解的確會讓人們認為孔子輕視婦女。但事實卻是,千百年來,人們都錯譯了他的意思,因為在春秋戰國時代,‘女’字大都讀音為:rǔ,代替‘汝’字使用,而‘汝’字譯成今天的白話,就當‘你’講。這樣去理解,把上面那段孔子的話,譯成白話就變成了這樣:只有你們這些人和小人是很難教養的,親近了就會無禮,疏遠了就會抱怨。我研究過《論語》全部的語錄,發現凡出現‘女’字的地方,除了一處特指名稱,即女樂,指舞女外,其他均應讀為‘汝’,當‘你’講,這段話應當不例外。”

呂希燕很是高興,她看看古麗燕,又看看郭燕,問道:“羅老師,孔子這句話中的你們指的是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