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寂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任筆友道:“唐僧來自東土,唐太宗為他送行曰:‘寧戀本鄉一捻土,莫愛他鄉萬兩金‘。在唐僧心中,自是以大唐為中心,中央戊己土,所以唐僧五行本為土。但東方五行屬木,故唐僧五行又為木。唐僧本為金蟬子,蟬由土生,土生金,故名金蟬子,故唐僧五行重金。而蟬以木為依,木生火,所以唐僧五行旺火。唐僧少時名為江流兒,江流為水,所以唐僧五行益水。土木金火水五行,唐僧佔全。”
“孫悟空由靈石而生,石為土,而土生金,所以猴哥五行為金。金的特點是百鍊成鋼,所以猴哥在老君的八卦爐中被煉成了火眼金睛。白龍馬由龍而化,龍源於水,而水生木,所以白龍馬五行為木。而據傳統的四靈圖中的青龍案所示東方甲乙木,也證明白龍馬五行為木。”
“豬八戒原為天蓬元帥,管理天河水軍,而豬八戒被稱作木母,五行水生木,所以呆子五行為水。又因水圓面潤,正合呆子胖嘟嘟的形象。”
“沙和尚佔據的流沙河,河裡流沙,說明沒水,沙呈土相,是為土,五行中火是生土的。且沙字為少水之意,水火不相容,少水則火旺,所以沙和尚五行屬火。”
“你們看啊,木火土金水五行,唐僧佔全了,而且他本五行為土,土為萬物之母,所以他能統御五行。看五行相生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我們知道了孫悟空五行為金,是人者唐僧的心,因為土生金,生者萬變,所以心善變,為了控制心,唐僧才給孫悟空戴了幅鋼圈兒。”
“白龍馬五行為木,木者,根扎大地,枝朝天齊,謂之上天入地。白龍馬根在大海,於地下,工作施雨在空中,於天上,很是契合木的形象。在人的形體中,什麼能上天入地?當然是意念了,所以白龍馬是唐僧的意念,所以土也生木。意念由心生,當然也由心滅,所以金克木,孫悟空最先收伏白龍馬,達到了心意合一。”
“豬八戒五行為水,水土為泥,所以八戒為和稀泥者。有句俗話說的,扶不上牆的稀泥,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水份太重。是什麼讓唐僧有點象扶不上牆的稀泥呢?當然是貪圖享樂的慾望了。所以豬八戒就是唐僧自生慾望的體現,好在有水來土掩之法,唐僧終歸依靠心的意志力克服了凡俗的慾望。”
呂希彤忙道:“筆友,等一下,按你的說法,水是生木的,那麼豬八戒的凡俗的慾望應該催生白龍馬的雜亂意念才對,怎麼反而被意志力克服了呢?水木也不相剋啊!”
任筆友點點頭,道:“五行相生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的雙重關係,即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孫悟空為金,豬八戒為水,即金生水,也就是說孫悟空即為豬八戒之長輩,事實上孫悟空為大師兄,也是比豬八戒高了一個等級的,因此孫悟空處處壓著豬八戒,豬八戒也有反抗,只是徒勞罷了。”
“西遊記中是按人的本性來寫沙和尚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人之初,性本善。你看整個西天路上,沙和尚不與心爭,不與慾望爭,只是本分的引著意志力的白龍馬循著西天而去。”
郭燕問道:“但是沙和尚五行為火,火克金,為啥沙和尚沒給孫悟空添亂呢?”“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火?火,為佛教四大之一,謂火大,是物質的暖性,調熟為用者,與人性之初善吻合。火到之處,無寒冷,少陰暗,故有心燈之說。悟淨者,自性清淨,他就是孫悟空與豬八戒之間的調和劑。再者說了,孫悟空早已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要不然觀音菩薩也不會弄個什麼緊箍圈兒套在他頭上了。”
原來是這樣子,眾女點點頭。阿古麗更是驚奇驚喜的看著任筆友,她不知道一部《西遊記》竟暗合了這麼多的知識,她不可想象男人的腦海裡還裝有多少這樣的奇知怪識。她似乎明白了眾女喜歡他的深層次的原因,跟他在一起,總會有意無意地接觸到中國傳承上千年的文化知識。好奇心驅動,她問道:“哥,那,那個孫悟空為什麼就是唐僧的心呢?”
任筆友說道:“我們說孫悟空是人心,那是因為最初的孫悟空騷動不安份,常於天堂地獄善惡之間自由穿梭不定。我們先看他在斜月三星洞跟菩提老祖所學的那些本領,最出名的莫過於七十二變與十萬八千里的筋斗雲。”
“《楞嚴經》上說:心有七十二相。世人之心善變,瞬間七十二變,善變的心謂多心,是隨意。孫悟空隨意多心,所以後來才有他化作唐僧模樣,吐出五顏六色的一堆心來,這也暗示他從此後去除了雜心,以純聖之心跟隨唐僧去靈山取經。”
“再看他的一個筋斗雲,十萬八千里,恰好是兩界山到靈山的距離,說明靈山再遠,也不過是心念之間。這說明:善惡就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成佛,一念也可以成魔。所以這十萬八千里的取經路,其實就是一個人修心去除心魔的歷程。還有這個兩界山,原為壓制孫悟空的五行山,唐王為什麼要由五行山改為兩界山呢?因為唐王徵西,定國,逐改五行山為兩界山,拿劉伯欽的話說:‘這山東邊為我大唐所管,西半邊屬韃靼地界。那廂虎狼,不服我降。‘這說明這山乃善生與惡死之界,所以唐王改為兩界山。我們知道孫悟空大鬧地獄後,已不存在五行中,五行山根本就壓不住他。事實也是如此,若不是觀音的那道六字真言佛符封鎖住了諸生死之門,恐怕如來佛也被那猴子打得無處可藏了吧。後唐僧來到這五行山要過兩界山,就是說唐僧是帶著善與生而入惡與死之地,救下了孫悟空,說明善惡生死乃在一念之間。此時孫悟空拜了唐僧為師,說明他初步選擇了善與生,而拋棄了惡與死。我們再看孫悟空使用的兵器為天河定底神珍鐵的金箍棒,乃是大禹治水用以測量江河湖海深淺的定子,太上老君所煉,實際上這暗示金箍棒是測人心的。”
呂希燕道:“原來金箍棒是把尺子啊!”
任筆友點頭微微一笑,道:“為什麼金箍棒只有孫悟空能用呢?因為孫悟空是人的心啊!人的心有七十二相,且隨意善變,心念之間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一念之間可善生可惡死。我們再看金箍棒的特性,大能通三十三天,小如繡花針藏於耳內,可隨心意萬千變化。悟空心惡時金箍棒就是奪取生命的催命符,悟空心善時金箍棒就是一顆繡花針,能繡出錦繡世界,所以說金箍棒實際是一把測量人心善惡的標尺。所以最後取經團隊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去除了心魔,各都修成正果,金箍棒便自然消失了。”
林燕笑道:“醜蛤蟆,聽你這麼一說,還真覺得之前的西遊記白看了。喂,你那有《西遊記》沒有,借我看看。”
呂希燕淡淡地說道:“林燕,他雖沒有巜西遊記》,但他卻有一本叫《我》的書,你應該借去好好看看。”
郭燕不明就理,道:“有叫《我》的書嗎?這是本什麼書,好看嗎?燕哥,能借給我看看嗎?”
當然,這本叫巜我》的書,原本只專屬呂希燕所有,如今見女孩卻把《我》公諸於眾女,顯然是女孩心中有氣,故意為之。任筆友心中發慌,可不敢再惹女孩生氣,於是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