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飞燕舞燕满天》 我本无我

紅燒肉,肉紅燒,糖酒鹽合出七巧。一巧豕當肥,農家安居如意為。二巧糖普惠,五穀豐盛民生維。三巧酒會飛,東西南北路通隨。四巧鹽無稅,千百佳餚足味蕾。五巧廚精貴,糖酒鹽合調百味。六巧人賢惠,海北天南聚融會。七巧國泰維,天下一統人共醉。

李老師收拾亭當餐廚清潔衛生,適逢任筆友引經據典侃侃而談,眾人也是興趣高漲,便笑道:“筆友,幾年不見,果然當刮目相看了,你都快成歷史百科全書了。”

任筆友說道:“主要是羅老師教導得好。”

羅老師欣慰的笑道:“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嘛!再說了,讀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鑑今。我們中國人的宗教就是歷史。孔子說過:讀史不讀經則罔,讀經不讀史則殆。,《禮記·經解篇》已有警示:“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故《詩》之失,愚;《書》之失,誣;《樂》之失,奢;《易》之失,賊;《禮》之失,煩;《春秋》之失,亂。我們在閱讀《春秋》這樣的史書時,如果缺乏穩定的是非觀念,就可能心神混“亂”。往古以來,中國知識分子都讀經史子集,又以經史為核心,而古人總是先讀經,而後才讀史。因為史所記載的是變、亂,經所記錄的乃是常道。通過讀經,人們樹立起基本的是非善惡觀,而多少具有道德和政治判斷力。有了這樣的心智基礎,史書所記載之變、亂,也就可被當成資以“鑑戒”的案例集。在這樣的觀念框架中,邪惡的人、事正好可以成為進行自我道德思考、修養的材料,或者發揮“資治”作用,而不會成為教唆悖亂、訓練陰謀術的教本。還有,經記錄的是華夏文明成長史中最為重要的人物的言與行。故而,華夏文明永昌不衰的全部基因密碼,就隱藏於經之中。經部古之聖賢大成智慧,集一生情感抱負說大道之言,俗人讀經多難神交聖賢,蓋其不能正襟齋心去妄求真,何謂之:經者聖賢大情感,太陽也,俗人齋心去妄,少陰也,陰之極致則陽動此乃神交聖賢之境也。史部古之大成智慧者泯滅俗情而言物人跡事,客觀理性載史為書鬼神莫測也,俗人讀史多難漸入佳境,蓋其不能風雲際會情感突起,何謂之:史者滅俗情存天道,太陰也,俗人真情湧浪,少陽也,陽之極致則陰柔和合有感而所得也。”

古麗燕自然是聽得一頭霧水,不過她心中依然有所惦記,道:“燕哥,你還沒說紅燒肉是誰發明的呢?”

郭燕笑道:“古麗燕姐姐,你這麼快就開始惦記起豬豬了嗎?”

呂希燕瞅了任筆友一眼,對古麗燕不陰不陽的說道:“有時間了讓醜蛤蟆給你做回紅燒肉解饞如何?”

李老師微微一笑,道:“雪芹,醜蛤蟆是筆友的外號嗎?”

任筆友打個哈哈,道:“說起這紅燒肉啊,就不得不提蘇東坡了,這道菜雖不是他發明的,卻是經過他的手發揚光大的。先是他被貶黃州,便自號東坡,作了《食豬肉》一詞: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從這首《食豬肉》詩中,不難看出東坡先生也深諳紅燒肉烹飪之道!後來他領導人們抗洪救災為民謀福利,人們為感謝他,也知道他喜歡吃豬肉,便都把自家的上好豬肉贈送與他。東坡先生也沒推辭,而全數收下後,他令人將豬肉切方塊,按他的方法燜燉好,又逐一回贈給人們。由於他做的豬肉選料講究和調味精細,人們吃後都驚呼美味,便使這豬肉在江浙一帶迅速火爆起來。為了紀念東坡先生的恩情,人們便給他送回的豬肉取名叫‘回贈肉’,也有叫東坡肉的,其實就是紅燒肉,跟我剛才做的鍋包肉一個道理,都略微的改變了一下烹飪技法而已,屬創新一列。”

“不過我們現在吃的紅燒肉中,卻是以毛氏紅燒肉最為出名。”任筆友繼續侃侃而談道,“毛主席吃的紅燒肉被稱為毛氏紅燒肉,它與傳統的紅燒肉不同的是加有辣椒,毛主席有句名言,不吃辣椒不革命。當時的紅燒肉是用醬油給肉上色的,有一次,毛主席視查醬油廠,發現醬油長蛆了,便從此不吃醬油了。可他愛吃的紅燒肉怎麼辦呢?不用醬油,廚師就用炒糖汁給紅燒肉上色,沒想到用糖色燒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甜滑潤可口,從此就更加喜愛紅燒肉了。所以,才有了後來他御點紅燒肉為核科學家們解饞補腦。”

古麗燕看著任筆友,眼前浮現了一盤色澤鮮亮五香四溢的紅燒肉,她舔舔嘴唇,道:“紅燒肉真有那麼好吃嗎?”

“絕對是人間極品美味。”任筆友笑笑,道,“說起紅燒肉,我不僅想起了一個人,要是沒他,蘇東坡可能也吃不起紅燒肉。”

郭燕忙問道:“誰啊?”

“就是王玄策。”

“王玄策是誰啊?”

“王玄策是大唐貞觀年間傑出的外交官,他四次奉旨出使印度,對中印影響非常之大之廣,沒有之一。之所以說吃紅燒肉不能忘了王玄策,是因為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帶回了製糖術。我們都知道,紅燒肉最離不得的佐料就是白沙糖。”

呂希燕道:“唐朝之前我們沒有糖吃嗎?”

羅老師道:“其實,我們的製糖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在《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之句,《楚辭·招魂》:“胹鱉炮羔,有柘漿些”。《詩經》中的飴,是澱粉糖,是用米和麥芽糖化後熬煮而成;《楚辭》中的則是指蔗糖了!說明早在春秋時期,華夏就開始了製作蔗糖的歷史。只是當時糧食產量低,人都不夠吃,根本就沒有多餘的糧食製糖,糖在唐代以前那是絕對的奢侈品。”

任筆友道:“王玄策第二次出使印度的目的,就是為了引進印度較為先進的製糖術。當印度的製糖術引入中國後,中國人又對其法進行了改進,就製出了白糖,史書載,其色味愈西域遠甚。關建還是製糖成本降低了,產量提高了,老百姓可以隨時吃上甜甜的糖了。要知道,人體主要能量提供者就是糖,有能量就有體力,很難想象一個弱不經風的民族能夠創造出太平盛世的景象來。”

李老師說道:“我記得早幾年,國家都是按計劃為我們提供白糖的。”

“我還記得我母親揹著我拿著糖票去供銷社排隊買糖的情景。”任筆友笑了起來,道,“現在好了,可以隨便吃糖了,更可以隨時吃紅燒肉了。”

呂希燕白了男人一眼,道:“吃吃吃,你一天就知道吃。”

“民以食為天嘛!幾千年來,我們老百姓只有今天才能吃得飽飯,這只是才剛剛開始,將來,我們不但要吃飽飯,更要吃好飯。”

羅老師說道:“確實,我們是從近幾年才開始吃飽飯的,我們的目標不但是要吃飽飯,而且是要吃好飯。”

正說話間,裡屋突然傳來小孩的哭聲,李老師忙著起身往裡屋而去。眾女面面相覷,羅老師笑道:“是我家老二醒了。”呂希燕首先反應過來,也起身跟了李老師去,並歡喜的說道:“我也看看小娃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