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對於楚國來講,勝敗本為兵家常事,而這次失敗,楚成王已帶部分兵力回國,楚國的中軍毫髮無損,總體實力上來講,並未受到根本性的影響。但真正影響的,是名將成得臣。

我們在講楚武王、楚文王時都講過,楚國的軍法有一條,叫兵敗主將自裁製。這是史上最嚴苛的問責制度之一,智勇雙全、楚國棟樑的令尹成得臣,就在此戰後自殺身亡。這對於楚國來講是很大的損失。從此,楚國便安靜了下來,直到楚莊王一鳴驚人!這些,我們在講楚國風雲時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晉楚城濮之戰,是一場載入史冊的偉大戰役,這場戰役,是春秋時期第一名將先軫的得意之作,也是冷兵器時期的經典戰例。

之所以說經典,那是因為自城濮之戰後,整個江湖的戰爭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曾經人們熟悉的戰爭模式是下戰書,約定決戰的時間、地點,然後是雙方列隊,左中右相對,接下來是雙方各派人或者主將親自出馬,給予對方數落,有時還搞個致師,即派個猛將先去對方陣營耍一下威風,然後擺鼓,衝鋒,混戰一起,直至一方潰敗,勝負決定。

這種戰役模式便是商周以來關於禮制的要求是相當苛刻,甚至連戰爭都規定了相關的程序。奴隸主階級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搞出來的這一套,顯然是有利於統治的。參與戰役的人,也往往是有身份有地位的“國人”,一般都是各國的士。所以,戰爭的目的是讓你服,還不是讓你死。只要你服了,那便算我贏了。

而要讓你服的過程中,戰爭不得出現陰謀詭計,大家都要堂堂正正的,以男子漢的形象展現在戰場上。如果把兩國的戰爭當成是兩個人的戰爭,那便是我們所熟悉的西方的“決鬥”。

但城濮之戰以後,人們開始琢磨戰爭是什麼玩意兒來。戰爭的目的是第一位的,而過程是服務服從於戰爭目的的。戰爭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贏得戰爭,那隻要能夠有利於贏得戰爭,一切手段都是可以使用的。

在城濮之戰中,晉軍主帥先軫使用了哪些為取勝服務的手段呢?首先是外交手段,達到聯合秦、齊等國,並讓秦、齊加入到晉軍中來的目的,從而在軍事實力上對楚軍實現反超。

再是心理手段。楚軍主將成得臣易被激怒,於是便不斷來刺激你成得臣,使成得臣這位本是智能雙全的楚國名將在判斷上出現差錯。

然後是戰術手段,講難聽一點是陰謀詭計。先是退避三舍迷惑楚軍,讓楚軍認為晉軍怯戰而心生驕氣;在戰場上,未擂鼓便直接衝鋒,這叫先發制人;戰馬蒙虎皮,示弱誘敵,戰車後拖樹枝裝潰逃,山丘後排伏兵,中軍分兵合圍楚左軍,部署秦齊軍隊直接抄楚營等等,無一不是嚴重違反戰禮的陰謀詭計。

但正是這樣的陰謀詭計,直接導致了楚軍的潰敗,使晉軍取得了一場本來至少是勢均力敵甚至實力遜於對手的大勝利!

有人說,楚宋泓水之役楚國也曾經使用過陰謀詭計,當時楚軍主帥成得臣剛渡過泓水便直接向宋軍發起了衝鋒,將宋軍擊潰,取得勝利。是的,如果楚國此後一直按重戰爭目的輕戰爭過程的話,不再死守戰禮的話,那城濮之戰的歷史意義便要稍遜一些。

但楚軍不但沒有好好去總結自己得勝的原因,反而太渴求融入所謂的中原禮儀,遵從這些個戰爭禮儀,結果敗得很慘。

晉國在城濮大戰中無論是戰略上還是戰術運用上,都遠遠優越於楚國,這樣的打法,晉國不勝楚國不敗才怪哩。而晉國自取得了城濮之戰勝利後,便堅定地貫徹了“一切以戰勝敵人為目的”的戰爭理念,而不再遵守那些個破戰禮,於是,晉軍越來越強大。

到後來,我們會發現,許多著名戰役,都是所謂的“陰謀詭計”下才取得的勝利,而這正是晉國開創的,正是晉文公時代由春秋第一名將先軫開創的。隨着時代的發展,到了戰國時,參與戰爭的士兵也不再局限於“國人”,只要是個人都可以參軍時,戰爭因為陰謀詭計的不斷使用而更加殘酷,戰役的規模也越來越大,戰爭的目的不再是讓你服,而是滅了你的國,以亡了你為目的!

我們花了很多篇幅來介紹城濮之戰,就是因為這場戰役在中國戰爭歷史中的地位非同一般,而為了戰爭目的所使用的陰謀詭計,到後來只會產生一個又一個著名的軍事家和名將,後來的孫武、龐涓、孫臏、吳起、白起、王剪、廉頗、韓信、張良等等春秋戰國、秦漢乃至後世包括諸葛亮、司馬懿、周瑜、陸遜、郭嘉等等在內的三國名將,哪個不靠這樣的陰謀詭計來實現自己的功名?而這個時候,所謂的陰謀詭計便成了用於戰爭的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