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我們前面講過,晉國的用人制度實施的是“親親兼賢”制。也就是說既講用人唯親,又講用人唯賢,這兩者的結合就是即講門第出身又兼顧有才,而不是中原大多數國家那樣,實施的是“用人唯親”制。

晉國十卿,那是一個蘿卜一個坑,現在一下子這麼多坑出來了,很多人便開始打算這些位置了。有哪些人呢?當然是認為自己夠格的人,不但認為自己夠格,還要把自己認為夠格的人也安排進晉國領導班子中,從而結成自己的勢力。

這些認為自己夠格的人,或者被認為夠格的人,主要的當然不可能是“唯賢”的那類人,而是“唯親”的那類人。

這些“唯親”的人,包括晉文公以前就在晉國有着極其雄厚的家族勢力的一批人,包括箕鄭父、梁益耳、先都、荀林父、士谷等人,可以被稱為老派。

相對老派的當然是新派,即晉文公時期開始提拔重用並使其家族得以興旺發達的那批人,包括狐氏、趙氏、先氏、欒氏、胥氏、賈氏、陽氏。到了公元前622後,其代表人物除賈氏的賈佗(此時為晉國太師)、陽處父(晉國太傅)外,其餘的已經都是官二代了,主要有狐射孤(狐偃之子)、趙盾(趙衰之子)、先克(先且居之子)、欒盾(欒枝之子)、胥甲(胥臣之子)。

想當年晉文公作三軍,後加三行,後又改作五軍,除了軍事需要外,其實平衡各大家族也是一個考慮,大家都不要爭,寡人多設點官位,大家都有得當即可,這便是晉國十卿的其中一個由來。

現在的晉國經歷了晉文公、晉襄公兩代國君的勵精圖治,再去按平衡各大家族勢力角度考慮用人問題顯然不妥當了。晉襄公自有打算。

不管如何,新派的這些人畢竟都年輕,象先氏家族的先克,自先軫下來已經是第三代了,所以晉襄公有意起用一批老派。起用之前,晉襄公決定將五軍裁撤為三軍,一個領導班子成員太多,意見往往難以統一。

此時的晉國,國君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所以晉襄公認為三軍六卿足夠了,這是符合國君的政治利益的。而理由更加充分,畢竟按周禮規制,象晉國這樣的諸侯國,最多只能設立三軍。

於是,晉襄公便決定裁撤五軍為三軍,就這樣,晉國又回到了中軍、上軍、下軍這三軍編製。

撤軍容易,難的是誰來擔任各軍帥佐。晉襄公有意起用老派的箕鄭父、梁益耳、先都、蒯得、士谷等人,我們先來看看這五人是什麼來頭。

箕鄭父,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618年。原是姬姓晉國大夫,後來被封於箕地,故以箕為氏,箕氏家族族長。我們在講晉文公時曾經講到箕鄭父為我們留下了一個與晉文公論信義的故事。

梁益耳,出生於公元前675年,卒於公元前618年,嬴姓,梁氏,名益耳。梁益耳祖上是梁國國君梁宏,梁國也稱少梁國,就是晉惠公曾經流亡過的那個國家,後來被秦國所滅。

史載,公元前718年梁國國君梁宏根據周天子的命令,參與討伐曲沃武公的戰鬥,這次討伐行動梁宏帶上了其中一個兒子。這個兒子看看梁國沒有什麼前途,便定居晉國的解州,再遷至河東(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一帶),形成晉國的梁氏家族。現在的族長正是梁益耳,因晉惠公曾經流亡梁國,並娶過梁國公主為妻,所以晉惠公即位後,梁氏家族便得到重用。

先都,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618年,晉國大夫。先氏家族其中一個牛人,未見詳細史料記載,但我們知道先軫和先蔑是倆兄弟,先軫一脈繼承的是先氏家族大宗。

蒯得,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618年,原為晉國公族大夫,姓姬名得。史載蒯得作戰勇猛,在晉楚城濮大戰中立下戰功,被晉文公封在故蒯國之地的澗水東岸的蒯邑(今河南洛陽蒯鄉),遂以封邑為氏,稱蒯得。

士谷,出生年月不詳,卒於公元前618年,祁姓,士氏,名谷(亦記作谷)。士谷是大名鼎鼎的晉國元老士蒍的兒子,受到晉文公重用,曾經擔任晉國司空,經常出使各國,為晉國霸業的奠定多立功勛。

前面我們講過,晉國於公元前625年6月召集的各諸侯國垂隴會盟,就是由士谷代替晉襄公主持的這次重大國際會議,由此可見士谷在當時的晉國地位是相當高的。

晉襄公有意讓士谷擔任中軍帥,梁益耳任中軍佐;箕鄭父任上軍帥,先都任上軍佐。誰料人事醞釀階段,卻泄了密。泄密的結果是包括這五人在內的能夠得以進入卿級領導班子成員的每個人都很興奮,而那些認為自己應該能進卿級領導班子的人很不開心。

於是,圍繞着這次重大人事調整,晉國終於開啟了一次嚴重的大夫內訌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