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前中軍元帥范匄曾經答應過鄭國,減免鄭國每年向晉國的貢賦,但只減免鄭國一家,那其他諸侯是有意見的。所以,公元前548年,晉國中軍元帥趙武下令,各國均減少向晉國的貢賦,各國來往,重視禮儀而輕貢賦。

之所以這樣做,不是說趙武在內心要把晉國的利益給出賣了,他必須要為自己理想中的世界和平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

趙武看了看攤在桌上的羊皮世界地圖,齊國、魯國、衛國、鄭國、宋國、曹國、邾國、滕國、小邾國、莒國等國家是堅定擁護晉國政策的,世仇秦國也表達了願意與晉國和好的意見,許國、陳國、蔡國、唐國等國那都是楚國的地盤,只要楚國答應了,那一切都好辦了。至於東方的吳國、越國等地,那不是傳統的中原諸侯,先不去管了吧。

但是,誰知道楚國人是怎麼想的呢?趙武背着手,在房裡踱了幾步,他想到了魯國大夫叔孫豹。這是一位值得自己尊重的魯國大夫,趙武在主導的那次重丘之盟中便積極結交這位魯國賢大夫,與他作了長談。

叔孫豹對趙武說:“元帥,您的理想令人動容。如今,王室衰落,禮崩樂壞,四方蠻夷蠢蠢欲動,各國諸侯已經厭倦了互相攻伐。各國諸侯也唯有依靠晉國才算有了安定,這都是托晉國的福啊。如果元帥能夠推動實現真正的和平,那是功德無量啊。我聽說,宋國大夫向戍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賢人,他一直在研究宋國先人華元的那次弭兵會盟為何最後失敗,而且,他與各國大夫交往都密切,甚至與楚國令尹屈建都有深交,元帥何不找他商議呢?”

趙武決定聽從叔孫豹的意見,他知道,世界和平,晉國和楚國是真正的主角,不能由誰來主導這項重要工作。周天子雖然願意,但周天子的影響力實在太弱了,屆時可以由周天子出面,但具體實施計劃,周王室是難以參與落實的。

唯有宋國,這個世界上爵位最高的老牌大國,自從虢國、虞國被晉國所滅後,宋國是春秋江湖唯一的公爵大國了。爵位高地位高,身份特殊,再加上第一次弭兵會盟正是宋國主持的,那這一次,就讓宋國人來成就這段偉大的歷史吧。

趙武專門派人請來了宋國大夫向戍。向戍非常感動,這些年,夾在楚晉爭霸中間的宋國和鄭國實在是受不了了,宋國和鄭國幾乎天天都在盼望着兩位老大能夠真正坐下來談,談出一個真正的世界和平。

不能再打仗了,中原諸侯都累了啊。向戍對趙武道:“元帥高義大德啊,向戍不才,願為元帥之願而四處奔波!”

歷史記住了這位宋國大夫,向戍,一位憂國憂民兼憂天下黎民百姓的好大夫,自與趙武就如何實現世界真正和平商談後,他全身心撲在了這項艱巨而又偉大的事業上。

向戍回國向國君宋平公彙報了相關情況後,宋平公大喜,立即委派向戍全權負責弭兵事項:“大夫儘管去忙吧,你手頭的工作都交接掉,如能實現真正的弭兵,那是我大宋之福,也是中原之福,是天下蒼生之福啊。”

向戍領命,首站便是楚國。楚國令尹屈建熱情接待了向戍,向戍也是開門見山,直接提出了希望晉楚兩國放下刀兵和平共處的意見。

“感謝大夫,我們楚國也不想打仗啊,人民需要休養生息,寡君也是熱愛和平的。但是,晉國人的意見呢?關鍵是晉國人,希望大夫還是做能晉國人的思想吧,我們楚國,隨時簽訂和平條約。”屈建非常乾脆。

其實對楚國來講,實在太需要與晉國的和平了。只要與晉國實現和平,那便相當於與整個中原各諸侯國都和平了,楚國方可騰出手來對付可惡的吳國佬。

自從屈臣叛逃至晉,受晉國委派赴吳,形成晉吳聯盟的局面後,楚國深受吳國的侵擾。但楚國又不敢全力討伐吳國,主要原因也就是擔心兩線作戰。一旦楚國進攻吳國,晉國聯合中原諸侯侵犯,那楚國腹背受敵,怎麼吃得消?

向戍笑了,他對屈建道:“不瞞令尹,這正是晉國人的意思啊。”

楚國人的乾脆出乎向戍的意料,出使楚國之順利簡直令向戍不敢相信,他也終於明白,在中原諸侯眼裡好戰的楚國人,其實也迫切呼喚着和平啊。

離開楚國後,向戍馬不停蹄,花了幾個月時間,不辭辛苦奔波於各諸侯國。好消息一個又一個帶到趙武這裡,趙武心潮澎湃,他相信自己的世界和平夢一定能夠實現。現在,只剩下一個問題了,那便是齊國的態度相當堅決:弭兵?怎麼可能?齊國大夫烏餘的事越鬧越大,這事得有個說法啊。

烏餘的事?趙武很快明白了,這個烏餘,本就是齊國一個大夫,在齊國支持欒盈起兵造反並出兵進攻晉國中政見不同。齊莊公最後以失敗告終,這位烏餘又牢騷滿腹,受到了齊莊公的打壓。烏餘一怒之下,於公元前548年乾脆帶着自己的封邑與族人投降了晉國。

我們在講齊國時,講過紀國國君的弟弟帶着自己的封邑投降了齊國;前面提到過的衛國大夫孫林父也帶着自己的封邑投降了晉國;現在又講到齊國大夫烏餘也帶着自己的封邑投降晉國。象這樣的事,在春秋早期是很罕見的。

分封制的先期,各諸侯國也考慮到國內大夫帶着族人封邑投降敵國的隱患,所以當時普遍一條規定便是“大夫無外交”,即公族大夫未經國君同意,不能私自去外國,不能私自結交他國大夫。但是,現在呢?我們不但看到各國那些牛氣衝天的大夫們互相有往來,有的甚至還成了好朋友,象吳國的季札,魯國的叔孫豹,齊國的晏嬰,晉國的趙武、韓起、叔向等人,鄭國的子產,宋國的向戍,楚國的屈建等等,他們之所以譽滿春秋江湖,正是因為互相欣賞,口口相傳,惺惺相惜。

也就是說,春秋到了這個時候,君權已經是大幅度消弱了,最早的制度設計中為避免大夫帶着族人封邑投降外國的“大夫無外交”便成了空紙一文。對大夫來講,什麼大夫無外交,天大地下,想去哪裡便去哪裡。於是,帶着國土投靠他國的隱患便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