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度c小說網

中行寅回去後對范鞅道:“元帥,主公說要替蔡國去教訓楚國。但是,現在我們晉國本就有隱憂,象齊國、鄭國、衛國這些國家,別看現在都參加了盟會,其實都是心懷鬼胎,都巴不得我們晉國出點事呢。

據情報,中山戎狄正蠢蠢欲動,已經開始集結軍隊了。如果我們與楚國的戰爭陷入膠着,那中山戎狄部落肯定趁虛進攻晉國,到時晉國就麻煩大了。

貌似上天都不同意討伐楚國,元帥你看,大雨已經下了好多天了,到處山洪爆發,沖毀道路,漢水暴漲,此時討伐楚國,我看難度很大。

再說,弭兵會盟,我們晉國與楚國那都是簽約國,雙方已經締結了和平協議,如果此時討伐楚國,那便背棄盟約。放着中山那裡的敵人不去征伐,卻要為別人開啟與友好強國的戰端,我認為不妥。請元帥無論如何說服主公,先平定中山為上,伐楚當徐徐圖之。”

對於軍事,范鞅可謂是全外行,而中行寅卻是軍事世家。其父親中行吳在世時,那可是當時威震江湖的名將,滅鼓國肥國,伐鮮虞至中人,滅陸渾,救陳等等,百戰百勝。中行寅顯然具有遺傳於父親的軍事謀略。

對於中行寅這位晉國權力鬥爭陣營中的鐵杆盟友,范鞅當然得高度重視他的意見。很顯然,中行寅反對為蔡國討伐楚國。再說,中行寅提供的中山戎狄準備進犯晉國的情報必須高度重視,因為中山戎狄一旦入侵,那受當其沖的正是范氏和中行氏的封邑。

范鞅立即拉着中行寅去見了晉定公,然後通知卿級班子成員召開緊急會議,最後由晉定公會見王室代表劉文公,以天降暴雨不宜征伐為理由,決定不討伐楚國。

那該如何向蔡國交待?晉定公非常不高興,范鞅早有準備:“主公,沈國是楚國的附庸,與蔡國關係一向不好,而且這次會議沈國居然沒有參加,那就討伐沈國吧,也算是給足了蔡國面子。”

就這樣,十八國聯軍自召陵向楚國進發,至皋鼬(今河南漯河市臨潁縣南),晉國緊急召開臨時會議,會議最終把討伐楚國的決定,調整為討伐沈國!史稱皋鼬之會。

沈國是一個極其弱小的國家,自周文王之幼子季載的封國聃國演化而來,聃國建國於河南開封一帶,後來被強敵所侵,無奈南遷。周平王東遷洛邑後,另封季載後裔於上蔡平輿沈丘一帶,建立沈國。

沈國一直以來是楚國的盟國,夾於晉楚爭霸中艱難求存。這一次,沈國知道諸侯會盟是對付楚國,故拒不參加會議,因此被聯軍所滅。史料記載,沈國被滅,沈國國君姬嘉被押至蔡國。

蔡昭侯由於深恨楚國,同時諸侯伐楚又虎頭蛇尾,根本不敢正式向楚國叫板,心中極其憤怒,居然殺了作為同樣都是姬姓諸侯的沈國國君姬嘉!

沈國被滅後,後人以國為氏,這便是沈姓的淵源之一。

滅了沈國,聯軍便解散了。蔡昭侯懵了,如注的大雨中,他無限失望地看着晉國以及其他各國的軍隊陸續離去,他簡直要發瘋了。

晉國,原來是這樣的貨色!蔡昭侯下定了決心,此生,再也不鳥你晉國!既然你晉國不可靠,那寡人便去求吳國。

大張旗鼓來幫助蔡國,結果卻滅了一個可憐的沈國,晉國這次貌似把晉國霸業推向歷史高峰的諸侯盟會,純粹就成了一場鬧劇。在這場鬧劇中,有許多諸侯開始把本就已經對晉國的失望付諸行動。

大部分的諸侯國是這樣想的:就這樣了事了?那以後自己國家需要你晉國出面時,也會不會是這樣?

史料記載,諸侯離心。既然離心了,那一定會有人高興。誰?

齊國。齊國國君齊景公早就想反了晉國,但又擔心晉國的強大而不敢有所動作。現在,諸侯們都對晉國不滿意了,那就讓咱大齊來讓大家滿意吧。這次會盟的結果是讓齊景公下定了決定,只要機會合適,那咱大齊國就第一個出來跟你晉國叫板。

鄭國呢?鄭國執政大夫游吉已經去世了,這位親晉派執政大夫一去世,鄭國國內對晉國長期積累的怨氣便要爆發了。令齊國人不敢相信的是,後來,就是這個鄭國,率先起來反晉。

讓鄭國起來反晉的其中一個原因,正是這次諸侯盟會,鄭國人認為受到了晉國的侮辱。原來,這次盟會,范鞅看中了鄭國的羽旄,這是一種專門用於裝飾旌旗、旄節等的五彩羽毛,非常珍貴。

鄭國的羽旄,是受賜於天子,對鄭國來講,那是國寶。往往用於大型隆重的慶典活動或者將士出征誓師活動,而且手執羽旄旗幟的,是相當有地位的大夫甚至國君、世子、統帥本人。

現在,晉國中軍元帥范鞅來借,不得不借啊,再說,人家明確說了這是借,用後肯定會還的。

結果,范鞅把鄭國人視為國寶的羽旄裝飾在旗杆上後,就讓一個賤民級別的人手持旗幟進入會場。這下把鄭國人惹火了,這明擺着就是不尊重鄭國,是對鄭國的不禮之舉!你說,鄭國還會對你晉國死心塌地嗎?

然後是衛國,這次召陵會盟前,衛國人聽說十八國盟誓排名的初步名單中,居然把他們衛國排到了蔡國之後。這下衛國人不高興了,兩國雖然都是侯爵,但一直以來,中原諸侯排名,都是衛國排在蔡國之前。

范鞅卻為了突出蔡國,就把衛國的地位給降了一個名次,這在象衛國這樣傳統的禮義諸侯來講,是一件天大的事。今天被排到蔡國後面,那以後便永遠要排到後面了。

幸虧衛國人發現了這個問題,並派出了學識最為淵博的大夫祝佗及時交涉,總算為自己爭回了榮譽。但晉國對衛國如此不尊重,令衛國人大失所望。

還有魯國。因為魯國國君魯定公新立,根據周禮,晉國應該派人去朝見新君。最喜歡去魯國的人當然是范鞅,在魯國的這場君臣爭鬥中,自己有恩於魯國的季孫氏,自己去魯國聘問,肯定是一個肥差。

結果范鞅到了魯國,魯國人以七牢之禮款待他。古以牛、羊、豬為一牢。七牢即牛、羊、豬各七隻,魯國這是以諸侯之禮來款待范鞅。

范鞅只是一個諸侯的卿大夫,按理連七牢都不配。但由於魯國不知為何,曾經在接待一個爵位僅僅是子爵的小諸侯國國君時也用過七牢之禮,這下范鞅不幹了。史料記載,范鞅大怒,大怒的理由就是自己是代表大國國君的,子爵用七牢,那象晉國這樣的大國怎麼能與小國一樣?

魯國人實在沒辦法,最後是足足用了十一牢!這事後來卻越鬧越大,因為後來吳國崛起後,吳王夫差到了魯國,要求魯國人用一百牢來接待他!理由很簡單,你魯國人不是接待象范鞅這樣的一個卿大夫都用了十一牢嗎?那不是已經自己不按照規定來辦事了?

既然不需要按照規定了,那便殺一百頭牛、一百頭羊、一百頭豬來款待寡人吧,寡人可是吳王哦。

如此蠻橫無禮,讓最守禮制的魯國人對范鞅很失望,對晉國也很失望。尤其是晉國在處理魯昭公一事上,雖然三桓專權,但還是有許多魯國人認為,讓自己的國君長期滯留在外,是魯國的恥辱。如果沒有晉國尤其是范鞅的從中作梗,說不定魯國不需要承受這種恥辱。

然後是楚國及其盟國。單方面撕毀弭兵會盟盟約,再是以一丁點屁大的事糾集諸侯準備討伐楚國,然後是無端討伐並滅亡沈國。楚國對晉國很生氣。

諸侯皆對晉國有了反心,而晉國的中軍元帥范鞅卻還在那裡胡作非為!晉國,真是到了霸業盡頭了。